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大学 社会学09社区
1第九章社区2第九章社区第一节社区与社区研究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城市化3第一节社区与社区研究一、社区概念产生与演变二、社区的要素与结构三、社区的类型与特征四、社区研究与社区理论41.社区概念产生2.社区概念发展及含义第一节一社区概念产生与演变5第一节一1社区概念产生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人类两种社会生活状态社区——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社会——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方式6第一节一1社区概念产生区别:依存关系,共同体状态利益关系,为谋求利益结合7第一节一2社区概念发展及含义逐渐融入了地域的含义社区——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共同生活的人群形成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的核心含义:共同体社区与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不同社区作为地域生活共同体,是逐步从血缘生活共同体分离出来的8第一节二社区的要素与结构1.社区的要素2.社区的结构9第一节二1社区的要素A.相当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B.一定或相对的区域C.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和服务设施D.一定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机构E.共同的文化和社会心理10第一节二2社区的结构——社会中各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及相关联状态包括三大结构或系统及诸多子系统:A.经济结构——生活资料和消费结构B.社会结构——人口和组织结构C.空间结构——物质设施、组织机构、功能形态的分布和区位11第一节三社区的类型与特征1.社区的类型2.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特征比较12第一节三1社区的类型A.依形成的时间、历史老社区、新社区B.依规模——人口规模大社区、中等社区、小社区C.依形成的方式自然社区——由地理、气候、资源、生产、群居等原因,自然形成的法定社区——由政府依各种因素划分确定或规模建设的13第一节三1社区的类型D.依地理特征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沿海、内陆等E.依主要功能经济型、政治型、文化型、军事型、科技型、综合型F.依社会结构农村、城市14第一节三2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特征比较纵向比较:是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横向比较:是两个不同社会结构的社区类型A.人口密度B.人口活动的同、异质性C.社会结构特征其它: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交通,信息,教育,分层,流动等等15第一节四社区研究与社区理论1.社区研究2.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16第一节四1社区研究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区研究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区研究17第一节四2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A.区位理论或人文区位理论:将社区作为空间现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考察和解释社区空间分布是如何形成的,空间分布或环境特征对社区生活的影响B.社会体系理论:将社区视为一个持久的相互作用的体系,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形成组织与制度,又构成社区的要素,社区要素组成作为体系的社区结构C.社会互动理论:着眼于分析社区中居民的互动或交往行为,及其与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等制度的关系18第二节农村社区一、传统农村社区的类型二、农村社区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19第二节一传统农村社区的类型1.散村社区2.集村社区3.集镇社区20第二节一1散村社区大都因地理环境形成或最初形成的小村落特点:人数少;经济单一;关系密切;与外界相对隔绝;传统和保守;流动少;变迁缓慢21第二节一1集村社区居住人数较多、较集中的村庄特点:人数较多;关系有亲有疏;经济有异质;与外界联系;有一定组织、制度;有服务;有流动22第二节一1集镇社区由集村发展而成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数多且有异质性;农村经济多样化且有商业;关系相对疏远;组织和制度相对健全;功能多样;流动性大;由传统向现代过渡23第二节二农村社区的演变及发展趋势1.形式流动性暂时——永久性定居——散村——集村——集镇2.人口少、密度低——多、密度增加3.生产和经济单一农业——多种农业——部分工业、商业等非农业4.社区结构组织增加,规范增多,复杂化5.总体趋势流动高,变迁快,现代化,城市化24第二节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1.社区建设的含义2.解放前的社区建设3.解放初的社区建设4.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25第二节三1社区建设的含义——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解决社区问题,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社区的人口、环境、服务、文化、教育、道德、保障、医疗康复、卫生、治安、经济、政治、科技、组织、管理等26第二节三2解放前的社区建设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晏阳初为首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运动27第二节三3解放初的社区建设打击反动势力、铲除恶势力破除封建迷信,压制宗族活动走集体化道路,发展经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扫盲运动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教育28第二节三4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建设基层自治群体组织改造环境文明新风活动办教育新农村建设29第三节城市社区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二、城市的类型三、城市的结构四、城市社区建设30第三节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1.城市的起源2.近代、现代城市发展31第三节一1城市的起源在中国:城——都邑四周作防御用的城垣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形成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提高;社会分工发达;商品交换频繁;政治、宗教发展及组织形成;战争与防御32第三节一2近代、现代城市发展城市定位理论——关于近、现代城市位置的理论代表性的理论:货运中转、中心场、工业布局33第三节一2近代、现代城市发展发展规律和趋势自然形成社会规划规模小规模大单一功能综合多种功能单独城市城市带城市依赖农村城市带动农村34第三节二城市的类型1.依形成方式自然形城市成与规划型城市2.依人口规模特大、大、中等(小城镇)3.依功能工业、商业、港口、教育、文化、旅游、军事、政治、综合35第三节三城市区位结构1城市区位结构的含义及意义2城市古典区位理论36第三节三1城市区位结构的含义及意义——城市中不同类型活动、设施的位置、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准;影响城市功能、发展重要因素37第三节三2城市古典区位理论A.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B.霍伊特的扇形理论C.哈里斯河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38第三节四城市社区建设1.城市社区建设的趋势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3.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39第三节四1城市社区建设趋势的讨论原因:城市发展中出现诸多的问题生活质量观念的影响组织性和社会整合的需要40第三节四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自治和管理组织生活服务环境建设社会保障41第三节四3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原因:社会结构变化,国家与社区分离,政企分开,出现功能缺位;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生活实际需求42主要内容:居民民主自治;就业服务,社保服务,救助服务,卫生服务,计生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服务,安全服务,家政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第三节四3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43第四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二、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三、我国的城市化44第四节一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化的含义2.城市化产生的原因3.城市化过程45第四节一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逐渐占主导地位,并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46第四节一2城市化产生的原因A.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B.重要原因是政治、教育、文化等的发展C.间接原因是城市的吸引力和容纳的程度47第四节一3城市化过程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20世纪初前后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城市人口迅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相对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超过农村,特大城市增加48第四节二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1.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2.消极影响——城市问题3.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49第四节二1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A.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增长,经济水平提高B.促进科技、教育等的发展C.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D.生活方式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E.人口异质性增加,人口素质提高F.推动现代化进程50第四节二2消极影响——城市问题A.世界普遍性问题a.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恶化b.人口拥挤c.生活紧张和压力增大51B.发展中国家的问题a.经济发展过快,建设、管理、生活、服务滞后b.城乡差距扩大,加剧二元结构格局c.贫富差距扩大,城市贫困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第四节二2消极影响——城市问题52第四节二3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依据一定地区的具体条件,以一定目标、计划和措施发展建设的方法和过程内容:城市化途径;解决城市问题A.郊区化和城市带B.花园城市——新城运动C.城市重建运动D.新农村运动53第四节三我国的城市化1.我国的城市化历程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3.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54第四节三1我国城市化历程1949—1960城市人口约占11.9%1961—1965城市人口约占9.3%1966—1979城市人口约占8.2%1979—高速发展55第四节三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A.发展小城镇观点利用大城市的辐射,节约成本;有效避免过度城市化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等问题B.发展大中城市观点利用率高、效率高、成本低;小城镇更容易破坏环境小城镇的小工业争原料、争市场大城市的问题在发展中可以解决56第四节三3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 社会学09社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5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