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章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目标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狭义: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教育目的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1、含义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2、特点:客观性、可操作性3、行为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博比特泰勒布卢姆梅杰(20世纪早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生成目标1、含义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2、特点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生成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杜威斯坦豪斯罗杰斯4、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以生成目标取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如:生成课程。这些课程和方案以儿童发展理论为其主要依据,强调儿童游戏,强调儿童主动的活动,强调活动过程,强调儿童、教师和教育环境的交互作用。(三)表现性目标1、含义表现性目标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2、特点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及反应的多元性。3、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1)应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儿童个性发展(2)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应以发展儿童创造性为中心;(3)重塑教师角色,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4)幼儿园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三、课程的各种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互补从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发展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在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中,应兼容并蓄各种课程目标取向,以每种课程目标取向的长处,弥补他种课程目标取向的短处,为达成学前教育的目的服务。目标取向编制课程:非高智能性的认知活动、文化传递、养成性习惯。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高智能性的认知活动、具有不可预可性和不可控制性的高层次目标活动。生:对“实践理性”的追求表: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四、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目标的设置(一)不同结构化程度幼儿园课程目标设置的趋向(二)高结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设置(三)低结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设置(四)介于高、低结构课程之间的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置对目标模式的批判:(1)误解了知识的性质目:现成的、确定的、外在的,需要学生接受的东西过:知识是要儿童进行思考的对象,其本质在于能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2)误解了改善实践的过程的本质目:通过使目的明晰化来改善实践。过:通过发展教师在实践中的批判,反思意识与能力改进教学。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对该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性认识而从事的自我反思性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即研究者,二者是直接同一的;实践过程即研究过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研究过程也是合二为一的。同时,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行动研究的关键之所在。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手段,对于教师和儿童而言,主要解决的分别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幼儿园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咱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对课程内容,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反映了对课程内容的不同理解,在其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一)课程内容即教材1、课程内容看作教材的取向2、传统的课程定义3、以知识和学科专家为中心4、强调教科书和教学用具的发展。长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局限:这一取向使课程内容成为了课程编制者规定儿童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一定是儿童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杜威——“在他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1、课程内容看成是学习活动的取向2、关注儿童做些什么3、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4、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怀特海——“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例如陈鹤琴的活教育长处:使课程编制者设计和安排大量的活动,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局限:关注的是儿童外显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表面上可能很活跃,却不是儿童对课程内容的同化,不会从根本上引起儿童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儿童学习的本质。(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1、课程内容看作是儿童的学习经验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3、学习的质和量主要取决于儿童已有的心理结构以及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是教材4、课程内容由儿童决定,而不是由学科专家支配。长处: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关注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强调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局限:儿童的经验主要还是儿童自己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课程编制者和教师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课程内容过分泛化。小结:尽管课程内容的这些不同取向对课程内容的关注点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着冲突,但是,在课程编制中可以相互兼容,取长补短,根据课程编制者的教育价值观,在学科知识、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之间取得平衡。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1、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2、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3、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1、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知训是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主要有:(1)生命活动民必须的知识,如与幼儿的健康、安全有关的知识。(2)有利于幼儿解决基本生活、交往问题的知识。(3)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知识。(4)为今后学习系统的学习知识打基础的知识。(5)为成长为未来社高素质的公民奠基的知识。2、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情感态度是对人、对事、对己的一种倾向性,它构成行为动机,影响人的行为。环境的同化作用——周围人对某事的评价会不知不觉影响儿童,使他也持有同样的观点。经验的情绪效应——幼儿对使自己体验到愉快、满意的事物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对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物则形成相反的态度,理智分析——当幼儿认识到并真正理解了某种事物或特定行为的实际含义时,会根据这种认识对它们形成“好”或“恶”的态度。3、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基本行为是关于基本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和经验(所谓的“做”的知识,也称程序性知识)幼儿的基本活动从大类上看,也无非是生活、交往、学习等,具体又可以分为自我服务、身体锻炼、游戏、观察、探索、交流、表达等等。各种活动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技巧技能,如社会交往的技能、语用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三、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理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会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一)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1、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将经过认真筛选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2、要求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又是发展中的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注重使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以有益于儿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初步学习一些与自身社会生活相贴近的知识和技能。(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注重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这就是说,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小结: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课程内容适合儿童发展特征、贴近社会生活以及顾及基础性这三个方面并不矛盾和相互排斥,只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时,以不同的方式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已。1、目的性原则:内容须围绕目标来选择,以免偏离方向2、适宜性原则:能够促进幼儿适宜发展的内容3、生活化原则: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情景、生活经验4、兴趣性原则: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5、价值性原则:应该对儿童发展有价值6、基础性原则:学习最具基础性的东西7、逻辑性原则:明确学科所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四、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所谓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落实:(1)有目标意识(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2、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落实:了解本地区、本园、本班幼儿的一般发展和特殊需要,是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所必须的前提。3、生活化原则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能够通过直接感知、操作和体验,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落实: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幼儿的“活教材”,从幼儿的生经验中活中选择内容。4、兴趣性原则选择必须要考虑、尊重幼儿的兴趣。落实:1.教师要善于分析、发现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及时将它们纳入课程。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6、基础性原则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落实:判断所选内容是否具有“基础性”的参照标准可以看它是否与儿童现在的生活、学习有直接关系;是否必须现在学,以后再学就失去最佳时机;是否是文化或人类知识中的最基本成分,而且是今后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是否具有最大的应用性和迁移性等。5、价值性原则应该具选择对儿童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落实:可依照这四个特点去选择内容: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7、逻辑性原则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也是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的,要按照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来选择课程内容。落实:明确学科所存在的内在规律性五、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注意1、课程目标缺失问题2、课程内容超载问题3、课程内容脱离、远离社会生活问题4、课程内容偏向本本问题5、课程内容缺乏提升1、课程目标缺失问题(1)表现:选择内容时,偏重智育;偏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比重,较少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2)如何防止课程目标流失?从课程目标出发,全面选择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进行比照,看看课程内容是否兼顾了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超载问题(1)表现:量大,内容偏难、深,向成人世界靠拢(2)如何防止内容超载?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适宜性原则掌握课程内容的整合技巧课程内容的增加要有听证制度3、课程内容脱离、远离社会生活问题(1)表现:按照成人的经验选择内容(2)如何避免课程内容远离幼儿生活?调整对幼儿学习的认识明确幼儿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学习关注幼儿的生活课程内容随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4、课程内容偏向本本问题(1)表现:课程内容的选择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2)如何防止课程内容偏向本本?对现成的教材进行筛选,考察教材的可操作性、适宜性。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5、课程内容缺乏提升(1)表现:课程内容仅仅是对幼儿经验的简单重复。(2)如何提升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对孩子进行点拨,以利于幼儿完善经验、迁移经验。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是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与方式泰勒提出的三个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准则:(一)连续性课程内
本文标题:第二章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