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空前繁荣。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字浩然,名不详,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与之并称为“王孟”。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诗歌风格特点1、平和恬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2、语淡而味浓。听读诗歌,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赏析探究1、“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3、找出颔联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4、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5、作者产生这种凄恻的感情,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呢?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然而作者却不露痕迹,说说你的看法。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6、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本诗表达了作者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和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也暗含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汉江临眺王维解题这首诗是开元28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湖北襄阳时所作。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开元九年(721)进士。好佛,后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妇女为题材的诗篇,其主要成就在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其诗意境清幽,色彩鲜明,状物传神。诗中多佛家理趣,故有“诗佛”之称。又兼通音乐,精于绘画,熔诗歌、绘画、音乐、禅理于一炉。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佑丞集》传世。听读疏通诗意探究问题1、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幅画的大背景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明确:“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2、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3、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明确:“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4、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艺术特色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江流天地外楚塞三湘接襄阳好风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留醉与山翁山色有无中荆门九派通汉江雄浑壮阔(背景)承九派承荆门承山色承江流水势浩瀚山色微茫沿江群邑眼前波澜所处位置即景抒情(远景)(近观)(积极乐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解题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幻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曾与李白同游庐山。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排挤出京。安史之乱中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王室内讧受连累外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诗风雄奇豪放,飘逸多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听读,疏通诗意1、本诗以“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领起全文,接下来用浓墨重彩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请分析这一首句与全诗下文的联系。明确:起句即用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胸襟,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该句笼罩全篇,很自然地引出畅游庐山的景象。“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狂”真是李白真实的自我写照,是李白真实的心理表白。“狂”在李白那里没有丝毫的贬义,是一种勇于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赏析探究2、作者在这首诗中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所见的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描写了哪些景?描写这些景有什么作用?①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②写山景从鸟瞰、仰视两个角度。写长江从远眺的角度。③写庐山抓住“屏风九叠、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之景。都是庐山绝景。写长江抓住“黄云、白波”等景。④写庐山之景是突写庐山的雄奇瑰丽。而且还写出它的山势峻高、寥廓无际。写长江突出水势浩淼,大自然之美令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这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作者写这些景表现了他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3、本诗作者除了流露出“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感情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感情?“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这两句是作者发出“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里。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啊。中心思想作者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方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另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艺术特色感情豪放,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本文标题: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5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