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1-2012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
12011-2012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第一部分哨点医院监测一、监测目的通过主动监测掌握全省食源性疾病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二、监测内容与方法(一)哨点医院的选择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要求,综合考虑我省实际情况,全省选择10家医院(省级2家、市级6家、县级2家)作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哨点医院。省级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市级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甘南州人民医院、庆阳市人民医院、武威市第一人民医院、天水市人民医院;县级医院:敦煌市人民医院、武山县人民医院。(二)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三)病例信息的采集由哨点医院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四)生物样本的采集哨点医院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24小时排便3次或3次以上,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2(1)采样要求病人排出新鲜粪便于无菌容器内,用4支无菌棉拭子多点采集粪便样本(如有脓血或黏液应挑取脓血、黏液部分,液体粪便应取絮状物,使棉拭子表面蘸满粪便),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内,棉拭子应尽量全部插入培养基内,以保证弯曲菌所需的微需氧环境,迅速拧紧管口。(2)样本编号用记号笔清楚地在采样管和采便杯(盒)上编号(采样编号与病例信息表编号一致),并写上姓名、性别。(3)样本保存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Cary-Blair保存的棉拭子样本放置室温保存。(4)样本运送样本应尽快送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登记,由公共卫生科送实验室进行病原监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5)信息的报送哨点医院每天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尽快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报告系统填报并及时上报信息。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未建好之前,哨点医院以报告卡的形式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3第二部分实验室监测一、监测目的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确证,通过对病原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病原学上提供病因相关性的实际证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污染食品的来源、证实污染食品在暴发流行中的作用。建立我省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溯源数据库,提高早期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能力;同时,对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开展药敏试验,为食源性疾病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指导。二、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监测实验室的选择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微生物实验室。1.生物样本检验: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担。2.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试点单位检验实验室上报的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复核、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二)实验室检验项目1.生物样本检验: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检测。2.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与药敏试验:对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和药敏试验。(三)检验方法生物样本检验和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与药敏试验方法见本方案第六部分《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测标准操作程序》。(四)菌株上送每月的第一、三周检验实验室将前两周分离的菌株集中上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五)信息报送1.生物样本检验:实验室完成检验后,填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检测结果表》(附表2)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填报和上报信息。2.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与药敏试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地所送菌株进行复核,并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检验后,及时将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图谱和BioNumerics软件分析结果、药敏试验结果通过E-mail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第三部分流行病学调查一、人群调查1、调查目的通过对哨点医院和实验室监测发现的异常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病原分离株进行调查,进行疾病暴发识别和判定是否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2、调查内容与方法(1)调查对象出现以下情况时,哨点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①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②省级和哨点医院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辖区内病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发现短时间内集中或分散出现超过既往水平的症状相似或原因不明的食源性病例;③省级和哨点医院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检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集中或分散出现病原体特征或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一致的食源性病例。(2)调查方法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异常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病原体信息后,应进行信息核实和暴发识别。当确定为一次同源暴露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群疾病调查、相关因素调查(包括食品、环境等)及实验室检验。调查程序包括初步调查、病例搜索、个6案调查、数据分析、相关因素调查、实验室检验以及调查结论与报告。3、信息报送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后,应及时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个案调查表(附表4),病例信息一览表(附表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填报相关信息和数据。