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推进我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1推进我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扩散、世界经济下行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保增长、抓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虽然工业经济有回暖迹象,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回升,但是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回暖的基础尚不稳固。要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紧紧“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迎难而上,政企同心,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一、我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国际国内经济大背景迫切要求我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当前,尽管世界经济有复苏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国际投资依然疲软,国际股市、油价跌荡起伏,世界几大主要经济体失业率没有明显改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后,在外需急剧萎缩的情况下,以政府性投资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对短期经济迅速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并未及时跟进。随着土地、环境容量等各类要素供应趋紧,通胀预期的加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2素明显增多。另外,经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国际国内都在加快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我市要率先全力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搭上新一轮经济繁荣的列车,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二)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和选择迫切要求我市工业经济必须加快保增促调、转型升级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后阶段,从发展路径选择看,重型化是经济发展必经阶段,当前工业经济重型化加速发展对资本有机构成、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资源要素供应趋紧,加上“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刚性要求,生态化要求日益提高,必须切实转变企业粗放经营和资源配置粗放管理状况,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体系向生态工业园发展。从产业发展方向看,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产业,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必须加快培育、大力发展,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亟需改造提升,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我市要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三个“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三)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迫切要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我市工业企业数量少,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在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拥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3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尚未形成。从现有产业看,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以贴牌加工为主,忽视自主研发和设计,产品附加值低,创新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比较薄弱,整体竞争力偏弱;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链短、根植性弱,产值集中在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对本地配套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从市场结构看,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均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拓展不够,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会直接影响产业发展,脆弱性大。经过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市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充分暴露。明年又是全力摆脱金融危机、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保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推动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二、我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一)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面临的有利条件1.新兴产业培育已形成一定优势。“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实施产业提升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二三五”产业布局,经济重型化、高新化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工业经济轻重达到42.4:57.6,高新技术行业产值占比达到22.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光机电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并被列入全省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之一;临港产业发展迅猛,中国航油、华辰能源、嘉物集团、浙能集团、上港集团等一批大企业投资项目相继落户,4年投资规模已从2006年的6.6亿元增至2008年的16.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良好,已经有南六企业、嘉吉食品、上方生物等多个项目落户。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立足点和突破点。2.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拥有40余家省级和嘉兴市级技术(行业)中心,拥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3%,列嘉兴市五县二区第一位。企业自主创新步伐逐步加快,拥有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2项、嘉兴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6项。企业信息化推进步伐加快,现有“新秀箱包”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三个省信息化项目,“晨光电缆”等三个嘉兴市级信息化试点企业。积极推进节能降耗,主要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全面推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范围扩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共关停2家小造纸企业,淘汰老型号变压器361台,改造老化的中低压线路1428公里,淘汰粘土砖瓦窑9座,关停8574kw柴油机组发电设备。3.工业园区平台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市以优化规划、完善配套、强化集聚、节约集约为原则,出台了推进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镇街道工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平台建设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方向、扶5持政策和工作要求,加大了镇、街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扶持力度,标准厂房、创业孵化中心及其配套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新仓镇、新埭镇和全塘镇三个工业园区被评为嘉兴市甲级工业园区。今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考核力度,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平台承载能力不断提高。4.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扶持企业发展,不断制订完善一系列激励经济发展政策,配套建立了工业发展资金、外经贸发展资金、科技发展资金、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污染减排专项资金等多项资金,加大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要素资源,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减负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发展难关。成立了光机电产业办、临港产业办、生物医药产业办、金融办、“马上办”等“五办”,为三大主动力产业加速发展和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全市上下推动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合力进一步增强。(二)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面临的良好机遇1.国家稳定宏观政策扩大内需的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国务院和省、市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了政策扶持措施,一些带有滞后效应的政策也将进一步发挥效果,国内市场的潜在有效需求将得到充分激发。再加上国6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市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竞争力,巩固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开拓国内市场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2.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服装等传统产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防止经济下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市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加快全市工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3.国际金融危机和资源要素制约的倒逼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不足严重冲击我市开放型经济,尽管后危机时代新兴国际市场的潜在需求有望得到一定的释放,但由于基数较低,将不足以弥补传统国际市场的萎缩,迫使出口企业调整市场结构和经营策略。全市土地要素瓶颈制约促使企业增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随着国家“十一五”期末的临近,节能减排的刚性目标倒逼企业调整发展模式,加大节能减排技改投入,推动工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4.“接轨上海”的良好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对我市产生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与上港集团的港口合作为独山港区打造成为上海港的重要配套港提供了契机。明年“世博会”的举行将为我市扩大开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迪斯尼乐园”的落户也将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7配套带来了新的机遇。三、2010年推进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认真实施“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保增促调、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发展民营经济“富民工程”,以有效投入、新兴产业发展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二)工作目标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更加扎实;工业经济重型化、高新化、生态化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前列。2010年,在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要确保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90亿元、冲刺100亿元,引进市外内资20亿元、力争2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3%以上、利税总额增长10%以上,争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市。(三)工作重点8紧紧围绕“保增促调、转型升级”主线,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发展民营经济“富民工程”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稳定政策,加大企业减负扶持力度,优化企业服务,引导企业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1.强化产业招商,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强化数字论英雄和质量论能力理念,引进优质增量带动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年百亿新兴产业替代工程,确保全市外资利用重返全省“十强”,内外资利用列嘉兴市前三位,两区招商领先嘉兴同类开发区,新埭、新仓两个中心镇招商跻身嘉兴市“十强”行列,其他镇、街道内外资引进再上新台阶。(1)突出产业招商,招好项目。发挥三大“产业办”作用,突出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重点引进产业链上的战略带动型、配套补链型和技术升级型项目,争取三大产业招商有重大突破,确保引进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投资项目占比达到70%以上。坚持内外资并举,着力引进地区总部、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和基地型项目,重点引进注册资金1千万美元、1亿人民币以上的大项目。(2)完善机制,强化主体招商。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挂钩联系、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强化主体招商,坚持一把手领队出击,提升招商实效。进一步统筹招商力量,凝聚招商合力。发挥招商考核、选人用人等政策激励。提升已落户企业服务,鼓励以商引商,促进内外资企业增资扩股。进一步完善招商信息处理和共享9机制,鼓励不同招商主体间互相推介项目信息。(3)落实责任,深化蹲点招商。落实蹲点区域领导联系挂钩、部门领导带队制度,细化项目考核,实现各蹲点区域招商的新突破。坚持和完善蹲点招商、重大项目跟踪攻关制、定期通报制,优化项目报批、软环境建设等服务水平,提高项目引进实效。改进招商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举办分散、专业等招商活动,全年开展较大规模招商活动6次以上。2.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要充分调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自身升级和转型发展,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1)加强引导,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全力推进创业富民工程,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鼓励全民创业,努力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再创业民营企业,一大批初创型、微小型、成长型企业和一大批个体工商户。筛选300家左右有代表性的“初创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推进全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搭建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促进全民创业的有效途径,允许城乡居民利用自己合法的住宅和其他房屋,在符合环保、消防和安全生产等条件的前提下,从事适合家庭经营的商贸流通、商务服务
本文标题:推进我市工业经济保增促调、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6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