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CT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CT的临床应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丁仕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丁仕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丁仕义一位国际著名专家指出:放射学的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申请放射学检查的临床医生的水平。主要内容一、CT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二、CT图象特点;三、CT扫描技术和常用名词四、诊断原则和诊断术语;五、CT临床应用的选择原则;六、适应症和禁忌症;七、CT的限制;八、如何看一张CT片?CT是ComputedTomgraphy(又ComputedaxialTomographicScanning)的缩写,可翻译为计算体层摄影,计算机横断体层摄影,x线CT。CT是诸种高新尖科技的产物。1972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基于cormack的x线投影数据重建图象的数学方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头颅CT机;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ley进一步创造了全身CT机;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无创伤、无痛苦的一门影像诊断技术。CT的临床应用CT可以清楚显示常规x线不能显示的实质性器官、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的组织成分,尤其在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和脑等部位病变诊断已显示其独特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影像诊断水平,从而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CT的问世是x线诊断学的一次革命,是放射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CT临床应用如今CT技术仍然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滑环CT、螺旋CT,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等不断地更新换代,诸如三维重建、仿真内镜及CT透视等技术不断涌现和翻新,使CT向扫描速度更快和图象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等不断如今CT技术如今CT技术仍然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滑环CT、螺旋CT,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等不断地更新换代,诸如三维重建、仿真内镜及CT透视等技术不断涌现和翻新,使CT向扫描速度更快和图象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仍然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滑环CT、螺旋CT,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等不断地更新换代,诸如三维重建、仿真内镜及CT透视等技术不断涌现和翻新,使CT向扫描速度更快和图象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地更新换代,诸如三维重建、仿真内镜及CT透视等技术不断涌现和翻新,使CT向扫描速度更快和图象质量更好的方向发展。一.CT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三部分(形式):•.扫描架及检查床;•.计算机;•操纵台。CT的基本结构扫描架内主要是x线球管和探测器,二者相对安放,当x射线穿透人体,被受检部位不同的厚度和密度组织衰减后,又被与x线球管相对位置上的探测器接受,变成电流信号,进入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运算及重建后形成图象,显示在监视器上,其图象既可储存又可通过相机拍摄出照片。CT的种类:普及型移动型普通型螺旋型多层螺旋型电子束CT.CT图象特点CT图象是黑白图象由许多不同灰度的黑白象素按矩阵排列构成的。矩阵一般为512x512,有的1024x1024,矩阵越大象素越多,图象就越细致和清晰。CT图象密度分辨率高是以不同的灰度表示,反映器官或组织的x线吸收程度。因此它与普通x线照片一样:影像越黑表示该部位密度越低,x线衰减越少,例如肺。白影表示该部组织密度高x线衰减多,例如骨骼。CT的密度分辨率比平片高10~20倍,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最大特点和优点。它能使常规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脑、盆腹腔内实质性器官得以直接清晰显示。