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瓦斯治理规划2018年
矿井瓦斯综合治理规划(2018—2020年)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目录1、前言2、矿井瓦斯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3、矿井基本情况4、三年综合治理规划编制的依据、时间、总体思路、目标5、矿井未来三年采掘接替计划6、矿井瓦斯治理规划7、瓦斯综合防治工作科技攻关8、瓦斯防治工程、资金投入以及治理资金保障措施1、前言随着开采深度增加以及煤矿井下地质条件等影响,矿井瓦斯涌出量逐渐不稳定,已经对煤矿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成为影响和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管理,杜绝瓦斯、煤尘事故是当前矿井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必须下决心从根本上综合治理瓦斯,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过近两年瓦斯治理实践,摸索、研究、实施了多种瓦斯治理技术,并在现场应用中总结出了部分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为进一步规范瓦斯管理,提升瓦斯治理理念,提高治理效果,长远打算、综合分析制定神龙煤矿2018-2020年瓦斯治理规划,促使矿井的瓦斯治理工作下一步更快、更好、更合理的发展,以实现神龙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促进神龙煤矿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矿井瓦斯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神龙煤业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间的瓦斯治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矿实际,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依靠科技,着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煤矿瓦斯防治技术与装备水平,坚持治理,重视节能减排,努力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瓦斯治理原则:⑴坚持严格的安全标准,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逐步构建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煤炭产业新秩序。⑵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的原则,建设和完善煤矿安全监管、监控调度、抢险指挥救援三个体系,强化队伍和制度建设,确保制度执行和监管有效,逐步建立瓦斯治理的有效体系。⑶坚持“以风定产、工程先行、技术突破、装备升级、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的治理思路,正确处理瓦斯防治与煤炭生产的关系。⑷坚持做到“通风可靠、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战略,积极推广“高投入、高素质、严管理、强技术、重责任”的瓦斯治理经验。3、矿井基本情况3.1基本情况3.1.1矿井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一、位置淮北煤电集团神龙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淮安市东南约17km的永宁乡神龙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淮安市永宁乡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5°43′56″-35°44′23″,东经113°01′02″-113°03′49″。二、交通条件井田位于淮安市东南约17km处,北距宿迁市67km,南距滁州市38km。北西距曲辉公路约7.5km,其间有乡间公路将其连通;正在建设中的淮安至陵川高速公路从井田南侧通过。交通较为便利。三、地质条件(一)地层井田位于晋城煤炭国家规划矿区淮安东区。井田内大面积为第四系黄土覆盖,西北部基岩出露较好,出露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根据本次钻孔揭露及以往矿井地质资料,将该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⒈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本次钻孔揭露本组厚度为150.20m。岩性主要由厚层状浅灰色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石灰岩致密、质纯,含少量白云质、方解石脉。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含煤地层基底。该组岩性主要由中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石灰岩致密、质纯,含方解石脉。本次钻探2-1孔揭露本组厚度为93.3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⒊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主要由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峰峰组之上的灰—浅灰色含鲕粒铝质泥岩、浅灰色细砂岩组成。本组地层变化较大,一般厚4.21~13.50m,平均厚约9.35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⒋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主要由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的黑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浅灰、灰色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本组赋存厚度0-86.27m,全厚83.55-86.27m,平均84.92m。本井田中部及东部太原组地层多被剥蚀,残存不全。本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依据岩性特征本组可分一、二、三段:一段(C3t1):K1砂岩底-K2石灰岩底。由泥岩、煤层及砂质泥岩组成,厚3.30-7.96m,平均5.11m。井田内缺失15号煤层底板至K1砂岩地层。本段地层自下而上为:①15煤层:厚3.05-4.75m,平均4.03m,结构较简单,主要含0-2层夹矸。上部夹矸变化大,一般厚0.30-0.60m,下部夹矸变化小,一般厚0.25-0.30m;为稳定可采煤层。井田东部及南部局部被剥蚀。②15号煤层顶至K2石灰岩:厚度0.25-3.37m,平均0.91m。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及植物碎片化石,局部见粉砂岩及灰色细粒砂岩,夹极不稳定的14号煤层,厚0-0.58m,平均0.17m。二段(C3t2):K2石灰岩底-K4石灰岩顶。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1-3层煤组成。本段地层厚度27.77-32.75m,平均31.50m。井田内中部、东部被剥蚀。本段地层自下而上为:①K2石灰岩:厚6.45-9.01m,平均7.77m。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生物碎屑石灰岩,顶部常为灰黑色燧石层。②K2石灰岩顶-K3石灰岩底:厚7.85-9.93m,平均9.07m。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细粒砂岩;顶部夹不稳定13号薄煤层,厚0-0.45m。③K3石灰岩:为灰色含生物碎屑石灰岩,坚硬、性脆。厚2.25-3.05m,平均2.73m。④K3石灰岩顶-K4石灰岩底:厚8.10-10.80m,平均9.90m。灰色-灰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浅灰-灰色细粒砂岩及灰色粉砂岩。