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2、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3、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教学过程:一、导入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学生思考,发言。)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一、新课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终免不了使人伤感沉郁,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别离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别离诗却有一种别样的情调,这就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中国古代的别离诗送别的对象大多是人;《再别康桥》送别的是康桥,是物。别离对象的差别本身凸现了《再别康桥》的感情将不同于以往的诗歌。那么此诗感情有何突破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二、文本解读:(一)解题:根据题目中“别”字来判断,这首诗当属别离诗的范畴。一个“再”字说明作者是再次别离康桥。(假如先确定“鉴赏离别之情”为重点,再围绕“离情”展开赏析,分析怎样抒发离情、哪些诗句最能突出离情、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自然就把教学内容集中地体现出来了。)(二)文本解读背景知识: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大家都读完了,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同学们评价他的朗读)同学们一起朗读。(朗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同学回答:眷念、依恋、系别之情……)教师小结: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呢?(学生讨论,老师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的,什么却是不轻的?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河畔的金柳”说成“夕阳中的新娘”,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怎么体现的呢?)——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我们也许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见过新娘,很漂亮,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那金色的阳光肯定会把新娘衬托得更加美丽。“金柳”大家见过吗?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夕阳中的。除了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中哪个字最关键?——“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为“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我们大家也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会觉得怎么样?特别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艳影”一词的意象也很明了,它极鲜明地点示了夕阳中的柳树映在波光里的影子是多么绚烂,而“荡漾”一词又把这幅“绚烂”的图像动态化、时间化了。我们知道“荡漾”是一个过程,它所表现的动态舒缓而悠长。这就表现了康桥留给作者的美,在作者心中不是转瞬即逝,而是久留不去的。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康桥持久的留恋之情。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大自然,招摇写出了水草在河里摇摇摆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而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正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徐志摩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甘心能“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水草比较小,他不做一棵树,一朵花,更吸引人的注目,只想做一棵水草,而且心甘情愿地去做,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很深。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榆阴下的一潭就是康桥的拜伦湖,在这里,作者异想天开地用“不是”否定事实:清泉不是清泉;然后又用“是”肯定了一个幻觉:把一汪平凡的清泉看作是天上的虹。是什么让作者“睁眼说瞎话”呢?我想正是作者对康桥的厚爱。而且在作者的想象中,这种虹“揉碎在浮藻间”,于是清泉的泉底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是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沉淀”两字把虚幻的彩虹似的梦固化在了泉底,将虚幻游移化为永恒稳定。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歌唱他爱康桥。前三节,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那榆荫下的一潭”等都是诗人熟悉的对象,也是诗人热爱的对象,正是看到这些美景之后,产生了想放歌的冲动,这里,诗人情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一个高潮。“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这是诗人的幻想,他是去寻梦,这条康河是时间之河,记忆之河,他好像在寻找当年快乐的生活,寻找自己的理想。6、“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寻梦是诗人回忆起当年在这里读书生活时愉快的往事,所以想要放歌,而作者回到现实中想到自己就要再次离开康桥时又沉默了,不忍打搅康桥的宁静、和谐。“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其实作者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此时,景的宁静和情的宁静达到了完美的统一。7、“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思考第一节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悄悄的。“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挥一挥衣袖。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第一节渲染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蕴含着诗人对康桥的爱,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真情。而最后一节,诗人在看了康桥的美景之后,通过第五节的想象完成了一次心灵旅程之后,在告别时,情感比第一节更上了一层,得到了升华,即“康桥于自己是永恒不变的美”。对康桥的爱,依依惜别的情感没有变化,但此时的他多了一份洒脱。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这些别离诗,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他生命不长,但是诗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三)感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明确:①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同,回环呼应———建筑美。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②语言上:节奏感强,旋律优美,富弹跳性———音乐美。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诗歌首节三处使用了叠词“轻轻”。“轻”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加以重叠又重叠之后,就更显缠绵了。③意境上: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几乎第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享受。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应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诗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一辈子时光在匆忙中流逝,谁都无法挽留。多少人前半生忙忙碌碌,奔波追逐,后半生回望过去,难免感叹一生的碌碌无为,恨时光短暂,荒废了最好的光阴。人过中年,不停跟时间妥协,之所以不争抢,处世淡然,完全是经过世故的淬炼,达到心智的成熟。有朋友问我,怎样写出滋润心灵的文字?是要查字典,引用名言,还是有什么规律?我笑着回,随心随意,不为难自己。你为难自己,就要刻意去效仿,你不随心随意就要被名利世俗困扰,自然心态会有偏差,文字也染上了俗气。现实生活中,不乏完美主义者,终日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中活着,虚拟不切合实际。如此,唯有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笺言。常常想,不想活在过去的人,是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不想被束缚在心灵蜗居里的人,是失去的太多,一番大彻大悟后,对视的眼神定会愈发清澈,坦然笑对人生的雨雪冰霜。对于随波逐流的人们,难免要被世俗困扰,不问过去,不畏将来又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纠葛,无从知晓。不得不说,人是活在矛盾中的。既要简单,又难淡然,挣扎在名利世俗中,一切身不由己,又有那样的生活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呢?人前,你笑脸相迎,带着伪装的面具,不敢轻易得罪人;人后,黯然伤怀,总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常常仰望别人的幸福,而忽视了自己,却不知你与他所想要的幸福,
本文标题: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4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