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东海县水库体系1、东海县水库工程概述1.1、东海县水库历史沿革历史上的东海县,洪涝灾害频仍。自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东海县境内经常发生波涛汹涌的洪水,洪涝灾害频发,有连续多年不间断记载。《嘉庆海州志》以沉痛的笔墨记载:“州为尾闾,湖河所汇,漫溢为患,十岁而九。沭居上游,诸水下趋,来源盛大,水不循轨。”仅1914年至1940年间,全县大范围触目惊心的洪水出现8次,形成东部洼地一片汪洋,颗粒无收;春秋干旱,西部是地裂无苗,吃水无着。东海县人民从千百年残酷的教训中,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性结论:东海穷就穷在水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东海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象当年支援淮海战役一样,群情激昂,千军万马奔赴水利工地,掀起波澜壮阔的兴修水利的热潮。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这是东海县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上世纪50年代,东海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规划东海县水利建设,提出“丘陵坡地梯田化,平原洼地涝区水网化,山沟岭凹塘水库化,土地耕作畦田化。”从50年代中期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境内兴修了大批水库蓄水工程,发展灌溉农业。在完成导沭整沂工程,控制了新沭河洪水遍流压境之后,东海县在中西部大搞蓄水、截水工程,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0座。有计划分期开挖了沭新河、石安河、龙梁河,即5米、10米(未实施)、18米、50米梯级河道和磨山河、安房河、跃进河、昌平2河等一大批中小型引截水工程,龙梁河将部分中小型水库沟通形成“长藤结瓜”,集引水、泄洪、调水、蓄水、灌溉于一身。经过多年坚持不懈持续治理,构成了全县“三进一出”为主题的骨干工程,使东海县建立了一个防洪、防涝、防潮、防旱、防渍等水利体系。1956年兴建了小山庄、讲习、河口等小型水库。1957年起开始兴建安峰山、昌梨、横沟等大中型水库;1958年的一年中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8座。自1956年兴建第一座小型水库---小山庄水库以来到1960年五年间,兴建了众多水库,号称“百湖之县”。虽然做了大量水库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少数水库工程质量偏低,或选址不适当的弊病。从1963年起到1973年十一年间,一方面按水利规划科学合理继续兴建部分小型水库,另一方面对过去已建的大量中小型水库进行调整和维修加固,并积极发展水库灌区,充分发挥防洪及灌溉效益,还将水库分类加以完善巩固,淘汰少数不合要求的水库。1974年以后逐年对水库进行巩固提高,按“758”型洪水逐个水库进行调洪演算,校核原水库防洪能力,有计划分批提高水库防洪、泄洪标准,继续发展灌区建设,同时兴建了羽山、黑豆涧等中小型水库。在兴建巩固水库同时兴建了石安河、龙梁河、安房河、阿安河、跃进河等大量人工截水河道,长藤结瓜,将部分水库与截水河道联系起来,部分洪水得以有效调控与调度。至1989年,全县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0座(包括石梁河水库),总库容8.06亿m3。目前全县建成大、中、小型水库72座(包括石梁河水库)。(在册9座大、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不在册小水库18座),总库容为8.9亿m3,其中石梁河水3库和安峰山水库分别为全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库。从2004年开始,东海县全面对所辖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作,至2013年底,(羽山也算结束)在册大中小型水库全部完成除险加固工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为全县工农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2、东海县水库工程概况及特点1.2.1、东海县水系及地理情况东海县地属黄淮海平原东南边缘的平原岗岭地,处于沂、沭、泗水系下游,汛期是洪水走廊,旱季是用水末梢,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复杂。地形东西长、南北短,东西最大距离70km、南北最大距离54km;全县总面积2037km2,耕地面积183.7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9.3万亩,旱田面积84.42万亩。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一般在2.3m~125m(废黄河基准点)之间,东海县的地形类似于全国地形,西北部高,以低山丘陵为主,水源奇缺,涝年群众还是怕旱;中部为平原坡地,东南部是连片洼地平原,就是旱年群众也怕涝。