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文《故乡》
故乡——小说(短篇)关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收入了写于1918至1922年的15篇作品。反封建是《呐喊》的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屠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反封建的任务还很艰巨。创作背景《故乡》写于1921年1月,同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它反映的是1921年前5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的面貌。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个派系军阀连年混战,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的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压榨。天灾人祸,致使中国城乡经济日趋破产,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日趋贫困。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亲眼见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的破败景象、农民生活的痛苦、人际关系的冷漠、隔阂,内心十分悲愤。一年后,就以这次回乡见闻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的阅读小说三要素人物: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线索人物:我环境: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纵横零落的荒村(自然环境)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社会环境)情节在一个萧索的冬日,“我”为了变卖老屋,回到熟识的故乡,看到了故乡的景和故乡的人,最后我带着悲凉和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故乡。结构第一部分(1—5)写“我”回故乡,靠近故乡时见到的破败、萧索景象及“我”悲凉的心境。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第二部分(6—69)写“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第三部分(70—79)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给第二部分分层并写大意:第一层(6~35):少年闰土;第二层(36~47):杨二嫂;第三层(48~69):中年闰土。对比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现实故乡与记忆中故乡的对比)2、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3、“我”和闰土前后关系变化的对比4、“我”跟闰土之间的关系与水生跟宏儿之间的关系的对比5、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对比6、“我”家情况前后的对比对比中揭示人物和主题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从前现在景色优美生活丰富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捕鸟刺猹看管西瓜……萧索、荒凉——“萧索的荒村”辛亥革命没有改变现状,而是出现了更糟的情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少年肖像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很高兴语言话多(滔滔不绝地介绍新鲜事物)对“我”的态度只不怕“我”,和“我熟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新奇的事互相以兄弟相称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健康、活泼、机灵、聪明、伶俐的少年英雄;生活丰富多彩,不识愁滋味。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中年肖像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的圆脸上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痛红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且开裂,像松树皮语言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喊“我”老爷且十分客套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对生活的态度寄希望在神灵身上憔悴、迟钝、麻木、愚昧的破产农民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苦得如木偶人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少年中年闰土——”辛苦麻木”作者以闰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塑造了闰土这个被压迫、受损害的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日趋衰败、萧条的现实,揭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农民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等。健康活泼、聪明伶俐、天真无畏、健谈博知的少年英雄(小英雄)憔悴、迟钝、麻木、愚昧的破产农民(木偶人)“我”和闰土前后关系变化的对比从前现在熟识、亲密、友好只不怕我,和我说话;告诉“我”很多新奇的事;互送礼物;离别时互相舍不得;互相以兄弟相称……生疏、客套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跟闰土之间的关系与水生跟宏儿之间的关系的对比前者后者生疏、客套、有隔膜亲密、关心友爱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对比杨二嫂从前现在肖像矜持、人不瘦打扮稍有姿色语言不说话动作坐着肖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两只脚像圆规语言张口就是尖刻泼辣的话语动作顺手牵羊,飞也似的跑了(明索暗偷)杨二嫂是被旧社会扭曲了心灵的病态形象,被侮辱、受损害,却又极为贪心自私、尖刻泼辣、自以为是、势利刻薄、庸俗可鄙的农村小市民形象。“辛苦恣睢”“我”家情况前后的对比从前现在家境好供品很多祭器讲究……卖屋卖家具……“我”——辛苦辗转阅读思考——“我”回到故乡,遇到的两个主要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呢?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衰败、萧条,农民生活痛苦,遭受物质、精神双重压迫。闰土与杨二嫂形象的对比: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我”:一个在城市谋生的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的权利。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革命任务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个与贫苦农民保持着深挚友情的,而且能干、操劳、坚强、慈祥的母亲。是文中的一个陪衬、次要人物。疑难语句分析1.第2节中“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2.(6节)“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和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1)这些叙述和描写,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对生活充满热爱。这与后文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2)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而当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创伤,才深切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4.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分别如何理解?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27节)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54节)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指“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运用比喻,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运用比喻,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写作特点: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心理描写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线索人物)观察周围的一切,既写出了对故乡的依恋和哀伤,又写出了对人间冷淡隔膜的慨叹。可以说,“我”是作者的代言人。2、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作者主要采用了肖像、语言、神态、行动等描写方法,“我”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3、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1)“……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猪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读了这些话,似已目睹了那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2)杨二嫂“贵人眼高”、“阔了”、“三房姨太太”、“阿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放松……”等充分揭示其尖刻、刻薄、贪小和势利的小市民习气4、通篇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5、小说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1)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衰败而死气沉沉,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我”悲凉的心情;(2)作者回忆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无论是从所写的景物还是色彩来看,都给人抒情而美好的感觉,色彩明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同时又烘托了少年闰土那种小英雄的豪气以及“我”对闰土的喜爱和敬佩;中心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本文标题: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文《故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10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