CT图象密度可以量化CT图象不仅以不同灰度表示密度的高低,而且还可以对密度进行量化,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是骨皮质,CT值定为+1000Hu,,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则为-1000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CTCT图象是横断成像内部结构清晰,摒除前后重叠的干扰,克服平片的不足。三.CT扫描技术和常用名词平扫(plainscan):常规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mentscan)目的:形成密度差-病变显示更清晰,发现病灶,鉴别诊断。contrastenhancementscan造影剂: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方法:1.滴注2.团注(常用):手推和高压注射器;途径:静脉-常用动脉插管。动态扫描(dynimicscan)兴趣区;双期扫描;三期扫描;造影扫描口服胆囊造影扫描,静脉胆道造影扫描,椎管造影扫描,等扫描技术CTA(CT血管造影):需动脉或静脉插管。CT扫描技术CT仿真内镜:气管及支气管;副鼻窦;胃肠道;等。CT扫描技术•CT灌注•(perfusionCT):CT扫描技术三维重建:血管;脊柱;骨盆,等。CT扫描技术CT心脏亚秒扫描。CT扫描技术•CT透视技术:•定位,•活检,•介入治疗。常用术语•定位像(topogram)•放大扫描•薄层扫描•高分辨扫描常用术语层厚、层距,二者关系层数螺距(是比值):窗位(窗中心):所检查器官组织的平均CT值水平。窗宽:所显示该CT值的范围肺、肝、脑、骨等窗。诊断原则和诊断术语诊断原则同普通放射线诊断原则诊断原则了解技术;立体观察;辨别正常、变异、异常(先天?后天-炎症?肿瘤?创伤?代谢?血管性?变应性?)综合其他影像检查结合临床做出诊断。诊断描述术语•密度描述•与所在器官的密度相比诊断描述术语低密度:提示肿瘤、水肿、囊肿、炎症、坏死、液化或软化;结石等密度:肿瘤、亚急性血肿、结石,早期梗塞或其他病变;高密度:急性出血、结石、肿瘤、钙化(结核、寄生虫、肿瘤)、异物;混杂密度:结石、肿瘤(畸胎瘤、错构瘤)、肿瘤坏死出血、挫裂伤诊断描述术语水样密度:小于20Hu,常提示囊肿、炎性渗出、积液、坏死、液化或软化、曩性变、水肿、软组织密度:20~60Hu,脂肪密度:-70~-100Hu,若肿瘤内含脂肪成分提示脂肪瘤,错构瘤。CT临床应用的选择原则1.遵从救治原则:先抢救后检查,先止血、骨折固定后检查;2.为病人服务的原则:3.掌握禁忌症与适应症;CT临床应用的选择原则实事求是,合理应用;知晓何部位何种病首选那一种检查方法;一般肺疾病——平片、正侧位;一般四肢骨折疾病——平片、正侧位;颅脑外伤——CT;盆腹实质性器官——超声。适应症和禁忌症总体上来讲,除了禁忌症外,任何部位都可检查,只不过技术选择和应用不同而已。对某些病变来讲,还有个时机选择、是否作为首先选择的问题。禁忌症或不太适合检查是相对,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比如心脏、骨骼,等。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颅脑外伤,脑肿瘤;后颅凹及脊髓(MRI);脑血管疾病(DSA);适应症•2.五官:•眶内、副鼻窦及鼻咽癌,炎症;适应症3.胸部:纵隔、肺的肿块;双肺(平片—CT);心血管(DSA):电子束CT。适应症腹部:肝肾胰脾:外伤、肿瘤、炎症(脓肿、胰腺炎);结石;胆系:BUS;结石(CT),其它(ERCP、MRCP)。适应症胃肠道:内:内镜及钡剂造影外:CT适应症盆腔:膀胱、子宫、前列腺适应症骨关节:平片首选;脊柱、骨盆和头(CT);肿瘤内部(CT)。适应症软组织、椎间盘、关节软骨:MRI禁忌症昏迷、烦躁不安;休克,大出血等危重病;妊娠(胎儿);青少年生殖器(敏感)部位检查。CT的限制1.形态学诊断,不是病理诊断: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功能性病变(-);某些炎症-肝肾。CT的限制空间分辨率低:小于5mm病灶可能不被发现;小于10mm病灶定性困难。密度差异小,缺乏对比-不能发现。CT的限制•.病灶遗漏:•非螺旋和非容积扫描,•呼吸或运动不均匀时。CT的限制不太适合检查的部位:心血管;肠道:长、蠕动。胆管;长骨;CT的限制设备昂贵,检查费高;CT的限制电离辐射;造影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何看一张CT片?1.一般项目:姓名、年龄、检查时间、号码和检查部位,等。如何看一张CT片?技术条件和参数:平扫?增强?窗宽(w)、窗中心(c)。CT值(M)数值?病灶大小,常用二条经线表示(D1、D2);若未给测量,自己可以比照比例尺测量。层厚和层距。如何看一张CT片?定位:按一定的序列进行一系列图象观察,(有编码image1.2.3,scan1),才能建立立体概念,再根据周围和临近结构,确定病灶的正确位置。如何看一张CT片?定性:依据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有无增强、增强情况(与同一层平扫图象对比)。CT可明确诊断的疾病:肿瘤类:囊肿、脂肪瘤、错构瘤、畸胎瘤、血管瘤,骨瘤及某些典型肿瘤等。外伤:骨折、出血、气胸、挫伤、脏器破裂,等。炎症:胰腺炎、胆囊炎,脓肿、肺炎,等。结石及钙化:肺气肿、肺大疱,等。诊断结果1.肯定性诊断2.否定性诊断3.可能性诊断:性质待定(同病异影或同影异病、结合临床资料、待观察、征象不典型):列几种病?根据好发部位或发病频率诊断结果阴性结果:xx未见异常,并不代表没有病,影像学的限度;时间限度目前还未发现,更不代表以后不出现;
本文标题:CT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4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