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章-人格障碍及矫正.ppt
第七章人格障碍及其矫正第一节人格障碍及其类型一人格障碍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危害。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对本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矫正比较困难。二人格障碍类型1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爱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4)常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5)拘泥于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绝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案例:出纳员小燕任职2年,工作没出过差错,领导很赞赏她。可是同事和朋友们却说她呆板、不好相处。这并不是她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引起某些想要她帮忙或通融的人的不满,而是她的言行习惯让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她生怕工作出差错,上班从不离开工作的办公桌,她的钥匙也不让任何人摸。有一次一个同事拿她钥匙串上的指甲钳修剪指甲,她马上夺回来不让用,说是把钥匙弄丢了怎么办;下班时经常走出门口又回来检查保险柜和抽屉是否锁好;女伴们也觉得她不活泼,不会玩,可又喜欢评论别人的发型、服饰、举止或某件事,说话不讨人喜欢。对待强迫型人格者要给予理解和关心,肯定他们办事认真,责任心强,有毅力的优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从事变化不大、有规律的、需要细心谨慎的工作和活动,使他们不至于因感到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自信、过于固执或与他人发生冲突;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性格缺陷,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与社交机会,帮助他们丰富生活内容,分散他们执着于某些小事上的注意力;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强迫行为较严重且有可能发展为强迫性神经官能症者,采用厌恶疗法、自由联想法和催眠疗法来加以矫治。过于焦虑、紧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安定类药物、抗忧郁剂等,有助于减轻焦虑与紧张。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减轻强迫性思维也有一定效果。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的两种具体的方法:(1)听其自然法。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矫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2)当头棒喝法。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所谓“棒喝”是借用禅宗中的“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德山常以大棒惊吓学生,使执迷不悟的学生顿然开悟,而临济则以模棱两可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犹豫不能作答时,临济则大喝一声以示警醒。那些弟子为何会执迷不悟呢?原因是他们过分依赖自己头脑中呆板的教条。当一个人过分执着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另外,自己也可以制造一些“棒喝”,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在那一瞬间抛弃所有的考虑,把任务很快下达给下级。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一下。例如,当一件工作即将收尾时,由于自己追求完美,迟迟不能完工,这时帮助者不妨用严厉的口吻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定会有效果的。2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至少有下列3项:★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案例介绍有一位刚升入高中读书的男生,18岁。前半学期由于同学间尚互不认识,由老师指定他暂任班长。半学期后由于与同学关系不和,被撤换班长之职。于是,该生就疑心是某同学在老师那里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认为同学与老师这样对他不公平,指责他们,埋怨他们,后常与同学、老师为此发生冲突,有时还状告校长和家长那里,并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扬言要上告、要伺机报复。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是恶意、敌意。这样无理取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到高中毕业时,仍无根本性的变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想彻底矫治好几乎是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疗法都是收效甚微的。其原因是患者与心理医生不肯好好配合,患者总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患病,医生是在胡说,因此,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医生,怀疑医生、拒绝与医生合作,使得医生无法介入治疗。可见,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不宜拖迟,应该抓住患病初期的有效调节。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1)要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对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一旦争吵起来,周围人要尽快散开,不要去凑热闹,更不要去争辩,但大家可以齐声有力批评,使其收敛。而患者此时也要尽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使自己尽快离开,以免闹个不休。如果患者能自觉地把自己长期置身于这样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那么,其异常的人格就会逐渐得到好转,甚至可以有较大的改善。因为,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来逐渐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如默念“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和别人来往,因为固执多疑,就会听不进别人的任何意见,只相信自己,就会使别人感到自己难以商量,因为固执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会使同学、老师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就有可能从反面去理解而造成误会。自己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和,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别人的意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自己总是有帮助的。有些意见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轻视别人的意见,而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要相信他们,整天与自己过不去的人总是不会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怀疑有人在搞鬼,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们,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因此,自己一定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天最好都能这样默念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许多异常人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对这种自我暗示首先要充分相信它的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默念。在默念进程中尽量运用想象,这样自我暗示的效果就会较佳。(3)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以逐步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例如每当自己出现对别人有敌意的观念时,患者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又例如每当自己出现对别人有不信任的观念时,患者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信任危机”之中。如果是,自己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于“自我信任”之中了。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坏人还存在着好人、朋友,对好人、朋友应该持信任的态度。否则,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通过这种自我分析非理性观念的方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执行为。有时患者自己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再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4)如果使用上述方法的尚不能立刻奏效的话,可以求助医生辅以药物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使用抗精神病药有一定疗效。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最好结合上述的心理调节方法。3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常做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这类人对人少的工作环境尚可适应,但人众多的单位和环境及需要交际往来的工作就很难适应了。诊断人格障碍者为分裂型需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①奇异的信念和想法,或与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别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习俗或目的不明确。③怪异言语,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思不清楚;④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⑤对人冷淡,甚至对家族亲人也冷淡,缺少对他人的温暖与体贴;⑥表情淡漠,也缺乏强烈或生动的情感;⑦几乎是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主要亲属外无亲密朋友或知己。分裂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患者,男,23岁,某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大学三年以来,虽然同宿舍这么长时间,但从不和宿舍同学一起聊天、谈话,也很少见有同学、老乡来找他,因此,同学们都背后戏称他为怪人。他终日离群独处,冥思苦想,偶尔交谈亦不能与人合拍。说的竟是些玄论,令人莫明其妙。他学习成绩不
本文标题:第七章-人格障碍及矫正.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4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