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要求教育创新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21世纪必将是创造的新世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不断创新是决定其命运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正是对知识经济与教育的重要关系的深刻剖析和清醒认识,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应答新世纪挑战的战略目光投向了教育,纷纷制定适应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教育革命。而革命的焦点和核心不约而同都集中在如何进行教育创新,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只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挖掘出隐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上。可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二)教育的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便可以赶上发达国家的前进步伐,跻身于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行列。为此,我们国家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追赶时代、复兴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8年6月1日,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支持创新,勇于创新……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具有的重大意义。江泽民在刚刚闭幕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蓝。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人手,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只有如此,才可能根本改变我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未能营造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合适“土壤”,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直接相关。传统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和考试等定量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作出发展性评价;教学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在个性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忽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大量的对于创新性人才个性表征、个体优势潜能差异理解的“盲区”,“误区”,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威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使学生缺乏发挥创新潜能、利于个性成长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混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可见,现存的传统教育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的。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重大变革。“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正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挑战,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和妨碍人才成长的大量问题而提出的课题研究。二、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涉及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从课程设置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全方位的创新,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一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带有新质的教育思想,更是需要付诸于实践的教育行为;——创新教育注重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客体因素的变革,但更强调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师创新意识等主体因素的更新,强调适合创新的人文环境的营造;一一创新教育在价值观上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特点,尊重和保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差异,承认每一个人在价值、才能、情意和行为方式上都是极富“个性”的个体,给予每一个人充分发展其自身,激发其内在潜能的平等机会;一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一一创新教育不只重视全面发展人的素质,而且还着力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的理想化人格;一一创新教育在学习观念上要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化;一一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发明创造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实践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最关键的问题。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从小抓起,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少年、青年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进而培养科学创新的能力,这是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要靠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迫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于其他许多国家而言,中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在中学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杨振宁先生指出的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说明我国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除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外,这主要应视为教育塑造的结果。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一些诸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具体活动,不限于增设“创造性思维”等课程,也和国外“创造力教育”相区别,它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因此,必须抓住相关问题综合进行教育改革,这里面既包含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与习惯,也涉及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围绕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是本项目的重要特征。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分析中,指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这一论述为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二)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本课题的生理学依据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了人的创造能力与人脑的功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且只有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得到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高度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优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右脑功能的新认识,给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学依据,只有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右脑功能和左脑功能的高度协调。(三)创造力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是本研究的教学基础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自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专门研究以来,这种研究就未曾间断过。特别是80年代,在以往进行的创造力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认识、新理论,如创造力的各种构成模式、创造力认知成份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一些符合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理论诸如建构主义学习论,主体教学论,活动数学论等等,也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模式。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一)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自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创造力的概念引入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创造力问题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创造力研究对教育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80年代的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和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前苏联从6O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性教学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宪法。日本从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更是把创造力当作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明确把培养创造力的创造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和根本目标。各国对于创造教育、创造力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字厚的研究成果,给予我们创新教育以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二)最早在我国提倡并实践创造教育的是陶行知先生,他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并提出对儿童眼、手、脑、嘴、时、空的六大解放。8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对于创造性人才的迫切呼唤而兴起和发展起来。在理论层面,开始主要是从日本和美国引进创造学和创造教育,后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创造力培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实践层面,若干地区开展过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的实验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关于中小学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中小学生创造素质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教育的开展为我们今天创新教育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总体上分析,创造教育还处于初创阶段,主要侧重在操作层面和具体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并不触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其他众多因素,与我们今天进行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在研究目的,价值取向,研究内容和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三)来自国内、国外、历史和当代的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今天进行创新教育提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然而,诞生于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教育必然蕴含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创新教育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和经验的继承,但更是对历史的超越,是一种带有新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首先从概念上分析,我们之所
本文标题: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1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