按局部地形地貌可将县域划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4个片区,其中山丘岗岭区域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7%,被列为江苏省淮北地区丘陵山区重点县之一。1949年以前,东西部均无灌溉设施,是人种天收的自然农业。1952年,沭水东调的新沭河开始行洪,沂沭河洪水对东部洼地的压力虽有改善,但新沂河却把东海县的唯一水口门——临洪口给占用了,区域性洪水和内涝灾害更加突出而频繁。土改、合作化、大跃进4为东海县的水利事业带来了机遇。广大干群迫切要求解决水旱灾害问题。县委、县政府顺乎民意,组织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集体,对全县进行普遍查勘,吸收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讨论,做出了具有大海特色的水利规划:西部丘陵山区,以截水、蓄水为主,高水高排,长藤结瓜,能蓄,能引,能排,能灌。中部高低平原,用调度水源,从灌溉工程入手,结合解决滚坡水危害。东部洼地平原,以挖深河筑高堤排涝挡洪为前提,分块圈圩封闭,圩内深沟密网,兴建电力排灌站,遇到外河低水能自排;遇到外河水能抽排。在经过数届县委、县政府大力工作,按照原始规划实施;并在设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具有东海县特色的新水利体系:一是等高开河,拦截滚坡水,把山岭水截到流域性河道新沭河里,平安入海,或截到大中型水库里,蓄以致用。突出的有3条等高截水河道:沿50米高程开挖的龙梁河,沿18米高程开挖的石安河(曾叫骆安石河?),沿5米高程开挖的淮沭新河(又叫蔷北截水沟)。这3条等高截水河道,成为东海县新水系的主要骨干,也是东海县防洪、排涝、抗旱的3大屏障。龙梁河截去50米以上河头部分的山岭高水,形成高地的屏障;石安河截去18米以上的滚坡水,保护大片平原,发展灌溉;淮沭新河截去18米至5米的高坡水,保护了东部大面积洼地。二是水库串联成群,增强抗灾兴利的能力。组成水库群的关键是截水河道,手段是节制闸。东海县主要水库已经联成群体,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使水库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流域面积,而且有了多方面的水源和形成水库群体的调度中心,遇到特大暴雨的恶劣情况,可以协5调调度,不仅对农业灌溉有利,而且对全县工业和人民生活都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效益显著。同时水库联成群体,解决了中小型水库的流域面积小,遇不到大雨,蓄不到水,空库度汛;或遇到暴雨或特大暴雨,水多了要溢洪,会形成新的灾害情况。三是洼地平原,圈圩封闭,电力排灌,做一块成一块,立竿见影。新沭河把10米、5米的高坡水分层截去,为圈圩、电力排灌创造了条件;加上适用自然,改种水稻,使此片有8个实现亿斤粮的乡镇,称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此段去掉)。通过采取小涝由小站排涝,大洪水时集中抽排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迅速发展农业产生的特色水利体系。目前东海县境内河库主要有龙梁河,新沭河、乌龙河、石安河、鲁兰河、淮沭新河、蔷薇河。除石安河、龙梁河南北流向外,其余大都是由西向东汇入蔷薇河、新沭河等河流入海。境内水系又分新沭河和蔷薇河两大水系,其中龙梁河、石安河、磨山河属新沭河水系,乌龙河、鲁兰河、淮沭新河、民主河、马河、黄泥河属蔷薇河水系。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72(前后不一致)座。县内大型流域性防洪河道为新沭河。新沭河的建成,改变了沂、沭河流域长期洪水漫流的局面。为减轻低洼地区的洪水威胁,解决丘陵山区的灌溉用水和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条件。经过多年的艰苦治水历程,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东海县水利三大特色:一是大兴蓄水、截水工程,最终形成“三进一出”的骨干工程体系;二是机电排灌事业长期发展;三是山丘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东海治水的三大特色,使全县形成山丘区有控制、平原坡地有河网、洼地抽排有保障、排灌可调度的生动局面。61.2.2、东海县水库概况东海县号称“百库之县”,目前大、中、小型水库共计72座(包括石梁河水库),这些水库绝大部分兴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大型水库2座,为石梁河水库、安峰山水库;其中安峰山水库库容为1.1亿方。中型水库7座,为、西双湖水库、房山水库、昌梨水库、贺庄水库、横沟水库、羽山水库、大石埠水库;中型水库总库容为1.6亿方。小型水库有53座,含小(一)型21座,小(二)型32座;其中在册小型水库45座,小(一)型19座,小(二)型26座。(核实和统一)到2013年底,全县已经完成57座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去掉)工作,水库已经安全运行。1.2.3、东海县水库工程特点东海县水库串联成群,增强抗灾兴利的能力。