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横扫六国——建立统一国家1、过程:前221年(1)表现: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先除两翼最后灭齐▲由李斯提出。顺序:韩赵魏楚燕齐。(2)特点:远交近攻,各个击破2、条件(原因)(1)秦国实力(主观):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人民要求(客观):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3)个人原因(主观):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灭六国:远交近攻,分化离间)(4)根本原因(客观):全国统一逐渐成为历史发展趋势,秦统一全国顺应历史潮流▲分析原因:①经济、政治、文化;②主观、客观3、意义(1)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的状况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2)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有利条件(二)建立集权国家——巩固统一国家1、政治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1)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位:世袭(“家天下”是一个表现)皇帝:独尊②建立三公九卿官制▲秦朝:九卿由皇帝管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六部属于尚书省③地方建立郡县制(2)特点:皇帝亲自任免官员,不能世袭,分封制度被打破(3)意义: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2、经济制度方面2(1)统一货币、度量衡※作用:①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②促进了商业发展③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2)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开凿灵渠(湘水-离水)※统一车轨,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3、思想文化方面(1)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2)焚书坑儒,统一思想4、军事方面(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辽东-临洮)(2)南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闽中郡)5、开疆拓土——秦朝的疆域(1)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临洮(2)作用:奠定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清朝:奠定完整疆域(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1)实质:思想文化的专制(2)影响:①当时: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统一②以后:钳制思想,摧残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3、大兴土木:各国宫殿、阿房宫、骊山墓4、刑法严酷5、赋税沉重(四)评价1、功: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2、过: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3、结论:是一位功大于过的皇帝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阅读)1、李世民为帝的实力(1)建唐和统一中国的非凡功绩(2)个人文韬武略(3)设“文学馆”,收罗名士2、玄武门之变:626年(二)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帝政绩3▲贞观之治:626~649年唐太宗:庙号;贞观:年号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2、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具有睿智的治国思想——“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主观上)(2)唐太宗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治国措施(主观上)A.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选贤任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怀纳谏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均田制:土地分配给农民,死后收回;适用于朝代初期大量土地时C.法制:以民为本慎用刑罚——《唐律》(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D.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E.民族关系※统治方略:①武力征服后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唐太宗:天可汗)③设置机构(西突厥,今新疆,设安西都护府)④和亲(吐蕃,今西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统一政策:开明的民主政策※影响:①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②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③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F.对外※政策:积极友善的态度,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史实:①交往: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鼓励外商到中国经商,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②文化:外来宗教传入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③形成唐文化圈的影响: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朝繁荣,同时也促成了亚洲各国的起步,间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三)晚年的反省——帝业的总结和提升1、晚年渐趋奢靡(大修大明宫、飞山宫、翠微宫、玉华宫)2、自我反省——《帝范》3、自我评价:功大过小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区分皇帝的年号、庙号和谥号(一)少年皇帝幼年继位,根基不稳→亲政,擒鳌拜→贤明有为,励精图治(二)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大举措4▲表格1、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影响:①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与发展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祖国的海防建设2、三征噶尔丹影响:①扫除了北部、西北地区的一大不安定因素,稳定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秩序②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巩固北部、西北边防,运用民族政策成功筑起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3、实施民族政策(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做法:·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特封达赖、班禅等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分掌蒙藏地区喇嘛教务→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4、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1)手段:军事(两次雅克萨之战)、外交(2)1689年《尼布楚条约》(3)特点:平等协商▲《尼布楚条约》A.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B.性质:①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C.意义:清朝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浪潮之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措施影响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统一台湾,设置府县三征噶尔丹尊重各族文化传统对外: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5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成为儒士,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三十岁开始收徒讲学(开创私学)→任鲁国官职,施展政治抱负→带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失败→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献身于文教事业(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时代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经济:铁制农具出现,经济变化,井田制崩溃,转向土地私有制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乐崩坏文化:学术下移,鲁国文化传统深厚2、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思想(1)仁——孔子思想的核心①含义:a.仁者爱人b.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c.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②评价:A.进步性: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人际关系B.局限性:仁爱有等差(2)礼——恢复周礼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是规范人际关系和立国立身的基础②评价:A.进步性: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B.保守性:强调等级名分上尊下卑(3)中庸——协调礼和仁的关系①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协调礼和仁的方法②理解:不是“折衷”。中庸思想强调“和而不同”,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的价值目的▲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育目标:成人君子(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4、教学内容:编订六经(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政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2)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3)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仁者爱人统治阶级内部家庭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62、对世界(1)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成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2)传入西方被欧洲启蒙思想家借鉴启发(如伏尔泰)(3)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学者推崇儒学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北方小驹”→“博学家”→职业教师)1、出生医学世家——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2、到阿卡德米学园师从柏拉图——获得“柏拉图学园的头脑”之称3、在阿塔尔尼亚城从事科学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4、教育亚历山大5、创办吕克昂学园并讲学——“散步的哲学家”,逍遥学派(二)主要贡献1、哲学A.著作:《形而上学》B.主要思想: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知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接近了唯物主义”)③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b.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对至少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3、物理学A.著作:《物理学》B.内容: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4、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5、伦理学:中庸之道·内容:①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②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③中庸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A.相同: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7B.不同:a.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b.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标准是理性(人的思考);孔子的“中庸之道”标准是周礼6、教育(1)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2)主持吕克昂学园(教学方式:边散步边讲学)(三)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在逻辑、政治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1)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2)“中庸之道”成为社会的润滑剂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四)评价1、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2、对世界思想文化做出来巨大贡献8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A.爆发原因a.经济: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大为增强b.阶级:资产阶级壮大,新贵族崛起c.社会:资产阶级、新贵族集中的议会同王权尖锐对立B.过程:1640年~1688年王权和议会的斗争①革命爆发1640②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1649③护国主对英国的专制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⑤光荣革命1688(一)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1、领导资产阶级革命(1)组建骑军兵·军队士兵来源:信奉清教的自耕农·选拔军官标准:勇敢和忠诚·严肃军纪方法:约法三章(2)与王权作斗争2、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对内政策①政治:a.解散议会,当上终身护国公b.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统治议会时间①②③④⑤拥有一支骑兵军平定王党叛乱纳西比战役(转折点)→新模范军马斯顿荒原战役(首次大捷)→铁骑军9▲不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3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