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碰撞
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碰撞第一章中西两种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世界范围之内,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国文化独树一帜,也是世界四大人类文明中硕果仅存、流传至今的一个。中国幅员广袤,民族众多;历史上内忧外患、战乱频繁;洪水大旱、灾害连年;但是仍然能够五千年一脉相承,长盛不衰,实在可称为世界第一大奇迹。中国文化较之与周边国家的先进与优越,在整个东南亚以至南亚的部分,长久以来遥遥领先。比起已经湮灭的其他古代文明,中央帝国的统治者也就滋长了傲视天下、目空一切的骄气与傲气。尽管这在外人的眼里,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公元1792年(即乾隆57年)9月,大英帝国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浩浩荡荡,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8个月零25天时先到达澳门),并于1793年(即乾隆58年)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原定于9月10日觐见)。马戛尔尼(GeorgedzMacartney,1737—1806),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官,曾先后任驻俄公使,英国印度殖民地的马得拉斯总督。马戛尔尼前来中国的名义是庆贺乾隆皇帝80寿辰。而实际上,是希望绕过保守的广东地方官,直接与中国皇帝谈判,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他带来了英国国王给大清国皇帝的正式外交信件: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国王指示特使恳请皇帝陛下恩准:1、英国商人在舟山或宁波港,以及在天津,像在广州一样经商;他们必须服从中国的法律和习俗,并安分守规矩。2、英国商人有权按俄国人从前在中国通商之例在北京设立一所货栈,以便出售商品。3、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附近拥有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以保存他们未能卖掉的商品;在那里他们将尽可能与中国人分开以避免任何争端或纠纷;英国人不要求设立任何像澳门那样的防御工事,也不要求派驻军队,而只是一块对他们自身及其财产安全可靠的地方。4、同样,他们希望在广州附近获准拥有一块同样性质、用于同一目的的地方;或至少被允许在需要时可常年住在广州;另外,在广州和澳门居住期间,他们应有骑马、从事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和为健康进行锻炼的自由——在得到准许后他们将尽量不打扰中国人的生活。5、对航行在广州和澳门之间或在珠江上航行的英国商人不必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至少不要比1782年前征收的税更高。6、对英国商品或船只不征收何关税或捐税,除非皇帝签署的文件有所规定,这时应给英国商人副本,让他们明确知道他们必须支付什么税项,以避免向他们征收得过多。本使节希望得到和shen阁老对此作的书面答复,以使英国国王满意。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自由贸易,协定关税”。马戛尔尼对于这次使命信心十足,他动身以前在日记中写道:“使中国人留下强烈影响并非难事。”但是他未能料到,这场聋子的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了。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当时对世界还茫然地一无所知。自以为是地认为英国人的跨洋远道而来,只是为了观光上国,向大清表示臣服,因而视马戛尔尼们为“四夷”之外的“英夷”,居高临下地以对待藩国之礼来接待。乾隆不但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全部要求,还拒绝了他未曾提出的要求:不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理由据说是因为“红毛外夷”不肯行双膝下跪叩头大礼,“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乾隆皇帝的“圣眷隆恩”,仅仅只是特别地施惠于马戛尔尼使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成员,即当年只有12岁的托马斯·斯当东。当他听到这个小小的英国人居然会说汉语时,不禁十分惊奇。他大感兴趣地把这个生着一头金黄卷发,高鼻梁蓝眼珠的西洋小帅哥叫过来,让他靠在“龙膝”上抚摸,不免心中大感惊异,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当时在马戛尔尼使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小斯当东虽然天资聪颖,在来中国的旅途中学会了简单的汉语,但是他对能够靠在“龙膝”旁的“皇恩浩荡”毫无兴趣。48年后,斯当东成为下院议院,在英国讨论有关与中国开战的议案时,他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人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作为答复,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御旨:“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咭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ji)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chenkun)。朕披阅表文,词意肫(zhun)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特此敕谕。”英国人在严密的监视下离开北京前往天津,从那里登上舰船前往杭州。马戛尔尼离开北京时,心里异常气愤:“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而乾隆皇帝这时才松了一口气,随即派出专使日夜兼程去各地传达他的命令:不准任何中国人接触英夷,违者严惩。当马戛尔尼到达广州时,他们见到了一支“欢送”的军队。这支军队按照皇帝的命令向英国人展示他们雄壮的军威,枪戟林立、刀利弓强。英国人作为回应,也做了分列式行进。双方都怀有戒心地互相打量。马戛尔尼认定这支手持大刀长矛,身背强弓硬弩的军队不堪一击。而中国人在向乾隆提交的奏折中说,英夷走路步履僵硬,膝盖不易弯曲,“一旦仆地,极难起身”。马戛尔尼失望地走了,他命令舰队转道澳门回国。他未能完成他的商业使命,未能打开中国的大门,只好怏怏而返。以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中国也因此错失了一次在近代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融入世界的机会。英国人走了,大清国皇帝彻底放下了心,他又可以恢复到原来一成不变的日子里去了。他不知道大清王朝已经坐到了火山口上,这座火山随时都会喷发。二、“跪拜”后面的交锋——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英国人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国家主权平等观念,是中国朝廷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多少年来中国朝廷一直是居高临下的“天朝上国”,高人一等。