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4.2.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1)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三国.曹操《蒿里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在这个时期,你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图中的人物实力发展有何特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官吏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势力。三顾茅庐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诸葛亮才同意“出山”?隆中对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倒退:这时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割据使东汉实际上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与蜀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会发和发展。东晋十六国时的李富家(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是长江下游的务农家庭。材料一、东汉时他的太祖父以种稻为生,种稻方法为“火耕水耨”即:先纵火烧草,然后深耕,耕作时以水浇灌。虽辛勤耕作,但家里仍然没有什么积蓄,只是勉强不饿肚子。材料二、而李富也是务农,精通农活,用二牛抬杠耕田,深耕细作,懂得积肥粪田技术。每年粮食都有好的收成,生活较为殷实。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李富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自然、人口、技术等)北方人民南迁中原人民迁往江南地区西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民的南迁会给江南带来什么变化?公元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汉代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二南朝时的江南人口众多,物质丰富1、富足的劳动力—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生产技术的提高—南迁农民带来先进工具的技术。3、安定的社会环境—江南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4、良好的自然条件—江南雨水充足,气侯湿润,土地肥沃。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据史籍记载,从东汉三国开始,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纷纷向中原地区迁徙。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比当地的中原汉族要落后,他们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部发现一个大山洞——鲜卑祖庙嘎仙洞(投影)。在这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鲜卑后人刻在石壁上达二百多字的祭文。经研究,祭文的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证明大兴安岭北部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当中原历史发展到东汉时,他们才走出幽深的山谷和密林,向西向南迁徙。想象一下:他们当时过什么样的生活?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宋齐梁陈东魏西魏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短暂统一)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北魏孝文帝反映了孝文帝是怎样的一个人?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改革内容:北魏孝文帝你们是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汉代陶俑唐代仕女图胡床方凳今天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往事越千年东汉末年朝政瘫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蜀吴或褒亦贬无定论南迁纵是避战乱江南面貌却焕然北魏孝文有遗篇国家一统是本原三国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很多人把三国里的有关典故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如“兵不在多,在于调遣耳”──说明要讲求用人的艺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说明以奇制胜的重要性;“请将须行激将法”──说明要讲究激励机制。(1)你还知道哪些典故?(2)这些典故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
本文标题:4.2.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7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