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央党校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要点
1《中央党校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答:1、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但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表现出以下的主要缺陷:(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市场,产生垄断。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表现为:一是效益外在化――外部正效应,例如蜂农养蜂,会使果农的果树提高坐果率;二是成本外在化――外部负效应,例如工业污染问题,企业产生的污染只是给社会增加成本,而企业本身并不增加成本)。(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或工作供应为零;弱公共产品-弱排他性-排他成本过高)。(4)不能完全保证市场交易信息的对称。(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市场有序-公平交易-信息对称。现实中很多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例如股票交易:小股东与上市公司、庄家、大股东就是信息不对称,小股东往往受到欺诈。)。(5)不能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竞争-财富不均衡分配-贫富悬殊),导致经济不平衡发展,引起社会不稳定。(6)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由市场调节经济运行,会引起经济产生周期性振荡:(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管理。2、从市场经济结构特点看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其运行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为卖而买”,实现价值增值是商品生产者的决定性动机。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个市场主体都具有不正当竞争的倾向。二是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高度片面化。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经济运行的链条一旦在某个环节上断裂,就会产生“骨牌效应”,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本身客观地要求有一个控制系统,即政府的宏观管理。二、导致宏观管理失效的主要因素(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答: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管理,通过宏观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运行,但宏观管理也有局限性。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表现为“管理失效”,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对宏观决策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会影响宏观决策的准确性。(导致信息失真有两个因素:技术因素和体制因素)。(2)决策者偏好对决策的影响。决策者各人爱好、文化背景不同,宏观管理如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不能保证宏观决策百分百正确。(3)不同利益集团对宏观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政策最终都是对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产生不同的调节效果,因而各个利益集团会干扰政策的走向,有时会使政策完善,但有时也会使政策失效。2(4)宏观政策“时滞”的影响政策出台到实施并生效,会有一个时间差,就是“时滞”,任何宏观政策都存在“时滞”,而“时滞”会影响政策效果。(5)市场主体“合理预期”的影响。经济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从这个目的出发,当政策出台后,他们会根据对政策的预期及政策产生的效果,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护自己。结论:合理预期的存在,最终影响宏观管理的效果。三、政府成为经济生活全面干预者的独特优势(为什么政府能够成为市场经济宏观管理的主体?)答:政府成为经济生活全面干预者,这是因为:1、政府是最能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机构。在所有的社会机构里,政府这个公共权力机构最能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这一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宏观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承担。2、政府掌握最充分的公共权力资源。政府掌握着经济手段、法律和行政权力(财政权、货币发行和调节权、司法权、立法权等,都集中在政府手里),包含了行政系统和立法司法系统,因此,政府有能力承担管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3、政府拥有最强大的公共信息系统。如果只是拥有公共权力,而没有掌握公共信息,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宏观管理。而政府恰恰拥有强大的公共信息系统,这是其它机构无法比拟的。以上三个条件,决定了政府必然要承担一个国家宏观管理的责任,成为市场经济的全面干预者。四、政府购买行为及其经济影响答:政府购买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1、调控社会需求总量政府采购总量构成一国一定时期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采购总量的变化,必然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影响。例如,美国各级政府每年的政府采购量是2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折合为2.6万亿美元)的80%,因此,政府采购成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2、影响产业结构政府采购那些行业的产品,必然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例如美国的航空制造业十分发达,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政府采购――政府专门购买本国产品,不买外国产品,因而促进了该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结论:政府购买,一方面影响社会需求总量的变化,从而对社会总供求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必然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影响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五、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答: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有:31、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优点:(1)把行政干预隐蔽化,提高政府管理效果。(2)具有稳定性,避免随意性。(3)产生“热炉效应”,即对市场主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强化市场主体的自律性。缺点:不易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常常滞后于实践。3、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标、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种种措施。宏观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各种手段配合运用的过程。六、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政策的作用和目标,是一个国家对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节,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因为产业结构对国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1、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衔接不好,就会出现经济增长的“瓶颈”。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源、原材料短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不发达,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或效率。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在产业之间不能有效配置,一些产业的产品不能达到相关产业所要求的质量或标准,必然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汽车制造业,如果钢铁质量达不到要求,造出来的汽车质量就差。因此,对整个经济来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经济就容易粗放,质量不高。3、影响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重型化,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占一半,工业中有67%是重化工业,这就意味着必须高度依赖本国资源甚至外国资源,国际市场变化,成了影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原油大部分依赖进口,当今国际油价不断上升,就使我们的经济抗风险能力减弱。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轻型化,少依赖能源,经济抗风险能力就强。七、财政政策的功能有哪些?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功能发挥如何,对一国的经济有直接的影响。财政政策有如下功能:1、导向功能,引导资源的流向。财政政策是对国家的收入、资金等资源进行调节,财政资金从一地流向另一地,就意味着资源的流动。2、协调功能,协调地区、行业、部门、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3、控制功能,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控制。(采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差距)4、稳定功能,主要是通过对财政收支规模的控制,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4八、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把增加就业(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1、人口因素。包括(1)人口总量。人口多少是劳动力供给量大小的基础,在劳动岗位既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量越大,就业压力就越大,失业率就会居高不下。(2)人口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3)人口质量。人口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肯定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而且人口质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2、经济因素。包括(1)经济规模,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就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2)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3)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因其产业结构不同,资本构成不同,提供的就业岗位按其资本投入是不同的。例如,同是投入一千万元,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厂与建设一座大型商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不同的。其次是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国有经济下降,工人下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教育因素。教育水平,决定人口的总体素质,进而决定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整体就业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或结构急剧变动时期,这种影响尤其明显。4、科技因素。科技进步,一方面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减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催生新兴产业,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就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就业岗位。5、收入因素。收入水平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收入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低收入阶段,在“收入”与“闲暇”之间,人们选择“收入”而放弃“闲暇”,劳动力供给增加,就业压力加大;高收入阶段,在“收入”与“闲暇”之间,人们选择“闲暇”而放弃“收入”,劳动力供给减少,就业压力相对就小。6、资源因素。资源数量-劳动条件-就业机会。7、体制因素。经济体制决定劳动力配置方式:计划经济体制时,劳动力计划配置,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市场经济体制时,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置和选择。九、我国的就业形势答:1、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1)城镇登记失业率:2003年为4.3%,2004年为4.2%,2005年为4.2%,2006年控制目标是4.6%,“十一五”期间控制在5%以内。(2)2006年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供给:新成长劳动力9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其他300万人,合计2500万人。劳动力需求: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自然减员腾空岗位300万个,合计1100万个。结论: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个。2、我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严峻产生的原因:(1)劳动力供应大幅增加。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85年-1991年)出生的人进入就业年龄,估计未来几年每年再新增就业人口一千多万。劳动力供应量维持在高位,使就5业压力加大。(2)劳动力需求扩张乏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用工制度必须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尽量减少用工。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到集约,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节约了劳动用工。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带来劳动力扩张乏力,在劳动力供应处于高位的同时,劳动力需求难以更快扩张,加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使就业压力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例如,在八十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创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到了九十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只能创造70-100万个就业岗位。(3)劳动力供求匹配率低。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岗位不适应、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率在17%左右。结构性失业在劳动力短缺时也会存在,例如在我市,由于部分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科技人才缺口达100多万,技工缺口50多万,但也有大部分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找不到工作。十、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答: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
本文标题:中央党校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9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