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班主任应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分析
班主任应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一、主题班会概述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主题班会是班会活动中的一种形式。所谓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级成员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的一种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由于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开展活动,内容集中,教育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所以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创建良好班集体的重要途径。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往往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深刻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善于运用主题班会来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很多班主任很怕开班会课,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二、主题班会的形式(一)丰富多彩小学生活波好动,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特别好奇,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参加新颖活波,趣味性、知识性、文体性、竞争性强,富于幻想的教育活动。因此,主题班会形式的选择还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想方设法采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宣讲式,如形势报告、经验介绍、专题讲座等。模拟式,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交流式,如辩论、心得交流、讨论、座(访)谈等。竞赛式,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体能对抗比赛等。表演式,如才艺展示、歌舞表演、专题朗诵等。体验式,如参观、游览、游戏、社区服务等。其实在我们实际开展主题班会时,形式远不止是上述几种,譬如文娱式、咨询式、展览式、试听式、实践式、演讲式等。究竟采用何种形式,要因时因事而异,往往要把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且要常开常新,切忌单一,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地。根据个人的经验,下列几种主题班会形式较受学生的欢迎。1、各种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形式。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手工小制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对抗,既可将严肃的主题教育融于生动活波的活动之中,又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2、各种文体性的表演活动形式。如演唱、相声、舞蹈、小品、朗颂等。通过生动活波,寓教与乐,富有感染力的各种文体活动,赞美某人某事,或鞭挞某一不良思想行为,达到教育目的,并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3、主题漫谈、讨论和展示形式。其特点是便于学生广泛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但个别学生乱说乱动、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开展关于乱说乱动不等于思维活跃的主题班会。请学生各抒己见,达到帮助那些乱说乱动,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的目的。4、各种假想性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符合少年儿童爱好幻想的心理特点。幻想总是指向未来,并于个人愿望相联系。积极健康的幻想有助于学生确立理想,推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刻苦钻研,奋发向上,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5、即时性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并不固定,它是指班主任利用日常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偶发事件而迅速开展的活动形式,它往往是临时决定、准备时间短促,但针对性强。由于事件发生不久,趁热打铁开展班级活动,学生的情绪感受强烈,印象深刻,效果往往很好。主题班会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就是可取的模式。一般来说,一节主题班会很少拘泥于一种形式和方法,有的主题班会就“多管齐下”,以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样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尝试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讲究方法。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形是学生面对教师的谆谆教诲不为所动,教师进退两难,因此我们不论是从内容挖掘到手段运用,从观念更新到实际操作都有待改进。尤其教育手段、方式的运用应与时俱进,灵活多变,不断作出新的尝试。比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体验中发现自我,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很符合当前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必须创新,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才能赋予班级活动的生机与活力。主题班会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载体,在形式、方法的设计创新上应考虑以下三点:从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变,从部分参与型向全员参与型转变,从重复型主题向系列型的主题转变。但所有这些创新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三、主题班会的原则1、调查研究,突出主题的现实性为了使主题班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班主任要事先搞好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主题班会,才能收到良好成效。2、选好主题,把握班会的目的性主题班会的“主题”,好比一支曲子的基调,它是定音的。主题选择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能激发他们热点和兴奋点的;二要内涵丰富,能包含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适宜各种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三要有深度,能细嚼品味;四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主题应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使班集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优化设计,体现班会的实效性、趣味性主题班会开得成功与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教育的实效,关键在于事前的周密设计。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寻找适合于所有条件的包罗万象的教育方法,那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文化素养、兴趣爱好,从而寻找最佳教育途径,使制定的教育实施方案最优,使之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注意目的性、主体性、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等原则。