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清水CDC预防接种基本知识清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旭明2010年8月31日清水CDC一.接种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有经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冰箱或使用配备冰排的疫苗冷藏箱(包)储存疫苗清水CDC二、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的资格具备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生、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经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清水CDC三、预防接种单位的工作职责(一)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实施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二)制定疫苗需求计划,并做好疫苗的使用和管理,保证疫苗冷链。(三)上报新生儿信息并建立预防接种卡、预防接种证,为适龄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四)定期搜寻应接种儿童,发现流动儿童,按规定补卡(证)给予接种或补种。清水CDC三、预防接种单位的工作职责(续)(五)开展常规接种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六)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七)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八)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九)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清水CDC四、疫苗和注射器的使用与管理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常规接种疫苗种类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皮内注射用卡介苗(简称卡介苗)、口服脊髓灰减毒活疫苗(简称脊灰疫苗)、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简称白破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腮风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简称甲肝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简称乙脑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简称A群流脑疫苗)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简称A+C群流脑疫苗)。上述疫苗依据当地情况,在不同时间或省份可略有改变。清水CDC清水CDC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规定1.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常规免疫的疫苗完成基础免疫(或初种)的时间要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12月龄完成;A群流脑疫苗≤18月龄完成;甲肝疫苗≤24月龄完成。2.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时间,初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外,其他疫苗接种时间不得提前。3.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清水CDC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规定(续)4.乙肝疫苗第1剂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对已知母亲乙肝病的表面抗原呈阳性的新生儿,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新生儿在接种首剂乙肝疫苗的同时,在不同部位自费接种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5.无细胞百白破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清水CDC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规定(续)6.8个月龄儿童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个月龄儿童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替代,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7.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每次最多只能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1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清水CDC清水CDC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补种疫苗的原则:1.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3.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5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6-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4.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儿童未达到3剂次;≥4岁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5.未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接种(强化免疫等)的儿童,应补种完成2剂次。清水CDC疫苗和注射器的管理1.基层医生每月(或双月)应根据应接种人数和正常损耗确定疫苗和注射器的使用计划,并上报。2.基层医生在接受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时,应对疫苗和注射器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温度记录、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内容进行核对。核对后在领发记录上签字确认。清水CDC疫苗和注射器的管理(续)3.村级接种单位原则上不储存疫苗。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冷藏包的底层垫上纱布或纸,用以吸水和防止疫苗破碎。稀释液、液体疫苗和卡介苗放在冷藏包的上部以防冻结,脊灰疫苗和冻干疫苗放在冷藏包的下部。4.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振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不清楚、疫苗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5.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清水CDC五、预防接种卡(证)的使用和管理(一)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卡(薄)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二)在儿童出生1个月内,基层医生要为其办理以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补办。(三)户籍为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者,有现寄居地基层医生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薄),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儿童迁移时,原接种单位应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的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转入迁入的接种单位。迁入地基层医生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要并检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无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卡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补种。流入和流出儿童预防接种卡(薄)应单独分类保存。清水CDC五、预防接种卡(证)的使用和管理(续)(四)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卡(薄)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五)基层医生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薄)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由基层医生另行妥善保管。预防接种卡(薄)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清水CDC六、预防接种服务的实施(一)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1.确定应接种对象。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确定应接种对象。应接种对象包括:本次应接种者、上次漏接种者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中的未接种者。2.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采取预防、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当方式、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3.领取疫苗和注射器。4.准备药品、器械。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000肾上腺素、注射器毁型装置或安全盒、污物桶等。5.提前准备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为在家生产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清水CDC六、预防接种服务的实施(续)(二)接种时的工作1.接种场所要有疫苗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第一类的疫苗免费品种和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价格等。肌肉注射疫苗:乙肝疫苗(重组乙肝酵母乙肝疫苗5ug/0.5ml/剂次、重组乙肝CHO细胞疫苗10ug/1ml剂次活20ug/1ml剂次)、百白破疫苗0.5ml/剂次、白破疫苗0.5ml/剂次、甲肝灭活疫苗0.5ml/剂次。肌肉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皮内注射疫苗:卡介苗0.1ml/剂次。皮内注射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下注射疫苗:麻疹风疹疫苗0.5ml/剂次、麻疹疫苗0.5ml/剂次、麻腮风疫苗0.5ml/剂次、麻腮疫苗0.5ml/剂次、A群流脑疫苗30ug/0.5ml/剂次、A+C流脑疫苗100ug/0.5ml/剂次。甲肝减毒活疫苗1ml/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0.5ml/剂次、乙脑灭活疫苗0.5ml/剂次。皮下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口服疫苗:脊灰质疫苗。每次1粒,用凉开水喂服。清水CDC2.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3.接种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卡(薄)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是指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4.接种记录、观察与预约。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卡(薄)填写全记录。使用儿童接种信息计算机管理的地区,需将儿童接种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清水CDC六、预防接种服务的实施(续)(三)接种后的工作1.清洁冷藏容器,处理一次性注射器,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2.处理剩余疫苗。废弃疫苗瓶已开启的疫苗;冷藏容器内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3.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卡(薄),及时上报预防接种卡(薄),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下次接种前补发通知。4.统计本次接种情况和下次接种的疫苗使用计划,并按照规定上报。清水CDC七、接种情况和疫情的报告(一)接种情况报告基层医生与每月接种前3-5天,对责任区范围内的适龄儿童进行清理核实,在查阅接种卡、册的基础上,记录应接种者姓名、接种的疫苗种类、接种疫苗的剂次。接种完成后,在用接种记录的基础上,填写受接种者接种的年、月、日,并在5天内上报基层防保组织。同时基层医生对本责任区内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受种人数情况向基层防保组织报告。清水CDC(二)疫情报告基层医生发现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应当按照疫情报告属地管理的原则:城镇应与12小时内、农村应与24小时内报告疫情(特殊要求除外),应当及时向当地乡级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报告。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和麻疹疑似病例后,以电话或其他最快的方式报告。清水CDC1、AFP报告所有15岁以下出现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来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清水CDC2、疑似麻疹:出现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为疑似麻疹。3、新生儿破伤风:任何出生后吸吮、哭闹正常,第2-28天发生的病因不明死亡病例和出现吸吮困难的病例均为疑似病例。4、百日咳: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咳嗽者;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持续咳嗽2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具备以上四项中至少一项者为疑似病例。5、白喉: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有轻和中度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咽痛等,伴有扁桃体肿大,有炎性分泌物及表面有灰白色片状假膜,可逐渐扩大,延及咽喉壁。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的病例为疑似病例。清水CDC6、乙型肝炎:有与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或与HBsAg阳性接触史,有输血史或有注射及手术史等(如果是婴儿患者,母亲有HBsAg阳性史等)情况下,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的不明显乏力和消化
本文标题:预防接种知识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3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