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之八第八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经济技术指标8住宅区规划设计经济技术指标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技术经济指标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1规划用地平衡表注:其他用地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居住用地,如市级以上的公共建筑、工厂、单位等用地,以及不属于建筑的用地,包括住宅区工业用地。(2)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经济、科学合理3)初步评价住宅区环境质量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2住宅区各项用地平衡控制指标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1)规划总用地面积确定——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当规划总用地与其他用地相邻时,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当与天然或人工障碍物相邻时,用地范围划至天然(人工)障碍物的边界——住宅区内非居住区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公建用地应扣除。8-1规划用地平衡表(2)住宅用地范围——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货其他明确界限时,通常在住宅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住宅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时,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界计算;——如公共服务设施无明确的界限时,则按住宅的要求进行计算8-1规划用地平衡表(3)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的确定——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小区路、组团路,按照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回车场、停车场应包括在道路用地内,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注意:宅间路计入住宅用地公建用地内的车行道计入公建用地公共绿地内的人行道计入公共绿地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计算——有明确用地界线(如围墙等)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限划定。——无明确用地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建筑物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四周实际所需利用的土地(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用地)划定界限。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5)底层公共服务设施住宅或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楼用地面积确定——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四周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当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的面积均应计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6)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占该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7)公共绿地面积的确定——公共绿地包括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边1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m8-1规划用地平衡表8-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7)公共绿地面积的确定——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计算应符合规定:至少有一个面向小区路,或像建筑控制线宽带并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和满足下图规定。——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8-1规划用地平衡表一、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包括必要性指标和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和计量单位应符合表8-1规定。(p140)8-2技术经济指标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2技术经济指标1.用地平衡指标其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这4项用地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2.规模指标包括居住户数、居住人数、户均人口、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公建面积、等其他建筑面积。主要反映人口、住宅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关系。3.层数密度指标包括住宅平均层数、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比例、人口毛密度、人口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等。层数密度指标主要反映居住区土地利用效率和技术经济效益。4.环境质量指标包括停车率、停车位、地面提车率、地面停车位、住宅建筑净密度、总建筑密度、绿地率。反映环境质量的优劣情况。作业:1、居住区用地平衡表有哪些作用?内容?2、居住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方法?每种类型指标可以反映居住区土地利用的哪些信息?第九章竖向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一、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2、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1规定;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13、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4、避免土壤受冲刷;5、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6、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7、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8、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第十章管线工程综合概述管线综合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工程技术规划组成部分。管线综合的目的就是在符合各管线技术规范前题下,统筹安排各管线的合理空间,解决各管线之间和管线与建筑物、道路以及绿化等之间的矛盾,并为各管线的规划设计、施丁及管理提供良好条件。第一节管线布置管线的敷设方式可有地下、地上和架空三种形式。居住区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可能减少转弯、减少线路交叉,减少管线与交通线路交叉;还应考虑与建筑、构筑物、绿化以及与城市管线的衔接等周边关系。(一)管线埋设顺序管线埋设的排序和合理间距是根据管线性质、施工、检修、防压、避免相互干扰及管道表井等因素而决定。1、水平排序各类地下管线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煤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各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见表10—1,其净距均指管外壁的净距。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为的足减小电力尤其是高中压电力对电信的干扰,一般将电力电缆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缆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这样可简化管线综合方案,又能减少管线交叉,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设深度接近的管线排列在一起,可采用最小水平净距。2、垂直排序各类地下管线由地面向下由浅人深排列顺序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线、小于lOkV电力电缆、大于lOkV电力电缆、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各管线埋深和交叉时的相互垂直净距(指下面管线的外顶与上面管线的基础底或外壁之间的净距)、管线相互间留有垂直净距主要是考虑:①保证管线受到荷载而不致受损伤;②保证管体不冻坏或管内液体不冻凝;③便于与城市干线连接;④符合有关的技术规范的坡度要求;⑤符合竖向规划要求;⑥有利避让需保留的地下管线及人防通道;⑦符合管线交叉时垂直净距的技术要求。(二)避让原则管线间敷设产生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避让处理:(1)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2)小管径线让大管径线;(3)易弯曲管线让小易弯曲管线;(4)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5)新建管线让已建的永久管线;(6)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三)、管线与建、构筑物考虑筑、构筑物的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各类管线之间保持必要的水平距离。(四)、管线布置近、远期结合工程管线的布置和埋设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会不断增设新管线。规划阶段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居住区各级道路和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确定,要考虑基本管线的完善和新增管线的敷设预留位置,以免今后增设管线影响整个管线系统的合理布置,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如某些地区由于当前经济条件及外部市政配套条件等因素制约,近期建设中可暂考虑雨、污合流排放、分散供热或电力管线架空等,但在管线综合中仍要分别将相应管线及设施一并考虑在内,并预留其埋设位置,为远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二节工程地质特殊地区要求管线敷设应尽可能地避开不良地质和填土较深的地段。难以避免的特殊地区要有特殊的技术处理。(1)地震烈度七级以上地区管线不宜敷设在地形较陡的坡段,也不宜设竖管,以免震裂;尽可能使给、排水管不经过松散土壤、回填土、沿河段和山坡下布置;当管线必须穿过断层地段时,宜垂直于断层布置;给水管布置应考虑在不同方位和多水位,如采用复线、环路,并避免使各水源处输水干管并列敷设在同一通道内,而应分离布置。(2)冻土及严寒地区给水管宜敷设在冰冻线以下0.3-0.5m,并避免管线过长,尽可能与给水干管连成环状管网;给水主要干管宜靠近用户多的地段;浅埋的保温管,其埋深应高出地下水位(0.2m,否则需采取防水措施;寒冷地区的管线平面布置应充分结合地形、地质,使地表水尽快排除。(3)胀缩土地区管线布置应避免深埋,在山区不宜大填土石方;采用管沟敷设应避开暗流地带;建筑物四周不宜采用明沟排水。(4)湿陷性黄土地区应注意湿陷性黄土遇水会发生沉陷的性质,需在给、排水管端接头处采取防渗漏措施,避免因渗漏影响建筑物基础下的土壤下沉,导致建筑物的沉陷破坏。第十一章实例分析基地现状说明:基地位于华侨城燕栖湖邻岸。燕栖湖为天然,地势东高西低,湖面中部有天然小岛,岛上林木繁盛,并有鸟类栖居。应甲方要求,岛上不得修筑,以保护其原有生态特点。地块南部为大片荔枝林,自然景观优美恬静,北部为高尔夫俱乐部,东南邻近欢乐谷。厦门龙岩西湖园居住小区规划规划总平面图
本文标题: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第八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7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