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5.“十二五”长三角城市转型升级专题
—1—长三角城市“十二五”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和思路[]南京:以青奥会为契机,加快三个发展步伐[]苏州:加快推进“三区三城”建设[]无锡: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核心极,加快打造区域都市圈[]常州: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镇江: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实现镇江跨越发展[]扬州: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南通:立足发挥江海优势,全面推进转型升级[]泰州: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淮安:在借港出海扩大开放中,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盐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连云港:创新发展模式,力争后发先至[]宿迁:长三角后发城市转型升级的思考[]杭州: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宁波:实施“三大创新”战略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温州: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打造宜商宜居现代化大都市[]嘉兴:“十二五”时期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湖州:“十二五”期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绍兴:以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为抓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金华: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浙中崛起[]衢州: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舟山:坚持科学发展,融入大桥时代[]台州:“十二五”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丽水:“十二五”时期城市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今年2月3日至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举办,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4月19日省委、省政府在无锡召开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突出五项重点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4月14—15日,第14届长三角城市党委研究室主任联席会议在常州召开。会议就“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城市转型升级进行交流研讨,参加会议的江苏省、浙江省23个城市提交了会议交流材料。现将“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城市的转型升级思路和举措加以摘编,供各级领导参考。—2—南京:以青奥会为契机加快三个发展步伐“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将以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为战略主线,以转型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指向,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增长、统筹协调、彰显特色,深入实施活力南京、人文南京、绿色南京城市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创新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基本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千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5∶44.5∶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达到5万元和1.7万元。一是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型,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做强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11000亿元;大力发展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实现产值7000亿元;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等八大服务业,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贡献率。二是动力机制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型,建设创新能力领先的创新型城市。以发改委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科技部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科技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三是城市发展向提升功能和品质转型,建设结构功能品质领先的现代城市。以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为目标,用世界眼光和国际水准审视开展新一轮城市建设,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基础设施与运行服务体系,不断凸显南京人文古都、生态名城、滨江城市的特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宜居城市、品质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四是郊县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导转型,构筑城乡协调、南北联动、跨江发展的新格局。坚持郊县工业第一方略,统筹市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快推进郊县工业化、城市化,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民生建设向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主导转型,加快建设和谐南京。着力满足新时期下群众需求多层次、多元化需要,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要求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衔接的新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六是对外开放向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转型,打造区域性特色型国际化城市。按照“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都市圈、推进同城化”的区域总体战略,加强区域协作,有效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以青奥会为契机,坚持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与增强城市国际化功能并举,坚持硬件国际化与软件国际化并举,坚持整体提升国际化水准与集中打造国际化品牌并举,全面提升南京国际化水平。—3—苏州:加快推进“三区三城”建设苏州市委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导向,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城乡一体为落脚点;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以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为根本,以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为特色,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确保苏州继续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加快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1、进一步确立“重中之重”理念,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举全市之力,努力推进开发区以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使之成为集聚一流要素、形成一流机制、具备一流环境、实现一流产出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现代产业高地和体制机制高地。2、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集聚发展要素。一是与培育地标型企业紧密结合,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扩张潜力足并具有终端产品的重大项目;二是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密结合,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处于科研成果产业化尖端、符合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力争形成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兴产业集聚高层次人才互动的格局;三是与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引进科技开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3、牢牢把握宏观发展机遇,努力增创“三区三城”建设新优势。一是提升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承接更多国际高端技术、产业和资本,改变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局面;二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与上海港的协作配套,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尽快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三是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四是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抓住苏州列入全国服务外包20个示范城市机遇,加快发展软件、研发、物流、企业后台服务。4、坚持以建设“三区三城”为目标,努力实现在市域一体发展。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大板块的功能定位,完善生产力布局。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大市域范围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联动机制,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中心城市和5个县级市城区功能,推进10多个重点中心镇建设,优化城乡资源配置。5、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建设“三区三城”提供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在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户籍制度、城镇管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积极探索,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突出市场、服务、效率三大改革取向,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们群众需要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开展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等探索,为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条件。—4—无锡: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核心极加快打造区域都市圈无锡构筑都市圈,强力推进太湖、锡东、惠山、临港、环科五大新城建设,以扩大中心城市能级为核心,以统一区域规划为先导,加快城镇体系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核心要素集聚,注重城乡社会建设,形成一核多圈、扁平管理的山水型、现代化、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一是突出区域规划的统一导向,实行区域都市圈规划的全覆盖。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贡献问题基础上,做到全市范围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明确各片区和乡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建设。二是加快城镇体系调整,提高区域都市圈集约发展水平。加强新城与老城区及区县在土地使用、建设项目安排方面的协调、建立共建机制,条件成熟的可借鉴开发区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采用管委会的形式负责新城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新城内乡镇(街道)的合并以及乡镇改街道工作,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实现向城市化的转变。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区域都市圈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对于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进行集聚式、功能化发展;对冶金、纺织、石化、机械等传统产业,加快退城入园、退园入区步伐,加强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建设。四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都市圈一体化水平。加快重点区域之间的连接通道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副城、各卫星城之间的联结,在锡澄之间通过建设轨道交通或多条高速公路,形成江阴几个主要板块与中心城区几个板块的互通;在锡宜之间通过建设锡宜大桥或隧道,实现中心城区到宜兴东九新城的直通,形成无锡环湖发展带,带动无锡南翼的加速发展;在新城及卫星城之间继续加强路网建设,形成区域都市圈快速道路网。五是加速城市核心要素集聚,提高区域都市圈创新发展水平。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吸引综合型总部、投资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物流总部、金融总部等职能型总部来锡落户;促进高端人才集聚,以“530”计划、“千人计划”为依托,吸引全球各类高端领军人才来无锡创新创业;促进科技研发机构集聚,鼓励国外大企业的科研机构布局无锡,特色产业领域内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无锡;促进风投企业集聚,通过政策和财税杠杆,吸引各类风投企业到无锡融入创新创业的大潮。六是注重城乡社会建设,提高区域都市圈的统筹发展水平。以放大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为重点,以加快以新型卫星城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公共产品项目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立城乡体制对接的社会发展和管理体系。—5—常州: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将全面推动思路转换、方式转变、路径转轨,努力在转型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努力建设经济发达、产业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的城市,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科技实力更加强大的城市,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城市,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的城市。(一)科技创新促转型。产学研合作求深,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创新平台求高,加快五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2011年省级以上孵化器增加到20家,在孵科技企业超过4000家;引进人才求精,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力争到2015年海归高层次人才突破4000人,引进国际领军人才5
本文标题:15.“十二五”长三角城市转型升级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2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