4、大胆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题班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当主人,自己当参谋。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即使出现差错,也没关系,学生是在受到充分信任的心理状态下去接受教育的,这种教育是愉快的,是自觉自愿的,这也是主题班会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班主任必须十分明确:发动全班学生积极投入班会的各种准备过程,就是引导全体学生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四、主题班会流程的设计——精巧才会引发思考(一)结构完整一节完整的主题班会应从创设情境作导入,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致;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学生对主题的认识;以生发良好的行为为目的,健全发展学生人格。其主体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导入——展开——总结。如:“我们的生活真精彩”主题班会为例:导入部分:通过《小学生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将学生带入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思考。展开部分:1.感悟生活活动内容:播放视频“‘没意思’的故事”。请同学讲一讲自己生活中的烦恼。2.理解生活活动内容:“换角度”。学生观看丑陋的青蛙、愁容满面的老奶奶的课件,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图片。3.创造生活:活动内容:(1)介绍刘伟的经历,播放刘伟用双脚弹钢琴的视频。(2)做小游戏——摞瓶盖,盖高楼。3分钟之内,看谁盖得最高。采访学生赛后感受。总结部分:教师总结。这节班会从导入、展开到总结,结构严谨,完整有序。展开部分从“案例感悟生活”“变换角度理解生活”“体验创造生活”三个循环上升的层次将活动推向高潮,最后画龙点睛,让学生掌握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法,从而圆满的完成了目标任务。(二)力求简约一些主题班会为了追求看点,安排了过多环节,小品、故事、朗诵、演唱、宣誓、合唱、游戏、讨论、交流等,可以说是枝繁叶茂不见干,失去了班会的主旨。主题班会不一定要多热闹,只要所设置的环节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灵魂有所触动,并能够反思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就算是一节成功的班会了。下面是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两节班会课,相信老师们通过比较,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简约。“情系端午”展现了如下十个环节:讲述——端午的由来、别称、各地风俗;朗诵——《端午》、《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怀念》;演讲——《端午大江赞》;竞赛——端午话知识;观看——赛龙舟和各地各式粽子;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展示——各小组的手抄报、摄影、书画作品;讨论——这次班会与以前同主题班会有何不同?收获是什么?歌唱——“56个民族是一家”。一堂班会课,学生走马观花,每个环节只能点到为止,学生脑海中获得的是繁杂的信息,难以吸收。“万水千山‘粽’是情”只设计了四个环节:讲述——端午的由来、别称、各地风俗;讨论——端午节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活动——任课教师为学生佩戴五彩线;活动——分享粽子。逐层深入,过程清晰流畅,凝练深刻。可谓简单之中见真功,平淡之中见真情。环节精简了,轻重缓急就能落到实处,并富有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其动感和韵律也就显现出来,班会课因此而充实饱满、激情跌宕、活色生香。(三)环环相扣主题班会的结构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知到行动,环环相扣,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我们的生活真精彩”的活动流程是: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肤浅到深刻,从被动感知到主动创造,层层深入的推进,使学生受益匪浅。一节成功的班会就要从学生的喜好入手,精巧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利用纵深式、连环式的结构,先“引诱”,再“深入”,从想方设法激起情感共鸣到引发理性思考,最后到行为的不断外化。五、按程序精益求精(一)充分准备——精心备课1.了解背景为了体现主题班会的教育性和针对性,班主任应当调查研究,掌握班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动机、需要、情感等心理特征,还要清楚的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最困惑。2.课前准备主题班会准备的越充分,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开展的活动就越成功。准备过程也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课前准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人员分工的准备。一般情况下,在活动开展前一周,就告诉学生下周班会的主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准备。如可以根据活动进行角色分工。有的搜集相关资料,有的准备主持词,有的准备表演等等。也可以在学生中烘托气氛,营造气势,为主题班会的开展制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物质的准备。就是搜集材料、准备道具。如宣传性的标语、教室布置、活动工具准备等。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不可少,并且为了确保活动成功,最好是形成书面材料。班主任要对学生们选择的材料、发言内容进行审核,保证选择的材料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被大家接受。还可以搜集学生活动照片、相关视频、制作校园生活情景剧视频等。第三,主题班会教案的准备。精心研究活动,详细书写教案是提高活动效果的途径。完整的主题班会教案应包括:①主题班会的题目②背景分析③活动目标④前期准备⑤活动形式⑥活动过程⑦活动延伸。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基本应由七个部分构成:Ⅰ.班会题目。要简洁、生动、明确。Ⅱ.背景分析。要说明选择本主题进行活动的缘由和对主题的基本解释;要阐明对本班学生的相关思想、心里、生活实际的分析,以及开展本主题班会活动的具体价值。Ⅲ.活动目标。要有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围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Ⅳ.前期准备。要根据班会内容确定准备项目,准备过程应能体现教育过程。Ⅴ.活动形式。要说明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力争做到形式创新。Ⅵ.活动过程。要说明活动顺序和步骤安排,要做到板块清楚,过渡自然。Ⅶ.活动延伸。要说明巩固班会效果的后续活动安排。其中活动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就是我刚才说的(导入——展开——总结),一定要把活动的步骤写清楚,同时还应突出活动的特色、亮点。3.课后延伸一节主题班会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和收获,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主题活动结束后,教育不能因为一堂课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进一步延伸教育的成效,促使学生落在实际行动上。为此,班主任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提出课后的明确要求,制定与活动一致的课后行动方案。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延续下去,从而实现主题教育的预定目标。(二)创设情景
本文标题:班主任应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2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