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红砖美术馆RedBrickContemporaryArtMuseum在4月底的北京调研考察过程中,我参观了很多之前只在案例里看到过的地方。经过自己的亲身丈量,我对于一些建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望京SOHO的设计缺乏人性化的考虑;798的建筑作为改造项目是很优秀的,但是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本文中我要详细分析的是红砖美术馆,它给我的印象总体来说是震撼的,红砖美术馆在董豫赣的主持下得以形成今天的面貌:一座怀拥园林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当代美术馆。红砖概况项目名称:红砖美术馆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项目功能:美术馆基地面积:3900㎡总建筑面积:6000㎡建筑、8000㎡庭院设计师:董豫赣一、设计师简介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与童明、葛明、王澍一起被业界称为“园林四友”。为教师,亦为建筑师。主要作品有水边宅(2003)、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红堡(2006)、祝宅(2007)、清水会馆(2007)、红砖美术馆(2013)。其中,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水边宅(2003,河北遵化)清水会馆(2007,北京)二、红砖美术馆简介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题。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美术馆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以红砖为基本元素,辅以青砖和屋瓦,打造出了一座半室半园的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在这里,供游客观赏的不仅是馆内的展品,整个美术馆都能作为一个艺术品,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作为对西方建筑与景观专业分离的批判,红砖美术馆的建筑与庭园设计分三部分展开:一方面,以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赋》对“巧”的匠心要求,将原有大棚的简陋空间,改造为意象密集的美术馆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本设计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作为对封闭美术馆与北部山林间的过渡,庭院部分的设计,作为对之前设计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试着将生活场景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以此庭院部分连接北部园林与南部的建筑部分。三、空间塑造红砖美术馆作为一号地的地标性建筑,主体建筑包括:地上部分设置有八个展示空间包括三个集儿童活动、公共教育等功能在内的休闲空间,一个接待大厅,一个艺术衍生品空间;地下一层配有三间适用于影像作品(资料论坛图库)的放映室;而院内部分则设置有学术报告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部等配套功能区域。接下来我将从材质、光影和框景的运用、曲折空间四个方面来分析红砖美术馆的空间塑造手法。(一)材质的纯净统一与周边土地相结合、在原有环境中生长,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元素,辅以建筑上屋瓦和青砖的使用。穿行在各个砖砌的展馆和建筑之中,更让人深深体会到砖瓦的空间感和年代感。大面积的重复使用同一种砖材,使建筑形态趋于纯净的同时,通过丰富砌筑方式、形态的规律,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感受。砖材的组合别具匠心而又各有特色,用砌砖形式的变化来丰富立面,毫无附加的装饰,建筑被赋予了纯净、圣洁的神圣感和稳固、亲切的安全感,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感受。墙面上砖的转角,是这座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而立面上的砖,也是可以进行转变的,一方面可以做凹凸的肌理,制造动势,另一方面可以做构造的变化,打破墙面的整体感,制造视觉的断点。作为一个改造项目,大棚立面现状均布6m高的洞口,美术馆的匠造意向,却是封闭的展墙及照耀展墙的余光。如同折屏的墙体折线,在洞口内穿行转折,它未曾改变原有洞口,却得到了双倍的展墙,以及三角形内的良好顶光。(二)框景与反复计成在《园冶》中说“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框景的作用在于把景色统一于镜框内,以简洁朴素的镜框为前景,将游客的视线汇聚于所框之景上。而园林中的框景,意义就在于一步一景的美妙体验,是造园家的灵魂。反复使用的框景手法能使建筑形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形式美,让镜框自身也成为一景。北部园林中的一段窄廊就用了反复框景的手法,清晰的表达了空间的节奏,使原本狭长无趣的走廊变得趣味无穷,甚至有一种镜面的错觉。同时,圆形的构造也与入口相对应。(三)光影体块式的建筑阴影通过切割、穿插、叠加,营造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从而凸显了建筑实体的体量特征。被切割过的影子不但极具韵律感,还形成了建筑立面上的丰富细节,增强了尺度的亲切感,同时也表现出墙砖的厚度。(四)曲折空间如果说外立面的转折角是妙手偶得之,那室内的转折角有一半必定是人为的设计了。首先,我们从平面图可以看到:展馆部分南北两侧的外墙都是有转折的,这是旧址新造的结构决定的,无疑成为了红砖美术馆的一大特点和设计出发点。展示空间地平高度是低于走廊高度的,为的是游客在走廊里也能纵观展厅,获取一个大体的印象。因此,从走廊到展厅,建筑师设计了两个对称的坡道,而顶面也对应坡道发生角度的倾斜,创造了一个曲折的空间,使原本沉闷的通道变得生动有趣,与平面结构上的转折达成形式的一致。四、中部庭院——美术馆与园林的过渡探讨作为美术馆和北部园林间的过渡地带,中部庭院想要打造的是一个纯粹建筑和纯粹园林之间的渐进那庭院,一个涵盖休闲和办公的多功能空间。让游客逛完美术馆后能有一个精神缓冲的放松区域,可以进行聚会、休息、游玩等活动。调整好心情从而到达北部园林,进一步欣赏造园的艺术。庭院现在的地形特点狭长,其技术性的要求是必须有4m的消防通道与尽端的12m见方的停车场遂将此回车场投射以方庭意向,且于周围散植林木藤萝,以弥补回车场间难以植树的缺憾;后庭中段,为遮蔽邻居别墅的夜色霓虹灯,因地狭长而置入一狭长小教庭。小教庭西部有十字架的墙壁,考虑了咖啡厅的未来经营——想要把对面果园餐厅不能尽纳的外国顾客吸引入庭。 庭院的设计,作为对之前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试着将生活场景进行更准确的表达。院内部分设置有多功能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部等配套功能区域。五、北部园林——“应物象形随形制器”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设计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计成认为,城市地造园,首先要造山高水低的差异意向,然后再处理建筑和林木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造景”。北部园林延续以砖结构为基础的构造元素,打造了十七孔桥、槐谷、藤圆庭等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因中途甲方忽然慷慨购置九块巨石,于是“随形制器”,分别以“嵌入墙中以流泉用、涡旋藤萝以敝山林意、浮于池中以成岛想、矗于岸边以成宋画之屏风之念”。园林中也多处采用框景的手法,一如上文提到的一段窄廊就用了反复框景的手法,清晰的表达了空间的节奏,使原本狭长无趣的走廊变得趣味无穷,甚至有一种镜面的错觉,同时也与入口相对应;还有十七孔桥北侧的墙,立面上交错开了圆形和矩形的门洞,墙的里面其实也别有洞天,但是在桥上只能窥见一方天地,利用了游客的好奇心将他们吸引到园子的更深处。
本文标题:红砖美术馆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3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