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外名城赏析课程期末论文——襄阳城市我之见课程名称:中外名城赏析学生姓名:杨金典学号:2014301530067任课老师:陈婷婷日期:2016.06.12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摘要文章主要通过街道、建筑、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对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每个部分作者都是以城市居民的主观生活体验和作为规划学习者的专业认知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看待城市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力图真切的反应襄阳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和精神。除了主观文字论述之外,文章辅以文献资料中的相关记载和图片,以达到清晰可感的目的。关键词:襄阳;街道;建筑;空间结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王维在《汉江临泛》里描摹的襄阳盛景。襄阳,我从小生活的城市,我喝着它的水踏着它的泥土长大,于其我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而进入大学接触了城市规划学科,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后,我对这座城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这篇论文里我想从三个方面,结合我的主观体验和专业知识来谈谈襄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风貌人情,为我心中的家乡留下一点印记。1.街作为四线城市,襄阳的街道大都不太宽阔。以长虹路、解放路等为代表的城市主干道最宽也只达到70米左右。街道尺度虽不大,却风味各具,不乏很多尺度适中,环境怡人的大街小巷。这里我想以两条具有代表性,给我以极深印象的街道为例,来尽力描画一个襄阳街道的剪影。1.1北街北街历史悠久,始建于商周时期,唐朝时尤为繁华,后历经战火,几成残垣断壁,但地理位置一直没变,保留至今。现在的北街是为了繁荣襄城昭明台片区,带动市民休闲生活,在旧北街原址上重建的仿古街。在上了许多规划相关的课程后,我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仿古建筑、仿古街道丧失了古建筑、古街道的原始样貌和韵味,是一种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复古行为。因此也引发了我对襄阳北街的思考——北街是否因为是仿古街而缺少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但是在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和进行了更多思索后,我发现这条我从小就在其中驻足玩耍的街道是成功的,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的。北街1-1-1昭明台1-1-2在前文中讲到,在历史上北街于襄阳地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曾是襄城老城区内最繁华的街道,也是市民进行商品交易和文娱生活的重要场所。并且在时间和战火的摧残下,北街的地理位置一直没有改变。原址重建北街加强了这条街道对襄阳的历史影响,深化了市民的历史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老襄阳城的活跃和繁荣。再者,北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古襄阳城的规划里,北街正处于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周围就是襄阳人引以为豪的古城墙。重建北街一方面在空间上强化了襄城地区的对称轴线,一方面填补了昭明台与古城墙之间的缺口,加强其围合感。除了古城墙,北街另一端相连的是沿江大道——汉江边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而沿江大道江景优美,供人停留休憩的场所繁多,但缺少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步行街的加入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沿江大道来往的人流促进北街的商业发展,北街也同时丰富了来此休闲的市民的娱乐生活。虽然北街是一条仿古街,但是在我的生活里,在襄阳人的记忆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北街的规划是成功的。1.2陈老巷与北街不同,陈老巷是近代以来就没有大的改变和破坏的历史街区。陈老巷是位于樊城闹市中心的一条小巷道,巷道虽短,长不过200多米,宽仅3米,但历史却较为悠长。据说,清朝末年有一位陈姓老人住在巷南口,卖杂货,他在货摊旁用一块木板糊层白纸,上书“陈老人巷”四个字作标记,陈老巷因此得名。