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百度首页|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核心用户年终盘点关中目录关中地区概述——八百里秦川远古起源——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名称由来——四方关隘史料记载——古时的“天府之国”现代发展——中国经济新引擎关中平原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来源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范围从大西安到大关中的格局西三角经济圈群英发力西部开发再扬帆台湾政治人物关中地区概述——八百里秦川远古起源——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名称由来——四方关隘史料记载——古时的“天府之国”现代发展——中国经济新引擎关中平原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来源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范围从大西安到大关中的格局西三角经济圈群英发力西部开发再扬帆台湾政治人物展开编辑本段关中地区概述——八百里秦川关中,指陕西省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秦岭终南山[1]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远古起源——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名称由来——四方关隘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吾云:“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史料记载——古时的“天府之国”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代地区。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现代发展——中国经济新引擎关中经济区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断走向纵深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看珠三角,特区兴起,港商北上,依托廉价劳动力与加工制造业,“世界工厂”美名崛起为其留下华彩篇章。上世纪90年代看长三角,浦东扬帆,资本云集,上海老工业联通江浙经济腹地,风云际会中远东第一城市旧梦重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渤海经济圈快速成长,拉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即将到来的又一个十年,关中经济区蓄势待发,立志成长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与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成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编辑本段关中平原地理位置中国陕西省中部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河北山。西关中平原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公尺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公尺。由断陷而成,习称渭河地堑,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棉花。有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历史上关中屡有地震,1556年华县地震达到芮氏8级。地形地势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编辑本段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新近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关中-天水经济区将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关中;以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科技关中;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运用市场化理念和项目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建设人文关中;以一山(秦岭)一水(渭河)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关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建设开放关中。西进潼关、东入散关、北下金锁、南上武关,在黄土高原与秦巴山脉之间的广袤水土,即是我们生兹长兹念兹的关中。说到“天府之国”,世人一般首先会想到四川盆地,孰不知那最早是对关中的美誉,《后汉书》里写到沃野千里的关中,“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追寻历史的荣光,历史定格在2009年6月25日,这一天《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向外公布,大西北跨省市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引擎开始启动!这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在中国西部经济版图上,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成三足鼎立之势。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来源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诞生来自陕甘两省的密切互动。2008年初《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陕甘两省高度重视下,在经济区各市区的积极配合下,由国家发展和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和陕甘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初征求了国务院各部委和陕甘两省政府意见,元月15日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论证,会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课题组对专家学者所提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4月下旬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报请国务院审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范围古关中的历史地理基础上,大关中显示出了纵横捭阖的气势。经济区包括我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商州、洛南、丹凤、柞水四个县区)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千万。据估计,到2020年,关中经济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超过5万元。从大西安到大关中的格局关中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冲,丝绸之路将经济区内的各个核心城市一一串联,其中西安的地位举足轻重。大关中格局需要由大西安、古西安、新西安的发展定位来支撑。“大西安”即通过西咸一体化,打造西安的九宫格局、“米字骨架”的城市建设,南有长安、东是临潼、西为咸阳,建成“水在城中、城在水间”的新城市;“古西安”即立足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定位,“明清历史比不过南京、北京,不要以己短比彼长,应以‘唐风’塑造西安古城形象,周秦汉唐的历史资源都要利用起来”;“新西安”即利用已有的教育、科技优势,将西安建设成为“中国的创新科技之城”。西安的发展要处理好三个轴距上的关系,短距的西咸一体化、中距的关中经济区、长距的西三角经济圈。自2002年西咸一体化启动以来,两市在关中环线、绕城高速、机场高速、西安地铁建设等方面均进行了充分沟通,对接加快,合作有序,交通同网的日趋完善,大大缩短了两市的空间距离。2006年9月,咸阳市话使用西安区号,移动通讯同市、固定电话号码升为8位,不仅在全国开了先河,更重要的是给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实惠。两市优势产业的聚集进一步加快,咸阳承接西安大都市城市外溢功能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西咸一体化重点发展的“三区一带”的框架基本形成,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西三角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是今年三月全国两会开始热议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念。成都与重庆去年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关中经济区对外如果能与成渝经济区联手,其中产生化合、加权效应无疑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还处在概念论证阶段的西三角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占整个西部的33%。它的提出和建立对于我国西部全面性的资源开发、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生态建设和东西一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但西三角的概念落地还需要跨过重重障碍,关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度和结构层次还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航母式企业较少,民营经济实力不足,市场的成熟度和市场机制也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较之东部普遍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城市群的实力与活力也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凡经济圈,总需要有“领头羊”发挥核心辐射作用,如果说大西安在关中经济圈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的话,西三角经济圈里,西安、成都与重庆三地恐怕谁都不甘于居人之后。关中经济区的崛起处在一个群雄并起的环境中,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大关中带动大西北,这些功能发挥的好与不好,依赖于关中经济区外在竞合态势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群英发力西部开发再扬帆关中经济区的获批正是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十年来,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东南地区、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5月下旬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大关中发展论坛上,关中经济区所有节点城市的领导几乎都出席并发言,与会人员围绕关中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圈等核心概念就加强城际联动,理清各自发展思路等话题交换了意见。围绕西安的核心城市地位,关中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有一定的产业互补性,宝鸡的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铜川的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渭南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商洛的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杨凌的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天水的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等产业将会是这些城市以后各自发展的重点。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关中经济区规
本文标题:关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18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