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发展心理学张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说明课时:72课时课程目标: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养成对个体心理发展积极关注的习惯与兴趣,尊重各阶段个体心理特殊性的态度,树立在实践活动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理念。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成绩:末考成绩70%+考勤20%+作业10%参考书目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2.《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DavidR.Shaffer著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美)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5.《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GuyR.Lefrancois著王全志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儿童发展》劳拉•E•贝克(美)著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7.《发展心理学与你》朱莉亚·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请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1.正常婴儿在两周岁时身高能够达到成人的一半。2.走路早的孩子将来比较聪明。3.儿童学习外语比成人容易。4.让孩子去哭吧,如果你去抱他,就会把他惯坏!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起源(一)旧时代的儿童观儿童不被当人看待儿童被当做成人看待(二)现代的儿童观1.哲学思想林立(17、18世纪)霍布斯:原罪说卢梭:先天纯洁说洛克:“白板说”哲学家的思想使得儿童开始被认为是无辜的、无助的灵魂,应保护他们,鼓励温和慈爱相待。限制儿童,被动发展给予自由,追寻积极倾向给予管教,形成好习惯2.系统研究开始(19世纪后期)19世纪末,“婴儿传记”研究儿童。达尔文:科学儿童研究的鼻祖——《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1882年,第一本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三)发展心理学的起源1.霍尔:1905,开发了问卷法,撰写了第一本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青春期:青春期心理学以及青春期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将儿童心理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从出生到成熟。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弗洛伊德:童年经验,人格发展五阶段;荣格: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其发展观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25-40岁是分界的年限;二是重视“中年危机”,开始由掌握外部世界转入集中到自己的内心;三是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埃里克森: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理论拓展到老年期,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3.华生:最早进行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小奥尔波特”实验;推孟:基于智商分数的纵向研究;格赛尔:儿童发展常模研究;4.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最先提出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古德伊洛夫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出版了《发展心理学》一书。5.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做章名,代替“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发展的领域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种族发展,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心理发展种系、种族发展个体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种族心理的发展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初期青年中晚期中年期老年期发展心理学(狭义)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体来说,主要研究两个主要领域和四个有关方面。两个主要领域: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为了研究两大领域的发展,需要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环境);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三、发展阶段胎儿期(受精卵-出生)婴儿期(出生-3)幼儿期(3-6)学龄儿童期(6-11)青少年期(11-18)青年期(19-40)中年期(40-60)老年期(60-死亡)第二节研究个体发展的方法一、一般研究的设计(一)相关设计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条件是难以操控的,甚至是无法操控的,因为只能对其实际发生的状况进行研究。如家庭和谐程度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观看暴力视频或游戏量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用相关系数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取值范围-1~1之间,相关越高,变量的预测能力越强。缺点:相关关系不能用于因果解释。(二)实验设计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推论因果关系)如:噪音的高低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效果缺点:精确控制导致环境失真,实验结论推广受限。(三)现场实验利用自然背景下的机会,把被试随机分组到实验处理条件中,探究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作用。“罗森塔尔效应”二、发展研究的设计(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优点:较大样本+短时间+降低成本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干扰因素,如同辈效应)(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例如,普莱尔达尔文皮亚杰对儿童的追踪研究优点:(1)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3)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1)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2)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3)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例推孟对1500名天才儿童长达40年研究超常儿童具有的行为特征:1.身体、心理优于一般儿童2.学业成绩优秀,兴趣广泛3.社会能力强,与年龄大儿童一起玩,情绪稳定成熟4.父母经济地位、文教水平高,男女比例为120:100,2/3为长子或独生子女成人后:1.大学入学比率高于一般人,获得博士学位,男性高一般人5倍,女性高出8倍;2.学术成就杰出,800人中出版著作67本,学术论文1400篇,200篇文艺作品,获150项专利,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77人,女性7人。3.家庭生活幸福,离婚率低4.子女智力优于普通人,平均为130,最高200(三)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一般是先横向研究,后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实际上,这类涉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所以日益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四)微观发生设计在一段时间内(很短)通过反复地让被试接受可以导致变化的刺激,或者反复地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使研究者能够看到和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优点:微观发生设计可以检验变化如何发生,进而澄清和解释内在机制。缺点:反复测量导致厌烦与练习效应;费用昂贵。三、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其一,保护被试免受伤害;其二,知情同意;其三,隐私;其四,知道结果。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第一节毕生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先天与教养的关系先天:父母对后代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因传递;教养:影响发展的外部条件总和。对于遗传与环境的态度影响着对个体差异的解释方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先天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教养是个体心理发展决定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将先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先天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教养则决定了在先天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的积累,即一小步、一小步渐进,不存在阶段性。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只有量上的差异或复杂程度的差异阶段性:强调发展由内部成熟或遗传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认为发展是有阶段的,是跳跃式地以产生新的行为模式的形式展开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会出现新的不同类型个体心理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蕴涵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三、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两种不同的儿童观:机体论:认为儿童是形成、控制和调节自身发展过程的积极因素。(卢梭)把人看成主动的不断成长的机体,他们会设定自己的发展轨迹,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内部,环境不会引起发展,仅仅可能加快或放缓发展的进程。机械论:认为儿童是被动的机体,其行为主要是由环境中的外部力量塑造。(洛克)人是像机器一样对环境影响做出反应的,如果对人类“机器”的构成及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有足够的认识,我们能够预测人的行为。实际上,儿童发展受到自己内在的驱力和需要,以及遗传禀赋的影响,但作为社会性动物,儿童不能在孤立中获得最好的发展。各流派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856-1939)。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观点的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1902-1994)的观点。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代表作:《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精神分析引论》(1916)、《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弗洛伊德(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存在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是“性”的发展。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构成性感区,性感区成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依据。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的发展将人格划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共五阶段。(1)口唇期(0-1岁)口腔为性感区。婴儿在吸吮中获得愉快。这一时期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婴儿即使不饿,喜欢吸自己的手指也是常见的婴儿行为,所以婴儿的快感多来自口唇的活动。若口腔期婴儿在吮吸、吞咽等口腔活动中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口腔性乐观。反之,若此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过分限制,使婴儿无法由口腔活动获得满足,长大后将会滞留下不良影响,此种不良影响又称口欲滞留,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自恋),或口欲施虐,贪吃、抽烟、酗酒,咬指甲及悲观,退缩。儿童的性感带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排便时产生肛门区域黏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如合理训练,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有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的羞耻感,心理矛盾较少,容易合作等。如对儿童的训练过于严格,将导致:肛门排放型性格: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肛门便秘型性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1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