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二十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主讲:北京大学黄南平教材的内容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两个问题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的建设•政治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西方文字中,“党”这个词,在英文中是“party”,在法文、德文还有其他西文中,都是从拉丁问词根“pars”中转化而来,其意思是“一部分”。•就是说,政党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建立起来的组织,表达的是一部分人的意愿.这说明,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是现代政党得以产生的条件。•但是,社会分化为阶级还不是政党产生的全部条件。政党只是到了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熟、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治统治的条件时,政党才登上历史的舞台。•政党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产生,如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当时它们还只是英国国会中的不同政治派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独立后,在美国议会中也曾首先出现联邦主义者(或称联邦党)和反联邦主义者(或称反联邦党)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演变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党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政党如何产生、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来源:美国驻华使馆网页美国制宪会议美国共和党网页(GOP,老大党,别称)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一:奥巴马英国议会大厅英国保守党的网页英国工党的网页•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840年以来,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抗争,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创建、组织政党,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与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的地方在哪里?•中国共产党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发展出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中产生政党这样一条道路发展起来的。•由于有各国政党100多年长期发展的经验,更由于有当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党组织的建立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的。不存在西方国家那种政党由小团体逐步发展成大规模政治组织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和原则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在于:它是为了领导革命而建立的;它所产生的社会环境不是民主政治的环境,更没有什么代议制民主,而是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社会的环境。•“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发动和领导民众推翻专制制度,才能取得政权,来实现自己领导国家完成现代化的目标。革命是正义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而努力,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行径;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战、独裁政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了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他们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自觉的、英勇的行动向全国人民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和要求。•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小到大,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确实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的建设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变。对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率先敏锐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将面临新的考验。他提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用“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同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执政党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实践证明,对这个问题的要作出真正科学的回答,并不容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也由于上个世纪客观上两大阵营存在及对立的影响,选择的发展模式是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对政治体制和党的建设带来的影响,就是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早在1980年2月,邓小平就鲜明地提出:“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30年后,邓小平在这里把执政党建设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不是偶然的。邓小平思考的已经不是原来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党风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崭新课题。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思考和总结建国以来党在执政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经验教训。1980年8月,正是基于这种新的思考,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总结了党在建设时期执政过程中的严重教训,进一步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时期取得了执政党地位后,还未能自觉地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执政党的领导角色,所应承担的历史任务已经不同于一个革命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转向对执政党建设问题探索取得理论上新的认识的标志。意味着党有了执政党建设的明确纲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建设,就是要自觉树立“执政党意识”,就是要明确地认识到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要做“负责任的执政党”;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十七大报告》•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意味着党要从封闭地考察党的建设问题,转向开放地考察和认识执政党的建设。•当今世界,既然在政党政治实践中存在着各种性质的政党都可以执政的现实,那就说明,执政能力本身不是直接与政党的阶级性相联系的,政党还不足以因为其性质而被拒之于执政的大门之外。政党的执政能力是相对独立于政党性质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眼光,来推进执政党的自身建设,通过不同政党之间的比较、借鉴来提高我们把握规律性的水平。
本文标题: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