1950年代以前曾经是市内最繁华最富有的所在,早在民国时期就和汉口花楼街媲美。它曾经拥有40多家门面铺子,全是河南籍生意人,当年河南连城人遭灾逃荒至此,买房置地,娶妻生养,当年的制梳厂、帽子厂集中在此的就有上十家,作为名优产品,颇有盛名。作坊都是小业主,前店后厂,自造自销。第一次在父亲的带领下踏入陈老巷已十年有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扑面而来的古朴沧桑。在之后的数年中我又陆续从中走过,感觉它好像被时间遗忘,一直保持着最初的样子。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两旁,紧密的排着一座座平房。青砖朱门马头墙的设计让人一眼便知是历史的产物。漫步古巷,一处处锈迹斑斑的铁皮包裹着的两扇旧门格外显眼,门底早已腐烂,更显苍老憔悴,但两扇高大厚实的门提示着当年的富有与气派。如果说北街是襄城繁华历史的见证,陈老巷就是樊城鼎盛时期的缩影。但是如今的陈老巷及其片区却让我有些忧心。陈老巷片区早已作为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查阅资料得知,陈老巷及其片区的拆迁工作大概十年前就已完毕,但是规划方案却迟迟没有出台。在我的印象里也是这样,陈老巷片区处于樊城中心,这些年却一直饱受脏乱差问题的困扰,麻鞋湾地区的市民受影响尤胜。拆迁过后这一片区仿佛被搁置了,对市容市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都形成了负面效果。还好,我在查阅襄阳这一两年的规划资料中找到了如下文字“此次规划将陈老巷及其周边建筑群控制为历史街区,保护街区内的真实历史遗存,包括其外观及整体风貌,及与其相关的历史环境,如街巷、牌坊、古树、水井等。除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未来,打造以陈老巷为核心的历史风貌区,原址修缮黄州会馆、山陕会馆和江西会馆,复建武昌会馆、汉阳书院、楸子会馆和湖南会馆,异地迁建宋家鱼铺和马忠计花行。同时,陈老巷历史街区以东,靠近炮铺街地段和九街十八巷沿江地段控制为历史风貌协调区,与陈老巷街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以历史街区为整体进行修缮保护在我看来是明智的文保措施,愿纸面上的规划方案能尽快变成重现生机的陈老巷图景。陈老巷1-2-12.建筑2.1老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从不缺少历史建筑。在查阅整理了有关襄阳建筑的资料后,我总结了襄阳历史建筑的一些风格特点,并尽量融入自己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历史建筑的魅力。2.1.1尺度偏小规模宜人襄阳地区传统建筑无论建筑群还是建筑单体的尺度适宜,不以尺度恢弘取胜,而以和周围环境和谐相融见长。襄阳地区格局保存完整的建筑群不多,但从合院或天井尺度来看,官式建筑总体布局上不求雄大恢弘,而是适宜、亲切,民式建筑则力求实用性。这里以陈老巷和定中桥片区为例。在前文中已经提过,陈老巷尺度偏小,长不过两百米,宽不过三四米,但行走其中围合感强烈,容易带给居民归属感。与陈老巷类似,定中桥片区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历史街区,也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在定中桥弯绕的巷子里穿行,形成了我对城市最初的记忆。由于建筑的尺度偏小,居民乐于来到解街道上享受公共生活。傍晚时候常能看到放学回家的学生辅导对面更小的孩子做功课,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乘凉。城市的情感在小尺度里得到发酵。定中街2-1-1联系到规划专业,自柯布西耶之后,以大为好、以大为美的建筑理念逐渐盛行,城市物质元素的尺度一直在增长,大规模开发和大尺度建筑使市民觉得城市环境缺少归属感,于己无关。因此,如襄阳历史建筑类似的小尺度的理念依然十分重要。将地块小尺度化,有助于产生造型、使用时间和使用功能不同的丰富混合的建筑类型,有利于持续城市细密的肌理脉络。2.1.2色彩淡雅风格质朴襄阳传统建筑总体来说色彩淡雅,装饰简洁,以风格质朴见长,具有鄂西北传统建筑的特点。具体来说,有如下的特点:大部分民式建筑和一些官式建筑屋顶采用硬山形式,正立面采用三段式构图,即中间高,两边底以突出入口,并取得构图上的均衡和变化。侧立面部分山墙高低错落,组合成较为丰富的构图。相对封闭的外立面和开放的室内空间形成对比。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点,襄阳传统建筑也不例外的具有这种特征,外立面开窗少或不开窗,外观封闭;除了因袭中国传统建筑的习惯做法,还有其他因素,譬如:襄阳一些商业街区的民居,因为防火需要,用厚实高墙封住,只保留出入大门,因此商业建筑的外观也因此表现出相当的封闭性,而不是开放性。与封闭的外立面形成有趣的对比的是,朝向天井的立面非常开敞:厅堂几乎不设门窗,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朝向天井的两厢斗开设连续的门窗或是连廊,门窗和连廊洞开,毫无戒备,小小的天井院落似乎就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透彻地诠释了中国人对于家族、宗法的理解。