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浅谈民族文化传承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浅谈民族文化传承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晋师附小陈宇娟美术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吸收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民族文化会通过美术这样一个特殊的平台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孩子心中。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生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做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思考:如何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吸取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元素,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的点滴想法。如何能让学生爱上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让民族艺术大放异彩?学生在感受中华美术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丰厚了文化底蕴,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通过小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使学生在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中国美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保护、继承、宏扬。我通过小学美术课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二、通过民族艺术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学会欣赏,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正确审美价值观。无论是传统的彩陶工艺,灿烂辉煌的青铜工艺,享誉世界的陶瓷艺术,巧夺天工的玉石雕刻,威严神秘的石窟艺术,还是借物抒情的中国绘画,布局宏伟的宫殿艺建筑,妙造自然的园林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以及充满美学意蕴的书法篆刻等,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它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这些都将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中,更会是精神上的极大震撼。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三、在美术教学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意义深远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的选择,将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对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提高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学生当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之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祖国未来发展壮大的需要。中国美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始终与文化情景相联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美术文明,是祖先用辛勤的劳动,智慧的创造为后代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青少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主人翁,引导、激发青少年热爱、敬重、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激情是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宏扬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加深了认识,增加了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有效的促进名族文化的传承。四、了解本土民族文化,重塑美术课堂。1、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品种极多,剪纸、刺绣、泥塑、脸谱等,贯穿了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由衷地感到骄傲,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我县小东中学将剪纸艺术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剪纸内容与技法与美术教育结合,开展剪纸艺术教学。现在,很多孩子都掌握了剪刻方法和技巧,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纸便能创作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剪纸作品。2、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即把民族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学生在作品内容、选材、形式及制作的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中国审美感情的影响,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五、给传统民族文化加入新元素,使美术教学具有现实意义。1、变俗为美,给民俗风格加入新元素。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格和民族文化,农村大多种植玉米、青稞、荞麦、大豆等农作物,这些作物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以把这些常见的东西纳入美术活动课中来,根据农作物自身的颜色、质地进行创作,制作出了一幅幅别具特色的拼贴作品。另外,我们还在民俗风格上加入现代元素,如当地的民族刺绣,大多式较为传统图案,可以让学生加入更多的具有现代气息图案,绣出来的腰带有了新的特色。这些乡土乡风的手工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形能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同学们收获的是一种思想: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除了传承,还需要有创新精神。3、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案例。以现今最有代表性的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为例。这个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标志,它不仅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而且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同时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传统图案设计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六、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1、乡土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拓展学校美术课程的空间,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课堂,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关注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引导学生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拓展学校美术课程的空间,使得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切合地方实际,同时也能让师生得到更多元的发展,无论是教师的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能力,还是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动手实践能力、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方面,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在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地域文化特点,通过对文化和艺术的本土挖掘→吸收融合→创造转化这种传承过程,实践美术教育传承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文化的传承。2、在文化传承模式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由学校教育的师授学承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把过去师生之间依附、依赖、顺从的关系改变为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反思的新关系,加强对学生认知方式、处世方式的培养与锻炼。教学中我认为,只有在正确的“文化观”的指导下,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艺术、认识文化。在传承模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物、社会实践活动、影视传媒、民间艺人、节日风俗等教育资源,从内容与形式和表现材料上改革创新。从文化传承、心智教化、创新能力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制上下功夫,以培养学生“厚德载物”健全而开阔的心智,以及“自强不息”坚毅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将会成为美术教育者肩上的一项责任,如何正确引导,加以善材利用,我们美术教育者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为国际化教学模式的今天,让孩子们学习了解认识民族文化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在教育教学中传播、宏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利用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标题:浅谈民族文化传承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6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