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1998-2006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理解翻译文档
98-00阅读理解翻译1998Passage1在重大技术所创造的东西中很少能像大型水坝这样让人痴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人类长期遭受旱涝灾害的摆布才使得人们治理江河、供我驱策的理想如此令人痴迷。但让人着迷有时也就使人盲目。有几个巨型大坝项目就有弊大于利的危险。建造大坝的教训是:大的未必总是美的。但这个教训也无法阻止修建高大雄伟的大坝已成为那些力争得到自我肯定的国家和人民的伟大成就的象征。埃及由于建造了阿斯旺大坝而巩固了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土耳其在力图跻身第一世界的努力中也包括修建阿塔特克大坝。但大坝不会像预期的那样产生效果。以阿斯旺大坝为例,它阻止了尼罗河洪水泛滥,但也使埃及失去了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肥沃土壤,换回来的是这么一个疾病滋生的水库。现在这个水库积满了淤泥,几乎不能发电了。不过,控制水的神话还在继续。本周,在文明的欧洲腹地,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就为了多瑙河上的一处水坝引起争端,差点动用了军队。这个大型工程可能会出现大坝上所有的常见问题。但斯洛伐克正在要求脱离捷克而独立,现在他们需要建一个大坝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已经贷款给印度来建造问题很多的纳尔马达大坝。尽管世界银行的顾问说,该大坝将给平民带来苦难,而且也会破坏那里的环境,但世界银行已经这样做了。大坝会给有权有势者带来利益,但这种利益却没有保障。对于水坝的影响作用、水坝控制水流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恰当而科学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解决这些冲突。水利发电,治理洪水以及灌溉即使不建大型水坝也是可能的,不一定非要建大坝。但当你相信神话时就很难做到合理或科学。现在是世界吸取阿斯旺大坝教训的时候了。我们未必要通过大坝来拯救自己(dekuan68注:此句应译为“我们不需要建一座将被拯救的大坝”)。1998Passage2人们说,不劳就无获。但是,如果有劳却无获又会怎样呢?在美国,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听到企业复苏的故事。商人们自认为的他们所领导的生产力革命是否确有其事,这一点更加难以确定。官方的统计数字却有点不让人乐观。这些数据表明,如果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合起来算,1987年以来生产力平均增长1.2%。这比前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略快。自1991年来,生产力每年约增长2%。这比1978年—1987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两倍以上。问题在于,近年发生的生产力快速增长部分是由于商业周期通常到了这时候就会出现的反弹造成的,因而它不是经济复苏已经是潜在趋势的结论性证据。正如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所说的,生产力发生飞跃的商业传奇与统计数字所反映的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脱节”。这其中的一些原因很容易解释。企业重组的新方法——所有那些重新设计和缩小规模的做法——只是对一个经济的整体生产力做出了一方面的贡献,而这种经济的发展还收到许多其他因素的驱动,如设备、机械上的联合投资,新技术,以及教育和培训上的投资。另外,公司的大部分改革是为了赢利,而达到赢利的目的不一定非要提高生产力:转入新的市场或改善产品质量也会有同样的功效。其他两种解释带有很大的猜测性。一种解释是近年来所进行的公司重组也许并未奏效。另一种则说,即使有所成效,效果也不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广泛。哈佛学者,快速增长的面包连锁店AuBonPain的前任总裁莱昂纳多·施莱辛格说,许多“重组”是粗糙的。他认为很多情况下,企业收益的损失超出了成本的降低。他的同事迈克·比尔说,太多的公司已用机械的方式进行重组,在没有充分考虑到长期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降低了成本。BBDO的艾尔·罗森夏恩更加直率。他把许多重组咨询专家所做的工作视为垃圾——“典型的劳而无获”。1998Passage3科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想想看,17世纪伽利略为他叛逆性的信仰而遭受天主教会的审判,还有诗人威廉·布莱克对艾萨克·牛顿的机械的世界观所发表的尖锐批判。本世纪,(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裂更深了。以前,科学界如此之强大以致可以对批评者置之不理——但现在不同了。由于科研经费减少了,科学家出了几本书来抨击“反科学”势力,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学家保罗·R·格罗斯和拉特格斯大学的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合著的《高级迷信》及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著的《鬼怪世界》。