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全心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姓名:张世磊专业班级:工业安全08-2班学号:0828170006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0.12.安全心理学考试(论文)成绩安全心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学号:0828170006姓名:张世磊专业班级:工业安全08-2班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的成群推出,对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投入越来越成为我们企业生产系统的主流,这就意味着体力劳动会逐渐减少,脑力劳动逐渐增加,而安全生产对职工来说,思想压力会越来越重,尤其是生产一线的职工,这种思想在某种时候牵制着公司安全生产的良性发展。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做好职工在安全心理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安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字:安全心理学企业生产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及企业对人的安全及健康空前重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企业,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部门,各种安全立法纷纷出台,安全手段及安全技术层出不穷,并且在不断完善中。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一个法制化的新时代。尽管如此,但令人遗憾的是,特重大事故频频发生,根据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说明,约有80-90%的事故都跟人有直接关系。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者遵守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这就是“以人为本”。而人是“万物之灵”,是生产过程的执行者,人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哪怕是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千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在很多方面也是无法企及的。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将主导人的行动,一旦发生不安全行为,就有可能诱发安全事故。安全心理学出于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了。一般企业所进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多停留在安全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的执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级安全检查的过关上。虽然绝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有这种情况存在,就必然会有各种危险因素的产生及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所有参加产品生产的人员,从领导到一般员工,都可能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酿成事故,所以,研究安全心理学是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了。那么,专门进行安全心理问题研究的安全心理学是什么呢?研究安全心理学对安全生产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呢?它是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下属学科。安全心理学在学科分类中,横跨两个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安全技术”这一学科中,是和“安全系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经济学”等呈并列关系的三级学科。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是:1、意义: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研究分析广大生产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2、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⑴可以为工程技术设计、制造部门提供设计、制造施工机械、施工器具及防护用品的依据;⑵为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指导;⑶能够为安全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法规、条例、制度、办法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⑷可以为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⑸可以在分析事故时提供深层次的解释,进而找到预防事故的措施和方法。人的心理对工作安全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对其在工作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包括了他的个人感觉、知觉、记忆、情绪、情感、意志、注意、需要、动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问题。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归根到底都是为如何预防事故来进行的,人的行为过失以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都可直接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倾向造成的,而这种倾向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人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人是机器的操作者、设备的主人,所以人在生产中是最重要的。人的一切语言、行动受心理支配,因此,提高工作现场的安全水平关键在人,在于人处于不同情况下的心理活动与自我认识。安全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行为规律是受制于人的心理活动的。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波动、异常时会导致生产工作的不稳定性,而良好的安全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为提高安全效果提供稳定可靠的素质。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使职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稳定的心理活动,我们的安全生产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趋于稳定。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1、疲劳:包括体力疲劳、心理疲劳、病态疲劳。人在疲劳时,感觉机能弱化,听觉和视觉敏锐度变低,眼睛运动的正常状态被破坏。随着疲劳的进一步发展,引起心理活动上的变化,人的“注意”变得不稳定,注意的范围变小,注意的转移和分配发生困难。在疲劳过程中,记忆力降低。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也明显降低,人们思维和判断的错误增多,因而对潜在的事故的可能性和应付的方法就考虑不周,甚至出现错误,结果导致事故发生。2、下意识动作:由于长期的工作行为、工作动作习惯,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危险动作。3、侥幸心理: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险,但出于对自己和环境的盲目自信,仍然作出违反安全规范的举动。侥幸心理是形成事故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仅仅想依靠运气等规避危险的发生,显然不能到达目的。4、省能心理:花最少的力气、时间,做最多的事,获取最大的回报,也是惰性心理的表现。它形成的直接结果是忽视必要的安全工作,不按照安全规程操作,不注重安全防护,因而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5、配合不好:发生在需要配合的连续的工序或者工作环节中,有心理原因的,也有管理、技术方面原因的;6、判断失误导致小事变大事;7、注意力问题:不集中或过分集中;8、逆反心理:由于批评、教育、处罚方式不当、粗暴,产生对抗心理,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那么,针对这种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心态,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来杜绝或减少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的产生:1、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实行人性化管理,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职工因疲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防止因此引发事故。2、对员工进行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尤其对特种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特种培训、对新招人员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让所有员工了解和掌握本企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3、一定要根据岗位性质,考虑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方面,对从业人员进行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某些特殊岗位要求劳动者的智力和性格达到一定水平。4、管理者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管理者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多和员工交朋友,解决员工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说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使人感到舒适、畅快。使其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此时操作人员操作准确,很少发生事故,这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相反,如果操作人员带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具有干扰心理活动的作用,使操作人员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多,不能保证人-机系统的安全。5、坚持班前安全戴帽制度,在上岗前针对工作实际情况执行一任务一措施,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行传、帮、带和认真做到“四不伤害”既: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6、优化工作环境:必须为员工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和休息场所,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7、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厂(场)区内设有安全宣传板,危险部位安装或者摆放危险预知牌等。8、落实好8个字,既:“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要讲安全,时刻处于人的心理处于安全状态之中。9、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增强执行力,规范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实现员工“无违章、无意外、无伤害、”设备安全可靠。10、组织和发动员工家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教育员工注意劳逸结合,开展“五好”家庭活动。11、建立有利于安全的各种奖惩制度,使操作人员具有安全行动的动机,并将它引到安全生产所希望的方向人的心理活动失常时会导致生产工作的不稳定性,而良好的安全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为提高安全效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趋于稳定。在进行各级安全教育时,要教育工人养成良好的安全工作习惯。教育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明白如何正确佩带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在作业中如何执行“三大规程”用以规范自己的作业行为,使员工真正懂得遵守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所有员工都明白:安全为了谁。作为安全生产的管理者,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心理学知识,努力提高安全管理的技巧和水平。随时掌握生产员工的愿望和动机,把安全管理由被动地事中、事后控制变为主动地事前分析、预测、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总之,在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证。我们要从决策、管理、实施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加大对生产人员心理问题的重视及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措施、方法等做到行之有效,持续长久。参考文献:1栗继祖主编安全心理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蒙东能源文化2008年第四期季刊总第16期3吴谅谅劳动人事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4毛海峰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85刘余善劳动人事心理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本文标题:安全心理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0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