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盈余管理问题探析摘要本文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理论,主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理论背景,方式与手段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识别与治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与对策。企业的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但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因此应加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对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动因;治理Summarythispaperdwellsuponenterpriseearnings.ItanalyzesanddiscuessestheseproblemontheorybackgroundaswellasthesubsistentproblemsofenterpriseearningsmanagementexistingbyutilizingsytheticallythetheoreticalsystemofModernEconomics,ManagerialFinanceandAccountancy.Inconclusion,thispaperputsforwardsomemethodsandcountermeasuresaboutearningsmamagement’savailableidentifyandfathering.Corporateearningsmanagementoraccountingsrandardscanonlybecarriedoutwithintheframeworkofthesystem,itcannotgobeyondtheaccountingstandardsandsystemrequirements,theapproproateearningsmanagementcanmakethecompanywinthefinancialandoperatingflexibilityofspaceactivities.However,manyearningsmanagementbehaviorinanumberoflistedcompaniesoftolerance.Therefore,thestrengtheningofcorporateearningsmanagementbehavior,reducethespaceandenhanceChina’senterpriseshavegreatsignificancetostrehthenthereliablityofaccountingdata.Keywords:enterprise,earningsmanagement,motivation,control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受到西方会计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什么是盈余管理?国内外均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所指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然会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针对这一问题,西方会计学者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可以把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动因的研究文2献分为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两方面。其中终极动因中表明:1.管理报酬契约至少诱使一些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以增加奖金报酬、增强职位保障和使其奖金收益最大化;2.在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期间,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会纷纷出现,代理权之争期间公司的原管理层存在操纵盈余提高企业的会计利润的现象;3.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公司股东、债权人与管理当局之间引发了代理问题。针对管理当局持股比例高低,是否会影响其盈余操纵程度,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证明。中介动因国外的研究证明:1.在一些为了避免受到政府过分关注而引起政治成本增加的大型企业中确实存在着减少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2.Friedlan(1994),Teoh,Welch和Wong(1998)等人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在公开上市前最近的会计年度中确实通过盈余管理增加了会计盈余,从而使股票以较高价位上市发行,Peter等(1999)对荷兰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所报告的非预期应计利润是正的。国内学者有的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类型和方法;有的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动机;有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无疑推动了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帮助和借鉴。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意义(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标的行为。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蓄意的欺诈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合法行为。正因为如此,盈余管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只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一系列管理学和经济学问题。(二)盈余管理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3性。1.盈余管理的积极意义。(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2)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3)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2.盈余管理的消极意义。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会有消极影响。(1)盈余管理在我国的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往往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2)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3)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的滥用,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断,导致市场价值下降。二、盈余管理的动因(一)企业盈余管理的客观动因1.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4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3)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2.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它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平均化的会计行为、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地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3.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5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4.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的动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一股东与代理人一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二)盈余管理的主观动因1.企业管理者自利动因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大会
本文标题:盈余管理问题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5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