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_sec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2011年11月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目录序言第一章为什么投资中国?1.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2.世界经济动荡催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契机3.中国制造业相对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优势第二章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的因素1.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2.中国制造业成长中面临的问题第三章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1.中国制造业迎来产业战略转型期2.“长三角”在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3.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4.卓越经营是中国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结论附录关于本报告23346881115151616192122“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不仅代表新兴经济体的未来,亦是世界的未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仍任重道远。要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者,创新与卓越经营,二者不可或缺。”卢伯卿德勤中国CEO杨莹德勤中国制造业总经理杜志豪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总监序言我们很高兴推出德勤2011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根据德勤历时数月完成的150家大中型制造企业的调查问卷和部分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的高管访谈,本报告收集了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高管的见解、建议和期望。在报告中,我们全面审视了中国制造业,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实力和挑战的来源,并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和企业的应对之道进行了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有目共睹。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廉价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相应地,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短缺也被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本次调查却有不同的发现。根据德勤对于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多家权威数据来源的分析,以及对于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于能够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而提供足够数量、且具有相应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确曾经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但相较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更高的生产效率、组织效率和劳动者技能的不断提升同样功不可没。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来源还包括中国巨大的、仍然有待挖掘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中国民营制造商在过去三十年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文化,即耐心、毅力、创新和节俭。在中国逐步主导全球制造市场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容忽视。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是维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软肋。其他问题还包括亟待提高的内部管理水平、尚有欠缺的全球整合资源和运作的经验,以及相对薄弱的商业服务体系。在持续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中,面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全球供应链整合的大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战略转型、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导向和企业卓越经营能力的锻造都将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第一章为什么投资中国?1.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德勤《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在对全球逾400名首席执行官及制造业高管的问卷调查和部分高管的访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得出结论:“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在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转移。中印韩三国迅速崛起,亚洲是竞争力最强的区域。”自上述报告发布一年多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发生变化。在亚洲地区,日本地震、中国劳动力及资源成本的快速上升等对全球经济和各国的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德勤中国在2011年开展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专项调查,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150家大中型制造业高管的调查发现,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保持稳健趋势。在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中,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资源供应、对于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中国国内市场本身的商业活力等驱动因素,都将帮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继续发挥优势。中国经济规模在近30年显著扩大,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GDP达到5.7万亿美元(以国际汇率计算),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支撑。中国制造业历史悠久,根基稳固,市场化的改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先后为其带来内生式的增长和外部市场的繁荣。根据全球知名经济咨询机构IHS环球透视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高于美国的19.4%,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图1)。在出口方面,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在世界各国家及地区中仅次于欧盟,占比13%(图2)。图1.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例图2.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例数据来源:IHS环球透视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中国19.8%美国19.4%世界其他地区60.8%欧盟(27国)中国美国日本韩国0%2%4%6%8%10%12%14%16%0.8%1.9%20092000199019804.7%13.5%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3图3.中国制造业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比例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价值低,在成本上升和出口市场萎缩的双重夹击下进退两难。在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制造产品大都处在“制造-加工-组装”这个“微笑曲线”的价值最低环节。在技术专利和上游资源采购上较多地依赖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其他掌握资源的国家,而在物流、营销和销售渠道方面能力薄弱。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都十分明显,二者相互作用,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政府和企业正着力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和品牌,中国的供应链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加。但真正要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含金量,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从技术、管理、市场等各方面提升竞争能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甚至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OBM(OriginalBrandManufacturer)的转变,从少数个别零件制造到整机制造的转变,从单项业务的国际化向多项业务的国际化转变,促进产业改造与升级。2.世界经济动荡催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契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无论是作为生产中心还是市场中心,中国都不可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之中独善其身。回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和以代工模式为主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导致了中国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德勤本次调研中,有68%受访企业高管表示所处的制造业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图3)。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受访企业覆盖了广泛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公司。由此可见,不仅是那些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受到冲击,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萎缩、资金供应紧张,内向型企业同样受到影响。否32%是68%4图4.中国制造业企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时间表2008年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08年年中的16%,下降到2009年年初的3.8%。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政策,4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措施密集推出,工业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2009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恢复到两位数,11月份达到19.2%,2009年全年达到11%,2010年进一步达到15.7%。中国工业从金融危机中逐渐恢复过来。根据德勤对15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国家的刺激计划,31%的企业在2009年就恢复到了危机前的生产水平,34%的企业在2010年恢复生产(图4)。外部环境亦充满挑战。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走势黯淡。近期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波不断,将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以及与外贸相关的行业,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结构性波动的可能性。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投资者信心减弱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已经将提振内需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致力于推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一轮的重大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发展。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日本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印证了这个规律。中国制造业正迎来转型契机,新兴产业受到大力扶持并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开放,到境外收购技术与品牌的条件相对宽松,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要求提升。中国制造业应该以危机为契机,融入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在下一轮增长中的竞争能力。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2009年31%2010年34%2011年9%2012年及以后26%此番经济刺激政策在最初两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了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刺激计划使资金大规模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的帮助则十分有限。救市亦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通胀高企、房地产泡沫及地方债务上升。对于制造业而言,则使得本就产能过剩的一些行业在刺激计划下更加大了产能扩张,行业利润进一步下降。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53.中国制造业相对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优势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提到的,全球制造业重心正在向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转移。面对劳动力成本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影响,中国制造业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是否依然具备明显优势?我们在亚洲范围内对影响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通过对固定成本投入、配套资源供应、物理基础设施、高级技术人才、劳动力素质及可得性以及政府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投资的重视程度等要素来考察亚洲各国的制造业基础环境,尽管中国的表现在发展环境的各分项上并非全部优异,但综合看来中国在制造业发展环境方面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表1)。德勤调研结果显示,5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在亚洲具有完全有利的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制造企业高管认为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仍源于自身庞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的内需可以很好地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中国制造业能够利用自身现有优势,提高劳动力与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无疑将得到极大提升。我们可以从三类主要关联因素分析,即市场和供应条件、人才、以及政策法规。这些因素都主要取决于本国的发展阶段和全球化的影响力,亚洲各国的不同表现也正体现了它们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差异。地区差异国家市场与供应条件人才政策法规固定成本(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工资水平零配件等配套资源供应物理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及可得性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等教育水平税收体系的复杂性及遵从性成本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投资的重视规模与效率中国3.53.23.83.73.23.33.43.12.93.5品牌与科技日本3.13.33.94.34.34.34.43.84.44.3韩国3.43.33.83.93.83.94.03.74.34.1IT业主导印度4.24.12.92.72.83.33.13.03.13.2新兴低成本泰国3.84.33.53.53.82.82.43.32.62.6越南3.74.13.22.72.82.72.53.32.02.7印尼3.83.83.03.23.03.02.83.52.82.8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1=劣势地位,2=较为劣势,3=一般竞争水平,4=较为优势,5=竞争优势)表1.亚洲代表国家制造业发展环境对比6中国在市场与供应条件,特别是配套资源供应和物理基础设施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急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随着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表现也必将有所改善。日本与韩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基于科技与品牌的价值创造,二者发展轨迹亦互相映衬,它们的竞争力并不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而是体现在包括劳动力素
本文标题: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_se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0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