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古籍版本学讲义》(简版)第一章
1一国艺事之进退,与其政治之隆污,民心之仁暴,有息息相通之理。况在书籍,为国民智识之所寄托,为古人千百年之所留贻,抱残守缺,责在吾辈。—————敬录张菊生先生《宝礼堂宋本书录序》2绪论一、解题一、“古籍”释名《魏书•陈奇传》:“奇冗散数年,高允与奇雠温古籍。”对中国古籍的确认有几种意见:1、以成书年代为标准2、以著作时代为标准3、以装订形式为标准4、以印刷工艺为标准李一氓《论古籍与古籍整理》说:汉人视秦、周著作为古籍,他们对此做过很好的工作。魏人、晋人、隋人视汉、秦、周著作为古籍,他们对此亦做过很好的工作。唐人视隋、晋、魏、汉、秦、周著作为古籍,他们也做过很好的工作。以此类推,我们今天要视清、明、元、宋、唐、隋、晋、魏、汉、秦、周著作为古籍,加以整理是自明的道理。我们不是清人,不能把古籍限在明代以上。所以,现在一般将中国古籍的下限定在1911年。但有几点我们需要明确:1、清末人进入民国仍用传统方法撰写的图书可算作“古籍”,而用新方法撰写的图书则不算作“古籍”。2、古籍版本的下限和古籍的下限不是一回事。只要这部书本身是古籍,不管什么时候重刻、影刻、影印、铅印,也不管线装、精装或平装,都是这部古籍的一种版本。所以就古籍版本来说,是没有下限的。3、古籍的校注本,以及近年出现的注译本,也可以划归入古籍版本的范围,将来还会层出不穷,同样也无下限可言。4、但是,现在我们讲古籍版本学,其研究对象仍以传统的版本和旧校注本为主。二、“版本”释名3“版”通作“板”。《说文解字》云:“版,判也,从片,反声。”又释“片”云:“半木也。”又释“牍”云“书版也。”《周礼•秋官•誓簇氏》“以方书十日之号”郑注云:“方,版也”。《说文解字》释“本”云:“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本”作为书籍讲,始见于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余嘉锡论学杂著•书册制度考》:寻《风俗通》之意,“一人持本”者,持竹简所书改易刊定之本;“一人读书”者,读传写上素之书也。以油素之书写自竹简,则竹简之书为原本,故呼曰“本”。其后简策之制既废,写书者借人之书传录,则呼所借者为“本”。《后汉书•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曰:“延笃欲写《左氏传》,无纸,乃借本讽之。”是其事也。凡书无不可传写者,因有“书本”之名矣。《梁书•任昉传》:“昉虽家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据《宋史•李觉传》: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组,命觉与孔维详定。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处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4二、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五方面: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观、标志性成果等。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四、单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五、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三、版本学的功用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版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如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诸人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版本学功用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有这么几点:一、读书之需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5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云: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鲁迅先生说: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颜氏家训•勉学》: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捐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唐)赵璘《因话录》卷四:京兆庞严及第后,从事寿春,有江淮举人姓严,是《登科记》误本倒书庞严姓名,遂赁舟丐食就谒。时郡中止有一判官,亦更不问姓氏,便诣门投刺,称从侄。庞之族人甚少,览刺极喜,延纳殷勤,便留款曲,兼命对举匕筯。久之,语及族人,都非庞氏之事,庞方讶之,因问至竟郎君姓名,曰:“某姓严。”庞抚掌大笑曰:“君误矣,余自姓庞,予君何事?”揖之令去,其人尚拜谢叔父,从容而退。(宋)朱彧《萍州可谈》:姚祐元符初为杭州学教授,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先是福建书籍刊版舛错,“坤为釜”遗二点,故姚误读为“金”。诸生疑之,因上请,姚复为肊说,而诸生或以诚告,姚取官本视之,果“釜”也,大惭曰:“祐买得福建本。”(明)陆深《金台纪闻》: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餳”字(之误)6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餳”、“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二、校勘之需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首《自序》云:“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卷一云:“读书先宜校书。”叶德辉《观古堂所著书》第二集《藏书十约》云:“书不校勘,不如不读。”