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文艺本质论)社会生活发生发展论(文艺创作论)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作品构成论)(鉴赏批评论)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第一章文艺的本质[重要名词概念]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包括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三个方面。[重要问题]1、为什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文艺作为文艺家的社会意识,作为文艺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当然是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所决定的。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五种情况应注意:①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指写对象的文艺作品,其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②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③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文艺作品,其中掺入了艺术家的情感、理念,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④以超现实的、虚幻事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它们是艺术家想象中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反映。⑤以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品,应认清源与流的关系,即前人的资料和作品是流,前人反映的社会生活才是源。同时,后世作家是取材前人资料和作品,但必然会加上艺术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2、为什么说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艺具有审美性。所谓审美性是指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文艺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3、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艺一经形成,又积极地给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和制约有三:①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内容。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发展变化。③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仅决定和制约文艺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制约、决定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三:①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②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③凡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真实。①艺术真实允许虚构和想象,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理。②艺术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③艺术真实融入了文艺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较高的的审美性。5、文艺的社会作用①认识作用: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使人们了解到一定的社会知识,加深对社会和历史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②教育作用:指通过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倾向性,使读者、欣赏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格方面受到影响。③美感作用:指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读者、欣赏者以审美娱悦。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重要名词概念]1、艺术形象:是文艺家根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它包括人物、事物形象,以及人生图画或情景。2、典型形象:又叫艺术典型,简称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3、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典型环境要求既可看到典型人物生活、活动的个别性的具体环境,又可以感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本质特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4、典型化:文艺家创造典型形象的过程和方法。为塑造典型形象,必须在生活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创造,使一般的生活形象逐步提升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5、意境: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6、意象:意象一是指意中之象,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物化的形象。二是指寓意于象,指作品中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重要问题]1、文艺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反映的对象不同:社会科学以社会生活或客观生活的某一范围、领域为研究对象,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则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反映的方式不同:社会科学以理论的方式,即通过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说明社会生活中某种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文艺则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情景来体现。2、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①具体可感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鲜活性。②情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③审美性:是指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④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个别体现一般的特征。3、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①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指的是人物、景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②深刻、集中的共性。成功的典型形象总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性,从而给人以思想上深刻的启示。③个性与共性高度完善的统一。指的是个性与共性密不可分,共性要通过个性才能得以实现,而个性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共性。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①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②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影响环境并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③典型环境必须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得到展示。5、典型化的原则和方法典型化的原则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步进行。典型化的方法有:①杂取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②专取法:专取一个模特。③写真法:把真人真事加工成典型。6、意境的审美特征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既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景物,二者是有机的统一。②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指的是含蓄美,含蓄深厚,耐人咀嚼。③虚实相生,象外有象。指的是虚实结合,互相转化,构成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重要名词概念]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而已。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亚里斯多德。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单纯归结到人的本能,因此是不科学的。2、理念说:认为文艺起源于某种超自然物质、超感性经验的理念。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或是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近代德国的黑格尔。由于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对艺术起源本未倒置,也是不科学。3、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也是不科学的。4、巫术说:起源于19世纪人认为,人类最早的文艺导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文艺是巫术实践的产物。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由于它忽视了人类社会实践,没有注意到巫术主要是为原始劳动服务的事实,是不科学的。5、心灵表现说:出现于19世纪后期,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要指感情和欲望)的表现,文艺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外在流露。大致分为感情表现说,代表人物雪莱和列夫·托尔斯泰;欲望表现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由于这种说法割断了艺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又排斥理性因素的地位作用,是不科学的。[重要问题]1、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劳动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把文艺看成劳动的产物,是因为: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②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致于文艺活动往往就是劳动生活组成部分。③劳动生活是原始文艺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④从原始文艺的两大特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和全民性、群体性,也可以看出它与劳动产生的密切关系。同时我们注意到,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和灵感源泉不仅仅是劳动生活,也包括他们多方面的生存活动:①除劳动以外,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原始文艺的表现范围内。②原始文艺的起源还与原始人的审美心理基础,即原始人所具有的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机能、思维活动的特征相联系。2、文艺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两种不平衡现象:①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某种艺术形式而言,它的繁荣不一定产生在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②艺术的繁荣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艺术繁荣可能产生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尚低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反之,物质生产发达的,其艺术未必繁荣。不平衡现象说明文艺的发展除受经济基础制约外,还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艺术各门类的相互影响,文艺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3、文艺继承的表现①思想内容的继承。每个时代的文艺总是从以前的文艺中吸取思想中的精华,或作为题材的来源,或成为内容的核心。②文艺形式的继承。文艺的形式一旦定型,便延续数百年,至今仍有生命力。③创作原则的继承。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两大主流的影响。4、文艺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①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没有继承就无法革新,没有革新,继承就失去意义。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过程,其中就包含革新的因素;而革新也是一个有借鉴,有创造的过程,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②继承和革新又是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第四章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说明]本章属于文艺理论构成部分,其中意蕴,形式美、内容与形式的双向制约关系是本教材的新观点。[重要名词概念]1、题材(狭义):指作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并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写进文艺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2、素材:是文艺家从生活中搜集积累的各种原始的生活材料。3、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抒情性文艺作品往往只有情节性因素。4、主题:是贯串于作品整个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与灵魂,是作品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5、意蕴:是指潜伏隐藏在文艺作品内部
本文标题:文艺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1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