科学的捍卫者们也在一些会议上表示了他们的担忧。比如,1995年在纽约举行的“远离科学和理性”会议,以及去年6月在布法罗附近召开的“信息(迷信)时代的科学”会议。显然,反科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格罗斯和莱维特主要挑那些质疑科学客观性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其他学者的毛病。而萨根则更关注那些相信鬼怪、上帝造物论和其他与科学世界观相左的人。1996年对新闻报道的调查表明,反科学的标签也贴在了许多其他群体上,从提倡消灭所有现存的天花病毒的官方人士到倡议削减基础研究基金的共和党人。将该词用在仇视现代文明的恐怖主义者身上,也不会引起多大争议,它在1995年公开发表蔑视科学、渴望回到前技术时代理想社会的声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不加控制的工业发展表示担忧的环境主义者也是反科学的,而去年5月份刊登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的一篇文章似乎有此暗示。毫无疑问,环境主义者要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作为环境研究的先驱者,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利希认为,科学的真正的敌人是那些对支持全球变暖、臭氧层稀薄和工业增长带来的其他后果的证据提出质疑的人。的确,一些观察者担心反科学这个词会失去意义。“‘反科学’这个词可以涵盖很多截然不同的东西”,哈佛大学的哲学家杰拉尔德·霍尔顿在其1993年的著作《科学和反科学》中写道:“它们惟一的共同点就是会激怒或威胁那些自以为比别人更有见识的人。”1998Passage4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出这样一幅图像:随着东北部和中西部人口增长近乎停止,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这一发展——以及它对今后几年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强大影响——使南部在美国人口普查史上第一次成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口总共增长了2320万——从数字上看,这是有纪录以来10年期人口增长的第三高峰。即使如此,人口总数也只增加了11.4%,除了大萧条时期,这是美国年度记录最低的增长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大量向南部和西部迁移,而且这种趋势如今仍很盛行。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这三个阳光充沛的地区,1980年的人口比前10年增加了近1000万。在大城市排行榜上,圣地亚哥从第14位上升到第8位,圣安东尼奥从第15位升到第10位,而克利夫兰和华盛顿特区却被挤出了前10位。普查官员说,并非所有这些人口迁移都是为了离开寒冷地带。不断涌入的移民潮,还有以前“生育高峰”出生的那些孩子也已到了生育年龄,这些都发挥着作用。而且,人口学家发现,向南部和向西部的不断迁移还伴随着一种相关却又较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显然不再仅仅寻找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地方,也在寻找人口稀少的地方。例证如下:从区域上看,洛基山脉各州上报了自1970年以来最高的人口增长率——37.1%,而以前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的人口仅占美国总人口的5%。从各州情况看,内华达和亚利桑那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州:其增长率分别为63.5%和53.1%。除了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外,处于人口增长率前10位的都是西部各州,共有750万人——每平方英里约9个人。离开人口过度稠密区的做法影响了以前那种离开寒冷地带去气候宜人之地的趋势。没有哪次调查比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更能突出显示美国人迁往最西部是为了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正因为如此,加利福尼亚州在70年代人口增加了370万,比其他任何州都多。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离开加利福尼亚,大多数去了西部其他的地方。他们常常选择——现在依然这样选择——一些气候较冷的地区,如俄勒冈、爱达荷和阿拉斯加,为的是躲开“金州”加利福尼亚)的烟雾、犯罪和其他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结果,加利福尼亚的人口增长率在70年代降到了18.5%——略高于60年代增长率的2/3,但大大低于西部其他各州。1998Passage5地球上散落分布着100多个互不相连的小火山活动区,被地质学家称为热点。