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标准
《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205050110课程名称:配送作业管理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属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分:4.5计划课时:72学时适用专业:物流管理制订时间:职业资格:助理物流师开课部门:经济管理系制订:物流管理课程组批准人:课程负责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配送作业管理》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配送作业管理的基本理论,训练学生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下,快速集货、拣选、配装、送货的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购买的需求,为后续课程及顶岗实习的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定位配送作业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核心业务之一,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是继《现代物流管理》和《仓储作业管理》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并参加一定时间的实习,使学生掌握配送环节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物资配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配送管理的实践中去,以保证物资在配送中质量完整、数量无损,并且能把物质在恰当的时间送到恰当的地点。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前导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学基础、现代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实务、仓储作业管理后续课程: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在广泛进行社会与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工作职责进行划分,确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专项能力;将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模块;将与配送相关的七个教学模块结合在一起,形成《配送作业管理》课程。因为课程内容主要针对配送中心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过程属性。根据这一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配送作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根据配送中心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的前后顺序,同时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将七个模块进行横向与纵向组合,模块一;模块二到模块六;模块七形成三级纵向,模块二到模块六形成横向;通过垂直方向逻辑顺序的叠加确定职业能力的深度,通过水平横向组合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2)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方法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实践活动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同时又需要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通过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由“职业技能”到“职业资格”再到“职业能力”的跨越。(3)对学生能力进行整体考核学生的考核以各项目的学习目标为依据,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上考核与课余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同一性评价与特质性评价相结合,以人为本,遵循评价的完整性、连续性、互动性与科学性的原则,过程评价作为考核的重点,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如下知识:1、配送及配送中心的基本理论知识;2、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3、各类型配送中心配送作业的区别;4、成本与绩效优化的基本知识。(二)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如下能力:1、能正确运用物流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组织施工;2、能正确填写一般物流配送过程涉及到的相关资料;3、能合理安排、协调物流配送的进行;4、能正确运用物流配送中的各种知识能力进行实际操作。5、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6、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7、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施工岗位对体质的要求。(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既“第一模块:配送中心认知”,目的是让学习者对配送中心和配送作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和初步的认知,为下一部具体配送作业的掌握做好准备。第二层面:即“第二模块”——“第六模块”:按照配送中心的具体工作任务来进行划分,分别是“订单处理作业”、“拣货与补货作业”、“包装与加工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退货作业”五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各模块之间具有作业的前后顺序关系,形成相互之间的联系。第三层面:即“第七模块:配送作业绩效评价”,目的是在学习者完成各项配送作业之后能够对工作的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对配送作业的回顾与反思,达到不断提高配送服务水平、减低配送成本的目的。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横向组织为主,纵向组织为辅的原则。通过垂直方向逻辑顺序的叠加确定职业能力的深度,通过水平横向组合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模块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配送中心认知(二)配送认知②配送中心认知讲授、实践让学生对配送中心和配送作业有一个概括了解和初步认知,为下一部具体配送作业的掌握做好准备。订单处理作业(二)接受订单②订单分析讲授、实践让学生掌握订单接收、订单分析、订单分割方法;具备处理大量复杂订单能力。拣货与补货作业(二)制作拣货单②拣货方法③补货讲授、实践让学生掌握拣货及补货的基本作业流程和作业方法;具备进行拣货、补货作业实施能力。包装与加工作业(二)货物装箱封箱②包装技术③货物堆码固定讲授、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包装技法和包装设备的使用;具备根据不同货物特点选择包装技法并进行包装作业的能力。配货与送货作业(二)线路优化②货物配载③送货作业讲授、实践让学生掌握运输优化工具和软件使用方法、货物配载优化方法、送货作业流程;具备制定配送计划、配装作业计划的能力。退货作业①退货作业讲授、实践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退货作业处理方法和备品回收方法;具备退货处理能力。配送作业绩效评价(二)配送成本分析②配送绩效分析讲授、实践让学生掌握配送成本和绩效分析的方法;具备根据成本绩效分析结果对配送业务流程提出改进的能力。(二)学时安排表模块总课时理论教学课时实训课时配送中心认知624订单处理作业1046拣货及补货作业1468包装与加工作业844配货与送货作业20128退货作业624配送作业绩效评价422复习44合计723636四、课程实施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即安排实训将课上内容及时消化,并掌握相应技能。除了将知识讲解清楚外,还配有校外观摩实训、软件实训、物流实验室实战模拟及校外顶岗实习。在实训课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先进带动后进”。采用“轮岗制”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掌握较全面的技能。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学生的考核以各项目的学习目标为依据,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上考核与课余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同一性评价与特质性评价相结合,以人为本,遵循评价的完整性、连续性、互动性与科学性的原则,过程评价作为考核的重点,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考核的具体方案如下:理论考核:采取闭卷答题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40%,在学期末进行;考题分客观题、主观题和计算题三种。实践考核:分为案例分析,配送实际作业操作,职业技能竞赛三种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60%(三项分别占10%、40%、10%)。考核随堂进行。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硬件条件已建成一个1300平方米的物流管理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已建成济宁市安海物流贸易有限公司、曲阜银座配送中心、济宁市新华书店物流中心、济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济宁森达美郭庄港有限公司5家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进行学生的参观与实训。(二)师资条件该课程组现有主要成员8名,其中专任教师4名,兼职教师4名,专兼比例为1:1,副高以上职称1人,占20%,讲师1人,占20%。就学历结构而言,4位专任教师中,全部获得硕士学位;从学科结构来看,本课程组教师的学科交叉、互补较好。主讲教师学科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教师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点满足了现代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要求。4位兼职教师均来自企业一线,学科专业物流管理,并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七、参考书和其他参考文献《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朱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郑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技术》,刘昌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仓储与配送管理》,郑克俊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4八、其他说明本标准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本文标题: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4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