因此襄阳传统建筑的外观特征也是特定地域的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的折射。2.2新建筑提到现在的城市面貌,最常谈到的词就是“千城一面”。随着现代主义风格的普及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许多城市建设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特点,我认为襄阳也不例外。假期回到襄阳,走在新修的柏油马路上,总有种置身“小武汉”“小北京”的感觉。因此与历史建筑相比,可圈可点的现代建筑实在不多,我仅以两处较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建筑群组谈谈自己对城市建设的理解。2.2.1襄阳体育馆襄阳体育馆坐落在诸葛亮广场,占地面积7.32公顷,为迎接省运会的召开而修建。体育馆呈马鞍形,大跨度的挑檐外伸,表达了奔放腾飞的体育力学建筑的造型理念。在我看来,襄阳体育馆是襄阳现代建筑比较成功的代表。从尺度上来看,体育馆的大尺度建筑造型与诸葛亮广场相宜。襄阳体育馆位于诸葛亮广场。诸葛亮广场占地106公顷,规模庞大,场地开阔,因而在体育馆建成之前由于缺少大体量的建筑而显得过于空旷,缺少构图重心。襄阳体育馆的搭建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再者,从造型上看,襄阳体育馆采用了时尚有张力的马鞍形外观,区别于同一时期襄阳几乎清一色的“方盒子”建筑而独具特色,为襄阳现代建筑增添了一丝亮色。诸葛亮体育馆2-2-12.2.2长虹路建筑群组解放路是樊城一条交通主干道,一直是襄阳市中心所在地。在2004年左右长虹路一侧修建了财富广场、开放广场等为代表的百货商场和高楼。我一度觉得这些商场的修建是襄阳经济发展的体现,是城市进步的一种象征。但是在学习了规划原理,了解了相关知识和,对这些建筑群产生了质疑。客观的讲,这些写字楼和百货商场给人们的商业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许多人忽略了该地段的地理位置。如上所述,该地段位于老城的中心,历来是繁华的地段,因而保留了如定中桥、劳动街等近代以来的老商业街区。也就是说,在这些高楼群的对面和背后都是低矮的老城区。一方面,在这些老城区的保护与重建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修建高楼,破坏了这一片区的和谐和完整性,形成“不新不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在老城低矮质朴的建筑群里修建高楼,显得“鹤立鸡群”,破坏了城市的天际线,因而不伦不类。但我认为随着老城区的修建完善和高楼的对称建设,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3.城市空间城市空间这一概念范围很广,上文提到的街道与建筑应也属于其中的部分。在这里就不赘述。因此这里所指空间主要包括中观上除街道、建筑以外的其他城市重要节点、标志物及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由于城市空间这一概念的复杂和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在这一部分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力图展现襄阳城市空间的一枝半叶。3.1中观层面3.1.1两个广场我决定选择两个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节点和标志物来比较分析。它们分别指人民广场人民广场3-1-1-1诸葛亮广场3-1-1-2和诸葛亮广场。人民广场是襄阳修建的第一座广场,始建于1952年,地处樊城区最为繁华的地段。1978年以前,这里一直是政治集会的场所。1996年,襄阳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把人民广场定位为“城市客厅”“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而诸葛亮广场历史则较短,始建于2001年,地处长虹路中段,周围有万达广场等商业设施,也是继人民广场后市区新的商业中心。在襄阳的生活过程中两个广场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气”的不同。无论何时人民广场总是熙熙攘攘,特别是晚上在此休闲娱乐的市民更是数不胜数;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诸葛亮广场常常显得冷清,难见有市民在此活动。在具备了一定的规划和建筑学知识后,我试图分析这两个城市空间节点存在的不同之处:一、空间与尺度的不同。人民广场面积不大,大约只有200米*200米,广场四周种植有成片的乔木与灌木相接的植被。广场两面被建筑环绕,建筑高度大约在40——50米,和广场直径的比值D/H≈1/2,身处其中的人很容易获得围合感和安全感。且广场视野开阔,在四周设有大量供人休憩的座椅,到了晚上,许多人坐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观看着广场中央跳舞和运动的人群,人与人之间互
本文标题:襄阳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7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