汪辟疆云:“顾校理之业,必广征众本,参证互勘,乃可籍手”三、购藏图书之需要顾廷龙先生说过:“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根据不同版本的情况来掌握不同的保管方法。”《隋书•经籍志》:隋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陈宣帝年号,569年至582年)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瑠璃轴,中品绀瑠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四、学术研究之需要苏舜钦在《题杜子美别集后》称:“杜甫本传云:有集六十卷。今所在者才二十卷,又未经学者编辑,古律错乱,前后不伦,盖不为近世所尚,坠逸过半。吁,可痛悯也!”郭知达于淳熙八年(1181)自序其《九家集注杜诗》云:“杜少陵诗,世号诗史。自笺注杂出,是非异同,多所牴啎,致其有好事者缀其章句,设为事实,托名东坡,刊镂以行,欺世售伪。有识之士,可为浩叹。”李纲《校定杜工部集序》道出了个中意味:“盖自开元、天宝太平全盛之时,迄于至德、大历干戈乱离之际,子美之诗凡千四百四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寓于此。句法理致,老而益精。时平读之,未见其工,迨亲7更兵火丧乱,诵其词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为古今绝唱也。”第一章版本名词术语浅释一、常用版本术语1、刻版的工序选材、浸板、帖写样、上版、发刀、挑刀、剔髒、打空、锯边。2、印刷的工序(一)版框内名称书页书页的版面有它们的专有名称:图1-1版框、栏线、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朱丝栏、界行、书口、象鼻、天头、地脚、书耳、书脑、书背、书根8图1-2鱼尾:(1)(2)(3)(4)(5)(二)书册制度蝴蝶装旋风装经折装折子装梵夹装图1-3蝴9张邦基《墨庄漫话》卷三云:裴鉶《传奇》载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王恽《玉堂嘉话》卷二云:吴彩鸾龙鳞楷韵,后柳诚悬(柳公权字)题云:“吴彩鸾,世传谪仙也,一夕书《唐韵》一部,……是大中九年九月十五日题。”其册共五十四叶,鳞次相积,皆留纸缝,天宝八载制。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如吴彩鸾《唐韵》、李邰《彩选》之类是也。10图1-5旋风装包背装图1-6包背装线装、包角、金镶玉、毛装、衬纸、书衣、封面、扉页、护页、副页、书签、书套图1-7线装书结构图11(三)文内符号名称黑钉、墨围、阴文、白文(四)鉴别版本作为参考的名称大题小题、前序后跋、书尾、书牌子图1—8牌记图1—9牌记藏章、帮手、书品(五)常识术语三言两拍四梦四大千四大奇书十才子《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雁》、《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白圭志》、《捉鬼传》和《驻春园》。七阁文渊阁(故宫内)、文溯阁(沈阳)、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承德)、文汇阁(江苏扬州大观堂)、文淙阁(镇江金山寺)以及文澜阁(杭州圣因寺)。著、撰、编、辑、纂、选、述(学)、传、注(疏、笺)、训诂、御制、御纂、12御批、钦定、皇朝(国朝)、昭代、尾声(庆余)、出相(出像、绣像、绘像)、雕版(椠版、锓版、镂版、镌版、刊版、刻版、剞劂、绣梓)、杀青、书坊(书林、书肆、书堂、书铺、书店、书局)二、区分版本名词术语(一)以官、私雕版区分官刻本官刻本、书院本、监本、经厂本、内府本、殿本王府本、藩刻本、聚珍本、局版私刻本家塾本(家刻本)宋朝以来,私家刻书历代皆有:比较著名的如宋嘉定辛巳年陆子遹刻《渭南文集》,廖莹中世綵堂刻《五经》、《韩柳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图1—10《皇朝词林典故》清嘉庆十年武英殿刻本13刻《史记正义》;元朝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迂陈氏刻《尹文子》。明代如吴郡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胡文焕刻《格致丛书》等。清代如纳兰成德通志堂、顾嗣立秀野草堂、鲍以文知不足斋、许梿古均阁、黄丕烈士礼居,都刻了不少书。民国,董康诵芬室、陶湘涉园所刻各书,刻工、纸张、印刷之精,可与前人媲美。汲古阁本闵刻本、凌刻本坊刻本、书坊本书棚本(二)以外国刻本区分高丽本、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三)以版刻地区区分麻沙本建本闽本蜀大字本、眉山本蜀本浙本平阳本(四)以刻印颜色区分朱墨本《中国雕版源流考》云:“朱墨本,亦称套板,广东人为之最精,有五色者,清代刻书亦多效之。”五色本朱印本蓝印本图1—11《春秋左传》明万历闵齐假刻朱墨套印本14(五)以版框、字体大小不同区分袖珍本巾箱本《武帝内传》云:“帝见王母巾箱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晋葛洪《西京杂记》序亦云“尔后洪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二卷在巾箱中,尝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北朝时南齐衡阳王萧均曾写巾箱五经,据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十六云:“(萧均)好学,常手细字书《五经》,一部为一卷,置之巾箱中。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有坟素,何须此蝇头细书,别藏巾箱?’答曰:‘巾箱《五经》,检阅且易,一更手写,则永不忘。’图1—12《月令七十二候诗》清乾隆武英殿刻袖珍本图1—13《笺注陶渊明集》元翻刻宋巾箱本15诸王闻而争效之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也。”宋戴埴《鼠璞》云:“今之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钧手写《五经》,置巾箱中。”多宝格本大
本文标题:《古籍版本学讲义》(简版)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92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