组成水库群的关键是截水河道,手段是节制闸,这是东海县水库成群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的方面。东海县主要水库已经联成群体,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使水库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流域面积,而且有了多方面的水源和形成水库群体的调度中心,遇到特大暴雨的恶劣情况,可以协调调度,不仅可以解决一个水库安全调度排水,还可以增加另一个水源不足的水库蓄水量。这样不仅对农业灌溉有利,而且对全县工业和人民生活都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效益显著。水库联成群体,较好的解决了中小型水库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流域面积小,遇不到大雨,蓄不到水,空库度汛;二是遇到暴雨或特7大暴雨,水多了要溢洪,会形成新的灾害。东海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安峰山水库、西双湖水库为调度中心的水库群体,以及石梁河水库群体,使得全县有了可以统一调度的大群体。(无依据)2、东海县水库建设与除险加固历程2.1、东海县水库建设规划历程建国以来,东海县水利事业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注重科学,合理布局,在50年代就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洪除涝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水利建设规划中,首先提出“丘陵坡地梯田化、平原(洼地)涝区水网化、山沟岭凹塘坝水库化、土地耕作畦田化”的治理方针。目前东海县水库中长期规划为大中型水库8座(石梁河水库为连云港市规划),其中大型水库为安峰山水库。中型水库7座,分别为羽山、横沟、昌梨、西双湖、贺庄、大石埠、房山水库。水库总库容2.7亿m3,其中大型水库为1.1亿m3,中型水库为1.6亿方。水库灌区原灌溉面积为30万亩,利用增加水库蓄水量,新增水库灌溉面积5.4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218万亩。水库中长期规划实施为2013年--2030年。水库灌区工程总供水量1.38亿m3,农业用水量13488万m3,工业用水量100万m3,生活用水量131万m3,其他用水量60万m3。2.2、东海县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历程8东海县大、中型水库8座(石梁河水库为连云港市规划),分别为安峰山、羽山、横沟、昌梨、西双湖、贺庄、大石埠、房山水库。我县大中型水库绝大部分兴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工程标准偏低、建设质量较差、老化失修严重、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致使水库安全隐患严重。从水库建成运行以来,多次针对各个水库出现的具体安全隐患及工程损坏情况进行应急处理、整修、加固,没有彻底进行根除工程质量较差、工程标准低等安全隐患。从2004年开始,我县逐步对大、中型水库进行彻底除险加固工作,于2005年完成贺庄、大石埠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完成安峰山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基本完成西双湖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2011年完成房山、横沟、昌梨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2013年完成羽山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通过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东海县大、中型水库形成了蓄、引、提并举,防洪、灌溉、供水、养殖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在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直接保护下游耕地,保护人口,为防灾减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可以水库的养殖水产品及鱼类种类及数量也可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2.3、东海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历程东海县共有在册小型水库45座,其中小(1)型水库19座,小(2)型水库26座。总库容7466.62万m3,兴利库容3416.84万m3,防洪库容3467.47万m3。这些水库绝大部分兴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设施不齐隐患较多,如:
本文标题:东海县水库丛书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2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