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
1课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主编:XXX审核:XXX编号:2401一.学习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二.新知预习1.长度的单位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⑵长度的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2.正确使用刻度尺⑴会认: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⑵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⑶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清楚数值刻度线待测物的起始端或整刻度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⑷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⑸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⑹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2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⑴累积法:测纸厚,测细丝的直径。⑵辅助工具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⑶替代法: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长。4.时间的测量工具⑴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比秒大的单位:分(min)、时(h)⑵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3ms=106μs。5.误差⑴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⑵误差的来源:①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②仪器本身不准确。③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注意:⑴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⑵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⑶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三.探究演练1.长度测量:用测量。⑴看: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它的、、。⑵调:刻度尺放置时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不能。⑶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⑷记录的结果包括和两部分。2.误差的特点:误差(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减小误差的方法:⑴;⑵选用;⑶改进。3.观察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它的零刻度线在端(选填“左”或“右”),量程是,分度值是。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该刻度尺还能否使用?若能使用,应怎样读数?四.拓展提升1.如图所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cm。第4题图第5题图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该木块的长度是。3.李阳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采用了以下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的在一支铅笔上单层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mm。3五.知识整理与反思1.长度的测量:⑴单位及换算;⑵刻度尺的使用;⑶特殊的测量方法。2.时间的测量:⑴测量工具;⑵单位及换算。3.误差:定义,来源,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六.成果检测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A.秒B.千米C.米D.厘米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图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工具的是()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4.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理解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只要我们认真测量,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C.误差只可能尽量减小,但不可能避免D.只要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消除误差5.(2011凉山)如图所示,用A、B两个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6.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使用机械停表计时的奥运会。下图表示的是某运动员在长跑比赛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的情况,它表示的时间为mins,合s。4课题:1.2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主编:XXX审核:XXX编号:2402一.学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二.新知预习1.机械运动⑴概念:物体的变化。⑵规律: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参照物⑴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的物体。⑵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谁为参照物,就假定它是不动的。参照物是指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⑶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定。如果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一般。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⑴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⑵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①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②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③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情况完全相同),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三.探究演练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分析实例。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过一会儿,其中一列火车缓缓前进,思考下列问题:⑴开始时为什么说两列火车停在站台上?以其中一列火车为参照物,另一列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⑵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你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还是没动?⑶分析可知,不选择参照物,能判断物体是运动或静止吗?为什么?2.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他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A.汽车、地面B.地面、汽车C.汽车、汽车D.地面、地面3.课间做广播体操时,站在队伍前面两位领操的同学动作优美、整齐划一。他们之间及他们与操场边上飞起的小鸟的相对运动状态分别是()A.运动、静止B.静止、运动C.运动、运动D.静止、静止四.拓展提升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奔跑的猎豹和夜空的流星都在运动B.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它们都在运动C.除非是地球板块间相互挤压,否则山峦是绝对静止的D.恒星看起来不动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5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运动员在争先恐后的竞走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C.列车在飞速奔驰D.飞机在蓝天翱翔3.我们观察到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A.太阳B.地球C.月亮D.火星五.知识整理与反思六.成果检测1.2011年11月3日凌晨,由我国自主设计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安全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后,“神舟十号”相对于“天宫一号”是的,相对于地球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2.晓明和晓华骑双人自行车郊游,在如图所示的行驶过程中,以晓华为参照物,晓明是的。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3.2011年8月18日,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的“四朵金花”以3分59秒15的成绩打破了美国在2009年贝尔格莱德创造的4分01秒90的赛会纪录,摘得金牌。在比赛中,为了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名运动员要尽可能做到。4.从右图所示中轮船和码头上红旗的飘扬方向可以判定轮船()A.靠近码头B.可能静止C.远离码头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课题:1.3运动的快慢课型:新授课主编:XXX审核:XXX编号:2403一.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二.新知预习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⑴时间相同时比较经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⑵路程相同时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2.速度⑴意义:表示物体的物理量。6⑵定义:与的比值。⑶公式:。⑷单位: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km/h。【点拨】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1m/s>1km/h。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⑴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且不变的运动。⑵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运动。平均速度:用计算出来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它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探究演练1.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图甲表明;图乙表明。2.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40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有关,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平均速度能否精确的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小明骑车去上学,若中途停留一段时间,在计算他的平均速度时,这段时间是否也应计算在内?四.拓展提升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路程长的物体的速度一定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短,物体的速度一定大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2.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画,比较图中三种动物的速度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猎豹最大B.旗鱼最大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3.一辆小汽车以如图所示的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⑴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⑵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7五.知识整理与反思1.速度⑴物理意义:反应物体运动的快慢;⑵公式:svt;⑶单位换算:1m/s=3.6km/h。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3.平均速度六.成果检测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是。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物体的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课题:1.4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授课主编:XXX审核:XXX编号:2404一.学习目标1.能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速度的变化进行探究。2.会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路程或时间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的思想研究物体的运动。二.新知预习1.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何设计实验?⑴原理:svt;⑵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⑶方法:取相等的路程,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4.步骤:⑴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⑵将金属片放在点B,测出小车从点A滑到点B的时间tB,则t1=tB;⑶将金属片放在点C,测出小车从点A滑至点C的时间tC,则t2=tC-tB;⑷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和V2。5.设计实验数据表格。86.进行实验:⑴调整斜面的高度至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但不能太快。⑵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注意事项:⑴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⑵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试验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7.分析与论证结论: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8.评估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⑴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分得不等;⑵计时;⑶测量估读。9
本文标题: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7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