局部有K4下石灰岩,厚0-0.95m,平均0.85m,中部和顶部各夹一层薄煤;中部为12号煤层,不稳定,厚0-0.58m,顶部为不稳定11号煤层,厚0-0.45m。⑤K4石灰岩:灰色含生物碎屑石灰岩,一般厚1.40-2.35m,平均2.03m。三段(C3t3):K4石灰岩顶-K7砂岩底。本段地层仅在井田西部赋存完整,其它部位部分或全部被剥蚀。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及石灰岩组成,本段厚44.95-51.67m,平均厚48.31m。本段地层自下而上为:①K4石灰岩顶-9号煤层底: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及灰色细粒砂岩,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厚1.02-3.15m,平均1.98m。②9号煤:位于本段下部。厚0.60-1.88m,平均1.18m。为局部可采煤层。井田中部及东部被剥蚀。③9号煤顶-8-2号煤层顶: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中上部夹薄层细粒砂岩,含大量植物化石及黄铁矿结核,厚6.87-10.32m,平均8.14m。顶部为8-2号薄煤层,厚0.40-0.51m。④8-2号煤层顶-8-1号煤层顶:上部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粒砂岩,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含少量植物化石及黄铁矿结核,厚2.90-5.99m,平均4.51m。顶部为8-1号煤层,厚0.54-1.10m,平均厚0.74m。⑤8-1号煤层顶-K5石灰岩底: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含少量植物化石及黄铁矿结核,厚7.64-11.10m,平均9.17m。⑥K5灰岩:为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及燧石条带,厚5.10-6.50m,平均5.91m。⑦K5灰岩顶-K6灰岩底: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粒砂岩,厚9.35-10.91m,平均10.30m。中部夹6号薄煤层,厚0.25-0.55m。⑧K6石灰岩:为灰色中厚层状燧石灰岩,厚1.55-1.70m,平均1.62m。⑨K6石灰岩顶-K7砂岩底:灰—深灰色泥岩、浅灰色细粒砂岩,厚3.70-4.00m,平均3.85m。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本组连续沉积于太原组地层之上,主要由灰黑—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细粒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本次钻探有一孔揭露本组全厚38.15m。底部以K7砂岩与太原组分界。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底界K7砂岩约8.05m,3号煤层厚度1.60-6.00m,平均4.44m,在井田西部稳定可采,南部局部有赋存,其余部位被剥蚀。⒍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岩系。连续沉积于山西组地层之上,主要由灰绿—深灰色细砂岩与灰白色中粒砂岩组成。底部发育一层厚4.80~8.60m的中粒岩屑石英砂岩(K8),风化后成同心圆结构,与山西组分界。顶部多为紫红色铁铝质泥岩,具鲕状结构俗称“桃花泥岩”。为地层分界的良好辅助标志层。井田西北部本组地层赋存完整,厚度72.25~83.15m,平均厚80.00m。钻孔揭露本组地层不全。⒎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岩系。井田内仅西北部有存留,主要由灰绿色、灰色、黄绿色、局部夹紫红色斑块的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砂岩组成。底部K10砂岩厚,一般厚4.00m,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交错层理发育。本组地层最大残留厚度70m左右。⒏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Q3)厚0~12.54m,井田内广泛分布。中更新统主要由黄灰色、浅红色砂质粘土、粘土组成,常含钙质结核,有时夹砾石。上更新统主要为灰黄色亚砂土,含钙质结核。(二)构造本井田地层总体构造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角2-6°。在单斜的基础上发育次一级小型向、背斜S1、S2、S3。分述如下:⒈S1向斜:位于井田西北部,向斜轴轴向为北东向,向斜轴倾伏于西。北翼地层走向NEE向,倾向SSE,南翼地层走向NNE,倾向NWW向,两翼倾角2°。井田内延伸长度约770m,井下开采时揭露,地表见出露。⒉S2背斜与S3向斜:位于井田中部成对出现,其轴部为NNW向。S2西翼,地层走向近SN向,倾向W,倾角6°;S2东翼即S3西翼,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S3东翼地层走向近SN向,倾向W,倾角3°。井田内延伸长度约500m。⒊断层及陷落柱井田内未发现断层、陷落柱。⒋岩浆岩井田内未见岩浆岩侵入。总体看本井田地质构造属简单类。3.1.2.矿井开拓开采现状矿井采用斜井开拓,2018年1月17日转入正常生产矿井,现有15101综采工作面,有2个掘进工作面,分别是15102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15102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3.1.3.矿井瓦斯赋存涌出情况3.1.3.1瓦斯赋存情况根据地质勘探施工中用解吸法中,采9号煤层瓦斯样4件、15号煤层瓦斯样2件。区内9号、15号煤层瓦斯含量与成分测定结果统计见表1。区内9号、15号煤层甲烷含量较低,9号、15号煤层均以氮气为主,甲烷和二氧化碳次之。根据所测煤层瓦斯成份分析,本区9号煤层瓦斯分带为氮气带、氮气-甲烷带。15号煤层瓦斯分带为氮气带。3.1.3.2瓦斯涌出情况据晋能煤管函字[2017]327关于对淮北煤电集团保安煤业等37座矿井2017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瓦斯涌出量测定)报告的批复。2017年度淮北煤电集团神龙煤业有限公司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40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0.77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2.24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1.23m3/t;回采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50m3/min;掘进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17m3/min,属低瓦斯矿井。2010年7月河南理工大学编制了《淮北煤电集团神龙煤业有限公司15号煤层瓦斯涌出量预测报告》,预测结果表明:矿井达到0.9Mt/a设计生产能力时,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22m3/t,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6.10m3/min,属低瓦斯矿井。3.1.4矿井一通三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4.1矿井通风情况我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主斜井、副斜井二个进风井,一个回风井,服务于全矿井的开拓掘进,主要通风机型号为FBCDZ-NO22,功率为2×160Kw。矿井总风量约4091m3/min,矿井有效风量约3752m3/min,负压为0.49kPa。3.1.4.2矿井瓦斯抽采情况我矿属低瓦斯矿井无抽采系统。3.1.4.3矿井监测监控系统情况我矿安全监控系统
本文标题:瓦斯治理规划2018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7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