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与高效课堂的建立
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与高效课堂的建立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一)从思想上让大家认识到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科组的凝聚力。•(二)从制度上规范教研组的建设工作,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提供保证。1.科组活动制度化、常规化,明确目标,落实有章可寻2.备课组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做到“周周有探讨、时时有合作”3.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促进科组建设走进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三)以追求高效课堂为抓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四)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竞赛(五)认真解读江西省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2011年江西省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解读•——兼谈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措施•一、(2010-2011)《考试说明》比较解读•2011年,江西高考将步入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一届高考,因此,各方对“游戏规则”《考试说明》的关注较往年有较大的不同。从最近出台的《2011年江西省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来看,•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较之2010依旧体现了高考的平稳性和连续性。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考试说明》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变。下面结合2010年《考试说明》对2011年《考试说明》的明显变化归纳如下:•(一)考试性质不变,命题指导思想微调•考试性质仍定义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命题指导思想仍坚持“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教材,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只是提法上改为“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表达更严谨,把“回归教材”放在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教材在应考中的作用。•(二)考试能力要求新增一个层级•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探究”是新增的能力层级,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分别如下:•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三)考试内容的改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试验版)》和《江西省2011年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和《江西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试验学科指导意见书》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五个模块,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这里尤其要注意“均”这个词,它强调五个模块不可有偏颇,应全面复习。•(四)明确提出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文学名著阅读,能力层级为A,要求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见,对名著的阅读要求并不高,只是需要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如果考试可能涉及除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外的内容,《考试说明》中的表述应在句末加上“等”字,即“要求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因此,对名著阅读的复习不宜加大难度。•(五)现代文阅读增加特色和探究考查•在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中增加对文章的某种特色做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以及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新增探究(能力层级F)明确提出: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尤其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它是新教材必修三“梳理探究”环节的授课内容之一,结合命题指导思想的“回归教材”来看,这个要求不容忽视。•(六)作文分值减少,文体要求更明确•作文分值由60分改为50分,在能写记叙类、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之外,明确其他常见体裁亦在考查范围之内。•(七)试卷结构、分值有调整。•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分值为36分,第Ⅱ卷占114分。分值分配与2010相同。全卷包括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六)精心详解高考试题•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A.投降分别深孚众望B.投诚分别深负众望•C.投降分头深负众望D.投诚分头深孚众望•答案:A。•【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投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0-14岁占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语义指向上,“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诚信的意思。能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负众望”里,“负”是“辜负”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点的复习应注意三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但语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投降”与“投诚”。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解析高考试题的着眼点•一、答案解析•二、设题动机•三、备考提示以“读写一体化”模式化教学探索为例浅谈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与高效课堂的建立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读写一体化”教学是建设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路径之一。•“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操作性强。一、“读写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一)内涵解读(二)理论依据二、“读写一体化”的模式呈现(重点)(一)“以写助读”式(二)“以读促写”式三、“读写一体化”需注意的问题一、“读写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一)内涵解读1.话题背景当前语文教学最大流弊——读写分离2.内涵解读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在读写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的整体,让学生体验文本魅力,鉴赏文本的形象、语言和技巧,进而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达到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实现以写助读,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良性循环。一、“读写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一)内涵解读1.话题背景2.内涵解读读写一体化的总体学习思路——由着眼于一个专题整体所设计的五个步骤(环节)的学习程序所统领:专题备课,确认目标→前提诊测,整体感知→紧扣目标,读写训练→专题检测,反馈矫正→专题总结,深化迁移整个学习过程贯穿于范例性教读课、尝试性仿读课和迁移性自读课“三课型”中,无论在哪种课型的课堂上,都充分体现以写助读、以读促写、读写融合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为写而读、由读导写,再到由写促读,最后到由读创写的读写互动的生态结构建构过程。一、“读写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二)理论依据(1)新高考命题趋向(2)新课程高考语言运用题(小作文)(3)外国语文教学借鉴(二)理论依据关于(1)新高考命题趋向2011江西高考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答案:(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关于(2)新课程高考语言运用题(小作文)•《江西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大家学过《囚绿记》一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景物以“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请借鉴这种写法,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中秋圆月,写出它的特点来。(不少于200字)(15分)•此题源自于语文(必修)②第3课《囚绿记》“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三题:•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关于(2)新课程高考语言运用题(小作文)•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梅花绝句(之三)•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认真体会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写一段描写“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两句诗意境的文字。要求:•(1)借鉴《荷塘月色》中“以景衬情”的表达技巧,同时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2)描写生动形象,符合原诗的意境和情感。(3)不少于200字。关于(2)新课程高考语言运用题(小作文)•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15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认真阅读这段景物描写,仿写一段描写其他景物的文字。要求:(1)借鉴《荷塘月色》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表现一种景物的美。(2)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细致入微的描写。(3)200字左右。关于(2)新课程高考语言运用题(小作文)•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15
本文标题: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与高效课堂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94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