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小学一年级】上册:1、一去二三里yīqùèrsānlǐ【宋】·邵雍·【sòng】?shàoyōng?一去二三里,yīqùèrsānlǐ烟村四五家。yāncūnsì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táiliùqīzuò八九十枝花。bājiǔshízhī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2、画huà【唐】·王维·【táng】?wángwéi?远看山有色,yuǎnkànshānyǒusè近听水无声。jìntīngshuǐwú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qùhuāháizài人来鸟不惊rénláiniǎobújīng注词释义: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赏析】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链接】我知道: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3、静夜思jìngyèsī【唐】·李白·【táng】?lǐbái?床前明月光,chuángqiánmíngyuèguāng疑是地上霜。yíshìdìshàngshuāng举头望明月,jǔtóuwàngmíngyuè低头思故乡。dītóusīgùxiāng注词释义: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疑:好像。以为。举:抬,仰。古诗今译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下册:4、春晓chūnxiǎo【唐】·孟浩然·【táng】?mènghàorán?春眠不觉晓,chūnmiánbújiàoxiǎo处处闻啼鸟。chùchùwéntíniǎo夜来风雨声,yèláifēngyǔshēng花落知多少。huāluòzhīduōshǎo注词释义眠:睡觉。闻:听见。啼鸟:鸟鸣。夜来:昨夜。古诗今译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5、村居cūnjū【清】高鼎【qīng】gāodǐng草长莺飞二月天,cǎozhǎngyīngfēièryuètiān拂堤杨柳醉春烟。fúdīyángliǔzuìchūnyān儿童散学归来早,értóngsànxuéguīláizǎo忙趁东风放纸鸢。mángchèndōngfēngfàngzhǐyuān【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⑶醉:迷醉,陶醉。⑷散学:放学。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6、所见suǒjiàn【清】袁枚【qīng】yuánméi牧童骑黄牛,mùtóngqíhuángniú歌声振林樾。12gēshēngzhènlínyuè意欲捕鸣蝉,yìyùbǔmíngchán忽然闭口立。hūránbìkǒulì[注释]1、欲:想要。2、捕:捉。3、鸣:叫。4、樾:指道旁成阴的树。[简析]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小牧童,多么自在神气;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就留给读者去自己想像了。7、小池xiǎochí【宋】杨万里【sòng】yángwànlǐ泉眼无声惜细流,quányǎnwúshēngxīxìliú树阴照水爱晴柔。shùyīnzhàoshuǐàiqíngróu小荷才露尖尖角,xiǎohécáilùjiānjiānjiǎo早有蜻蜓立上头。zǎoyǒuqīngtínglìshàngtóu注词释义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小学二年级】上册:8、赠刘景文zèngliújǐngwén【宋】苏轼【sòng】sūshì荷尽已无擎雨盖,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菊残犹有傲霜枝。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一年好景君须记,yīniánhǎojǐngjun1xūjì正是橙黄橘绿时。zhèng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注释】(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品味】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9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