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
《论语》选读一儒家、儒学、儒教儒家:强调其与其它学派如道家、墨家、法家之区别。儒学:强调作为学术体系之意义。儒教:注重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宗教性:终极关怀,终极的自我转化一般而言,儒家、儒学指儒家思想而言,即孔子开创的思想传统,它是中国学术思想体系的主流趋向。儒教:有的学者认为存在儒教,孔子为教主,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在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儒教除了具有儒的外壳,也有宗教的特征和一般本质。它信奉“天地君亲师”。“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君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教共同诵读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宗法制下自天子到老百姓按等级制度举行的儒教祭祀仪式。童蒙入学塾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对孔子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都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儒教是一种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宗教,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了佛教、道教中的宗教修养方法。儒教建立后,历代政府用行政命令推行其主张,用科举考试鼓励青年人钻研诵习,使宗教社会化。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在周朝。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2.新儒家儒学:哲学思想,知性探究;内在体验;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社会、历史、政治新儒学:知性探究,思考体验,道德实践儒学历史化,韦伯,列文森意识形态化外在把握-内在了解思想本身新儒家可有两种理解:(1)指宋明时期的儒家各学派,如“程朱理学”一派、“陆王心学”一派等。(2)更普遍的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内涵的学术流派,后者又往往被称为“现代新儒家”。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新儒家发展阶段、代表人物问题,较通行的看法是: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3.宋明理学的正名批判与冲击,“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戴震),“存天理,灭人欲”(程颐)康德,义务论伦理学,普遍道德法则,感性欲望/理性天理与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道德规范,历史的角度,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道德理想理与合理欲望,道德压抑,戴震的批评,等级制度,道德体系孔子思想一、天、天命、天道1.天的内涵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终极关怀)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的命运之天2.超越的向往,终极关怀信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2.天命与人之自由超越—内在天为主宰—人为主宰;使命与担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对天的敬畏与人的主体性宗教性转化为内在道德性“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大雅·烝民》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3.体认天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4.对鬼神的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理性主义“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二、仁的意义1.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有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2.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克己复礼、以礼修身,转向内在道德自我的建立的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仁与礼的关系: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3.忠恕与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孔子的解说方式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5.仁者境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三、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四、君子子曰:“君子不器。”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五、礼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六、为己之学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七、孔颜乐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3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