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新课程高考对新课程高三复习的启示
新课程高考对新课程高三复习的启示一、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三、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通史复习体例建议一、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析题型选择题主观题总分08年(100分)22.91(48分)38.69(52分)61.60分09年(100分)23.16(48分)26.82(52分)49.98分10年(100分)选择题27.32(48分)47题44题10.46(15分)57.97分45题10.46(15分)57.97分必考题40题20.21(37分)46题9.09(15分)56.60分47题10.98(15分)58.51分学生得分情况统计:容易题24(省简称)、30(日本新词)、35(甲午战争史料记载)25%中等难度题26(理学)、28(亚里斯多德)、31(京师大学堂)、32(苏俄战共)、33(百团大战)、34(中苏同盟)50%高难度题25(郡县制)、27(土地契约)、29(漫画)25%选择题情况统计:题号设问能力要求满分平均分难度系数满分人数401获取和解读信息85.850.7370652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169.420.591623论证和探讨问题134.940.38540题小计4020.210.54/44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10.460.693945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10.460.692246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9.090.60047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510.980.732第Ⅰ卷分值是48分,学生平均得分为27.32分,难度为0.57。第Ⅱ卷分值是52分。学生平均得分为30.50分,难度为0.58,难易程度基本适中。学生平均得分为57.51分,难度为0.57,比2009年全国卷Ⅰ历史部分难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一、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一)历史试题之“平稳”(二)历史试题之“偏难”(三)历史试题之“创新”(四)历史试题之“缺憾”(一)历史试题之“平稳”1、题型、题量基本稳定2、能力立意的方向未变3、试题仍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二)历史试题之“偏难”1、历史试题与教材的“距离”越来越远2、历史试题与考纲的“距离”越来越大3、历史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4、历史试题对“重点”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三)历史试题之“创新”1、试题结构的变化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选修二选修四史学方法和文化常识09年28分12+370分15分15分15分8分10年24分4+378分4+154+1515分4分(三)历史试题之“创新”2、历史试题彰显新课程理念1、试题结构的变化第一、从重教材到重课程(“脱教材”)第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放性”)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材料的功能不是印证教材的观点,而是学生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是近两年高考的一个突出变化,表现在试题上是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有利于培养思维活跃、视野宽广的新型人才。这一思路命题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累,长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难适应,而且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中学教学中亟待解决。(三)历史试题之“创新”3、历史试题体现探究性学习1、历史试题结构的变化2、历史试题彰显新课程理念4、历史试题体现历史学习方法5、突出新史观,体现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四)历史试题之“缺憾”1、重点知识不明确,核心价值不明朗2、强调了能力,忽视了层次3、材料阅读量大,缺乏人文关怀4、试题设计不缜密,答案似可商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2)信息解读能力差,出现了价值误判(3)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4、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1)语言概括能力差(2)表达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3)书写潦草,错别字较多三、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二)重视历史概念的解读(一)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五)淡化教材意识,增强课程意识(三)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四)重视中外知识的有效关联(六)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二、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一)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09·山东)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B.1953~1955CC.1958~1960D.1979~1981(09·山东)某历史著作中主要“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二、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一)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建立教材知识体系:时序、联系建立单元知识体系:主题、线索、本质三、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二)重视历史概念的解读(09全国卷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09全国卷)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09宁夏卷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09宁夏卷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10年陕西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10年陕西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三、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三)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材料一:国家在战争的困境中辗转行进,酿成了前所未有的像雪崩一样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战争像一个巨大的吸血鬼,吸干了国家机体上的血液,耗尽了其整个体力。国家没有燃料、没有原料、没有面包。饥饿像幽灵一样在城镇、乡村和穷人的宅院游荡。国家已经面临着毁灭的深渊。——沃洛布耶夫:《俄罗斯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17年》材料二:宣布大赦政治犯,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取消民族限制。临时政府声明:“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赵士国《历史的选择和选择的历史》材料三: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列宁《四月提纲》材料四: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列宁材料五:布尔什维克领导着劳动人民,以疾风骤雨之势扫清了历史的陈迹,把一切都孤注一掷地放在他们那迫切又伟大的希望上。不论人们对于布尔什维主义的观感如何,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事件之一,而布尔什维克的兴起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的大事。——(美国)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习知识,概括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临时政府的这些政策和措施。(3)列宁的《四月提纲》为什么最终能得到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你如何看待列宁所说的“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4)根据材料四、五,联系十月革命后苏联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史实,谈谈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四)重视中外知识的有效关联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13分)三、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本文标题:新课程高考对新课程高三复习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4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