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审核后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报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在线比对,通过对暴发事件、特定病原体检验结果、食物因子和发病场所等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和风险评价。二、病例对照研究1、调查对象。由承担生物样本检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非伤寒沙门氏菌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2、样本含量的计算。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以1:1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假设对照组食用鸡肉的人群比例为20%,OR为3,推算病例组需68例,对照组例数为68例。上述计算获得的样本量为达到统计需求所需的最小样本量。3、病例的选择。(1)选择标准。①实验室监测发现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非伤寒沙门氏菌的病例;②年龄≥1岁,且为监测点的常住人口。(2)排除标准。①无联系方式;7②就诊(也就是粪便标本采集)后1周内未联系上;③属于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的案例;④属于续发病例:在就诊病例发生腹泻之前,同一家庭中的另一个成员发生了腹泻。4、对照的选择。为每个符合选择标准、并且完成了《食源性病原体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表》的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确诊病例,选择1名年龄段、性别、居住地区与之匹配的对照。(1)年龄段划分:1~2岁;3~5岁;6~17岁;18~39岁;40~59岁;≥60岁。(2)选择标准:年龄≥1岁,且为监测点的常住人口。(3)排除标准:过去30天曾发生腹泻、血便、恶心、呕吐和腹痛。5、调查方法。对于在监测点哨点医院就诊的腹泻病例,如果实验室粪便检测确是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应当尽快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见附表8。要求在病例就诊后1周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回忆发病前5天的饮食情况及其他相关资料。例如,如果病例就诊时间为7月29日,那么最晚的流调日期为8月4日;如果病例发病时间也为7月29日,则发病前5天是指7月24日~7月28日。在完成病例调查的4周内,在病例所居住的居委会或行政村,选择1名年龄段、性别与之匹配的对照。采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病原体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表》(见附表8)调查病例和对照,询问食物和环境暴露情况、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对于病例,还要询问有关疾病的相关情况。调查对象或其家长或监护人在知情同意书(见附表86)上签字。如果调查对象不满12岁,由家长或监护人代为回答问题;如果调查对象在12~16岁之间,根据家长或监护人的意见,决定是否由其本人回答问题。6、信息报送。调查工作自2011年12月开始,各试点单位按月完成监测任务;每月调查完毕后需及时将监测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并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科。审核员及时核对每份调查问卷、记录表及数据库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完整性。9第四部分急性胃肠炎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目的急性胃肠炎疾病监测工作是通过开展急性胃肠炎的人群横断面调查,掌握我省急性胃肠炎患病情况及流行特征,分析我省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的影响因素,为估计人群食源性急性胃肠炎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提供基础数据。二、监测内容与方法急性胃肠炎社区人群调查,由各监测点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1、监测点选择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甘肃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选择武威市凉州区、白银市白银区、庆阳市庆城县作为急性胃肠炎社区调查监测点,开展为期12个月的急性胃肠炎社区人群横断面调查。2、样本含量的确定各监测点综合考虑监测地区常住人口数、预期月患病率和允许误差,确定人群调查的样本含量。根据国家试点省份调查得出的患病率为5%,使用EPIINFO计算出我省每年需调查的样本量为1823例,平均每月152例;三个监测地区按照人口比例分配为白银区26例,凉州区98例,庆城县29例。上述计算获得的样本量为各监测点达到统计要求所需的最小样本量。3、抽样方法采用与人群呈比例概率抽样方法(1)对于选定的每个监测点,首先计算辖区内街道和乡镇的数量,要求每个街道和乡镇都有样本;其次计算辖区内居委会和行政村的数量,采用与人口规模呈比例的概率,根据该地区每月需要调查的户数,确定相应的调查单位。对于每个调查单位,随机选择1户家庭。10例如某监测点常住人口数为200,000,要求按月随机选择100户家庭,需要确定100个调查单位,每个调查单位的人口数约为2,000。假如某些居委会或行政村人数较少,那么将隶属于同一个街道或乡镇的某些居委会或行政村合并成一个调查单位,基本达到人口数为2,000。对于人口数为4,000的居委会或行政村,该居委会或行政村定义为2个调查单位;对于人口数为6,000的居委会或行政村,该居委会或行政村定义为3个调查单位,依此类推。(2)各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门牌号或居民花名册编号等为基础,对每个调查单位内的居民户统一进行编号。并在0~9这几个数字中随机抽取每月被抽到的户号,假如7月份抽到的数字为6,那么每个调查单位7月份调查的是编号为6,16,26,……等序号的居民户,再在6,16,26,……编号中随机选择1户家庭。如果调查人员连续3次联系选定家庭未果,或选定的家庭拒绝接受调查,则对其隔壁家庭进行调查。4、入户调查在抽中的户内,每户调查1人即询问该户将要过生日的个体过去4周的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调查对象或其家长或监护人在知情同意书(见附表6)上签字。调查内容见《社区居民食源性急性胃肠炎患病情况调查表》(附表7)。如果调查对象不满12岁,由家长或监护人代为回答问题;如果调查对象在12~16岁之间,根据家长或监护人的意见,决定是否由其本人回答问题。例如调查日期为7月29日,选中的家庭有3个成员,生日分别为7月20日,10月5日和2月18日,那么调查对象为10月5日生日的个体。5、信息的报送调查工作自2011年12月开始,参与急性胃肠炎调查的各监测点疾11控中心按月完成监测任务;每月调查完毕后需及时将监测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并上报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科。各级审核员及时核对每份调查问卷、记录表及数据库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完整性。12第五部分质量控制一、目的为了保证监测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技术机构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包括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措施,将监测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现就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规定。二、质量控制要点1、技术培训和指导。①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方案(手册)的制定。监测方案(手册)经过专家论证,保证监测科学性与可行性。监测工作开始前,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组织全省培训。②承担监测任务的市级疾
本文标题:2011-2012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9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