实际上,马戛尔尼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当马戛尔尼见到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的情景时,他对于陈腐的官场繁文缛节、三叩九拜的觐见朝拜、油污的长辨和落后肮脏的生活习惯,傲慢地感到蔑视和可笑。这类小冲突在双方接触的初期就出现了,但接触本来是应该消除这些冲突的。马戛尔尼和他的同僚不承认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他们开始认为要去见一个文化先进而气质高雅的民族,但当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这个大帝国时,在这个外表花团锦簇、强盛富贵的王朝的背面,看到了孔雀美丽羽毛后面的秃屁股,就不由得像那些海盗船长或低级的商人看待非洲部落里的人一样:蔑视和怜悯。有英国人评论说:“他们有着当时的人——启蒙时期的人——的优越目光。他们是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冒险家。他们对善良的野蛮人与异国情调的高雅人一视同仁:都是他们做买卖的对手,是一件商品。在他们的眼里,去中国时上船的四位中国人,与返回英国时搭乘的巴布亚人是没有任何区分的。”在听到无论怎样暗示、劝说和引诱,马戛尔尼还是不肯双膝下跪以后,乾隆皇帝不由得大为不快,这是明显违背藩国朝觐“上国”礼仪惯例的举动,他由此认定英国人是桀骜不驯的“蛮夷化外”之邦。随后当马戛尔尼极力通过展示带来的礼物,表明英国是比中国更为先进的国家时,这更加让乾隆皇帝和大清皇族们心中感到非常的恼怒。在哪里还会有比“天朝上国”更为优秀的东西呢?马戛尔尼坚持要展示英国的装有悬浮弹簧的马车的优越性,他在旅行中吃够了中国马车的苦头,以为中国人必定对装有减震弹簧的英国马车大感兴趣。但是,他没有能够使王公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能够使人乘坐舒服的弹簧车上,王公大臣们的目光却集中在车夫的座位上。一群王公大臣围着车夫的座位反复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这个高高的座位应该是皇帝坐的,因为这座椅装饰华丽,有高屋建瓴、居高临下之势,只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才能坐。但是马车车厢里的座位又由谁来坐呢?他们最后认为车内的座位只能是皇后、皇妃的。因为只有她们才需要车门和窗帘,以免让人看见尊容。对英国人其后的解释,大臣们感到不可思议:怎么能够允许车夫把后背和屁股对着皇帝呢?他要是放屁怎么办?岂不是亵渎天子,有欺君之罪?但是,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们带来的地球仪时,王公大臣们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已经不是迷惑,而是怒不可遏了: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的这么小?他们认为中国应当占据地球仪的大部分,而英国才应该龟缩在地球仪的一个角落才对。马戛尔尼本来还准备在圆明园进行一次示范表演,那就是他们想用来震动整个朝廷和全城市民的丁维提天体运行仪。正当英国人全力以赴的准备时,突然间他们接到一道命令:“立即送交一切贡品,包括那些尚未安装或拆箱的贡品。头脑清醒的马戛尔尼知道他们在北京待不长了。他站在已经毫无用处的天体运行仪前面,痛苦地感受到这场科学较量还未开始就已经失败。即使能够展示,中国人也很可能会回答说:“那些东西很古怪,可有什么用呢?”英国人在整理行装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英国弹簧马车”被无遮无盖地弃置一边,但是一只精美的水晶大吊灯已经不见了。两个强大的帝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方面,要求中国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并允许英国派出公使常驻中国。清政府对这些今天看来完全合理的要求全部拒绝,并且一如既往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从它自己的立场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大清的统治者认为一切都很好,简直完美到白璧无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所以没有必要做出任何改变。而英国想迫使中国开放,尽管做法有些前后不一致。当自鸣钟之类的精巧的机械玩意儿没有起作用以后,他们就改用了军舰和大炮。英国人曾经成功地用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子引诱了非洲人,这次他们开始还想用那样的方法,用精巧的机械如钟表之类来引诱这个东方的国家。这次他们诱惑的代价非常昂贵,可能花费了不少金钱,但做法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同。那就是:他们没有能诱惑中国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份报告在马戛尔尼动身之前就已经告诉他:“中国人极端迷信,当然就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一点在他们到达当地的时候完全得到了证实。中国人讨厌新鲜事物,马戛尔尼认为这观念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中国人拒绝承认不同于他们的西方文化。大清国认为他们有权表现出拒绝的态度。落在英国人身上的骄傲目光,也帮助英国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对社会与对个人一样,要了解自己必须通过别人。他们每发现一点差别,就会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是那样的?”然后是:“为什么我不是那样?”但是,大清的皇族从不考虑这些问题,尽善尽美的中央帝国不需要考虑这种无用的、甚至是可笑的问题。事实上,马戛尔尼在对大清皇帝高谈阔论“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在“鸡同鸭讲”,大清皇帝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且自以为不必知道这些闻所未闻的“国际贸易”。英国人认为他们的权利,也许甚至是他们的义务,在于根据西方制定的规则让中国向国际贸易开放。如果中国拒绝接受欧洲商人的做法,那就是中国错了。马戛尔尼的行为就像是一个专贩异国趣味的商人,他除了供给英国人茶叶、丝绸、漆器、瓷器外,还满足他们到远处冒险的梦想,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为了英国的利益,他要得到这种文化的真髓,然后让全欧洲的买主垂涎三尺。遗憾的是他从中国人那里却没有看出对西方丝毫羡慕的表示。他说:“几乎不可能让中国皇帝相信,扩大外国商品的进口也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这些大清皇族拒绝贸易带来的好处,当然也就等于拒绝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三、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英国人在这次旅行中,对中国人从满腔的热情转到极端的蔑视。但是当马戛尔尼回到英国以后,他同斯当东爵士(就是小斯当东的爸爸,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副使)
本文标题: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碰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3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