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下肢深静脉血栓宣教1、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答:下肢深静脉是负责运送下肢血液返回心脏的主要通路血管,当各种原因使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血栓时,下肢的血液就无法顺利返回心脏,大量的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并发生血液成分的外渗,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这类疾病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有哪些症状?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肿胀、胀痛、浅表静脉曲张。另外,肤色以潮红色居多,严重者甚至可以呈青紫色;皮肤温度略高;肢体沉重、抬高患肢可以部分缓解。3、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性吗?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即长在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栓发生了脱落,顺着血流的方向通过心脏到达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患者会有胸痛、胸闷、咳嗽咳血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死;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会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发生严重的水肿,压迫动脉和神经,这类深静脉血栓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紫、麻木、肿胀严重,称为“股青肿”,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称为“股白肿”,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度过了急性期进入慢性期,还会破坏深静脉瓣膜,发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难以愈合的溃疡等。4、为什么会发生下肢深静脉的血栓?答: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血管壁改变(内膜损伤)、血流变化(静脉瘀滞)、血液性质的改变(血液高凝状态),这三者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公认要素。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不一定都会有发生血栓的后果,只能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更具有倾向性,值得大家警惕。5、怎么样才能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表现主要是肢体的肿胀和疼痛。因为急性期血栓堵塞静脉管腔,迅速引起血液回流障碍,下肢出现明显的肿胀,这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另外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疼痛一般出现在小腿肚子、大腿、腹股沟区等,这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肿胀和疼痛同时存在,就应该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6、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答: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腹部或下肢手术后卧床制动、瘫痪在床、骨折后长期卧床的病患容易发生;长期静坐不动的人,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的人;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机床工人等长期坐/立不动的人容易发生;老年人血液粘稠,较年轻人易患;男性、肥胖者、肾病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病理状态的人群也较健康人群易患。7、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运动锻炼下肢肌肉,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可以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例如长时间坐或立位不动时不时活动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要避免双腿交叉相互压迫,避免穿着过紧的衣裤以避免妨碍血液循环,另外平时要注意多饮清水以稀释血液,尽量少吸烟、少饮用咖啡、酒类。如果您已经属于易患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请您遵循血管外科医生的建议口服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切勿自行用药。8、深静脉血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怎样的后果?答:一般来说,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自愈的倾向,但是自愈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会比较严重,这种综合症由于深静脉瓣膜被破坏,不能有效阻止静脉血液的返流,主要表现为足踝部皮肤色素沉着、浅表静脉迂曲、深静脉血液倒流(有些患者表现为站起时或腹腔压力增高时自觉腿部有一种血液向下冲的感觉),甚至会发展至小腿皮肤难愈性溃疡形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后应该及时治疗。9、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答: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有效的急性期保守治疗方式是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虽然也有专家主张在72小时之内也可以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但是综合国内国外的文献报道,认为使用抗凝治疗可以在风险最小的同时获得最大的治疗收益。一般来说发生了“股青肿”或者“股白肿”的患者应该立即取栓治疗,对于需要接受取栓和或溶栓治疗的患者、或血栓脱落风险较大的患者同时还需要在下腔静脉植入永久或临时滤器,以减少肺栓塞发生的机率,如果深静脉血栓已经度过急性期进入慢性期,那么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在服药的同时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将国际化标准比值控制在2-3之间方视之为用药有效。由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要求专业程度较高,而且具体的治疗方案要结合病人的个体情况来制定,所以一旦怀疑或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当立即到血管外科接受专业的诊疗。10、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需要进行多久?为什么抗凝治疗后很多患者下肢还是会不同程度的肿胀?答:一般来说深静脉血栓度过了急性期后就演变成为一种以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病程。在急性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度过急性期后改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根据监测凝血指标“国际化标准比值”来调整药物用量,一般该值在2-3之间提示用药有效,这个抗凝过程一般要持续半年到一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定夺。门诊上有很多患者患深静脉血栓多年,也规律口服抗凝药物,但是仍有久站、久坐后下肢肿胀,抬高患肢方可缓解,这是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对深静脉的瓣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瓣膜防止静脉血液倒流的作用被破坏,静脉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瘀滞在腿部,造成腿部静脉压力增高,渗出增多,从而发生下肢的肿胀,抬高患肢后血液回流增多,症状缓解。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消肿、改善循环的药物配合穿戴抗血栓医用压力袜治疗,专业的治疗能够减缓血栓后综合症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血栓性浅静脉炎宣教1.什么是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见的静脉发生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2.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可分为3类: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②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3.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特点?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4.血栓性浅静脉炎如何分类?1.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2.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3.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4.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5.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表现?1.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2.反复发作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6.血栓性浅静脉炎如何诊断?1)有反复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药物、高渗溶液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史。2)体检:患肢活动受限,病变局部以隆起条索状或粒状结节状静脉为中心的皮肉肿胀、红热,触痛和触到质地硬韧的条状、柱状、结节状静脉肿区。急性期过后,肿胀渐消退,局部呈暗红色色素沉着,条索、粒状、结节状静脉隆起更明显,质地更硬,如静脉曲张引起则呈暗褐色团块状隆起区,置导管引起者,拔管时可带出脓汁。3)白细胞计数可达20x109/L,对诊断有怀疑病人可行病理检查。4)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狭窄或堵塞。7.血栓性浅静脉炎如何早期预防?1)适当保暖:大家知道,在温暖的环境中血管会扩张,皮肤色泽变得红润;反之皮肤便显得苍白。因此,在寒冷季节和在有空调的房间中适当保暖。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症状愈加严重。2)防止创伤,及时治疗:创伤不仅加重血管损伤和痉挛,而且使已处于缺血状态的肢体抗感染力下降,造成伤口不易愈合。即使是通常不予重视的霉菌感染,如足癣等,也会对患肢造成威胁,因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3)患肢锻炼: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4)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治疗上可多饮水,平时多食黑木耳,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宣教1.什么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但以黄河以北地区为多见;在国外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欧美各国均少见。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好发于青年壮年。1908年,Buerger报道本病的病理变化,所以又称Buerger氏病。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本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由多种综合因素所至。吸烟、寒冷、潮湿、营养不良和性激素异常一直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而吸烟与发病的关系尤为密切。近十多年来,免疫因素受到重视。通过对本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免疫病理学的观察,不少学者认为,本病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什么表现?如何诊断?本病起病隐匿,病理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往往需经数年后才趋严重。病程的演变,根据肢体缺血的程度,可分为三期:一期(局部缺血期)为病变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易疲劳、沉重和轻度间歇性跛行。后者为本期典型征象。当患者行走1~2里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现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疼痛立即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被称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此乃因行走后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检查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较苍白,足背动脉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常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等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日益明显,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转为持续性。在肢体处于休息状态下,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夜间更为明显。患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色更加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亦可减弱。三期(组织坏死期)除上述症状继续加重外,患肢严重缺血,静息痛更为加重,疼痛剧烈,经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稳夜不眠。食量减小,体力日衰,明显消瘦。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趾(指)端干枯发黑,可向近端延伸。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三级:Ⅰ级,坏疽局限于趾(指)部;Ⅱ级,坏疽延及趾蹠(指掌)关节及蹠(掌)部;Ⅲ级,坏疽延及足跟、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以上分期是为了辨别病情轻重、病程不同阶段,便于掌握相应而有效的治疗。但分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病变发展,症状可加重,如能及时治疗,侧支循环建立,局部血供改善,症状可以缓解,病情可以好转,期、级别都可
本文标题:血管外科健康宣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7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