和世界上大多数火山不同的是,它们并不总是在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漂流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出现;相反,许多热点处于板块较深的内部。大多数热点移动非常缓慢,有时,板块滑过这些热点便留下了死火山的痕迹。热点及其火山痕迹是板块移动的标志。板块漂移这一理论现在是毋庸置疑的。例如,以非洲和南美洲为例,由于有新的物质注入二者之间的海底,两大洲距离越来越远。但互相吻合的海岸线和某些似乎跨越海洋的地质特征会使人想到这两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携带这些大陆的板块的相对运动已经能够被详细地阐述出来,但一个板块相对另一板块的运动还不能轻易地解释为它们相对于地球内部的运动。人们不能确定两个大陆是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还是一个大陆停止不动而另一个从它身边漂移开去。位于地球更深层的热点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测量仪器。从热点地区的人口情况分析来看,非洲板块似乎是固定的,在过去3000万年里也没有移动过。热点的重要性不仅限于它们作为参照体系的作用。现在看来,它们还对推动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这一地球物理过程有重要影响。当大陆板块漂移到热点上方,来自地球深层的物质便形成了巨大的圆顶状隆起物。随着这个圆顶的增长,板块出现深深的裂缝。至少有几次,大陆可能会沿着其中的一些裂缝完全裂开了,因此这个热点就引发了一个新的海洋的形成。这样,正像早期的理论解释了大陆的移动性一样,热点理论或许能解释大陆板块的不稳定性。1997Passage1凌晨3:45进行了最终表决。经过6个月争论和最后16个小时的国会激烈辩论,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澳北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医生根据绝症病人个人意愿来结束其生命的合法当局。这一法案是以令人信服的15票对10票通过。几乎同时,该消息就出现在互联网上。身处地球另一端的加拿大死亡权利执行主席约翰·霍夫塞斯在收到该消息后便通过协会的在线服务“死亡之网”发了公告。他说:“我们整天都在发布公告,因为这件事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在澳大利亚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要充分理解这一法案的深刻意义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澳北州晚期病人权利法使得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普通市民都同样地力图从道义和实际意义两方面来对待这一问题。一些人如释重负,另一些人,包括教会,生命权利组织以及澳大利亚医学会成员都对这一决议及其仓促的通过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这一潮流已无法逆转。在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延长寿命技术和公众态度的变化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他州也将考虑制定类似的法律来处理安乐死问题。在美国和加拿大,死亡权利运动正在积蓄力量。观察家们正在等待多米诺骨牌产生的效应。根据澳北州所通过的这项新法案,成年病人可以要求安乐死——可能是通过注射致死药剂或服用致死药片——来结束痛苦。但此前病人必须由两名医生诊断其确实已病入膏肓,然后再经过7天的冷静思考期,方可签署一份申请证明。48小时后,才可以满足其安乐死的愿望。对于居住于达尔文现年54岁的肺癌患者利奥德·尼克森来说,这个法律意味着他可以平静地生活下去而无须整天惧怕即将来临的苦难:因呼吸困难而在煎熬中痛苦地死去。“从思想上说,我并不害怕死,但我怕的是怎样死,因为我在医院看到过病人在缺氧时苦苦挣扎,用手抓他们的面罩时的情景。”他说。1997Passage2去美国访问的人经常带回报告说,大多数美国人对他们友善、好客、乐于助人。公正的说,人们对加拿大人也有这样的评论,因而,应当认为这是北美普遍的现象。当然也有例外。在美国,心胸狭隘的官员,举止粗鲁的招待和毫无礼貌的出租车司机也并非罕见。尽管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因为人们常常得出美国人好客的观察意见,因而也就值得议论一番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美国很多地方,旅行者的到来因暂时打破原本的单调生活而受人欢迎。无聊、孤独是居住相对遥远的家庭的普遍问题。陌生人和旅行者很受欢迎,他们带来了娱乐消遣,还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消息。开拓者的严酷生活现实也促成了这一好客的传统。单独旅行时,如果挨饿、受伤或生病,通常只能向最近的小屋或村落求助。对旅行者来说,这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对当地居民来说,这也并非是行善的一时
本文标题:1998-2006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理解翻译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3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