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0春《中国当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一、题目:读《锻炼锻炼》有感(1)批判性,主观意图、客观效果:P43(2)作品在赵树理的创作中的地位:P44(3)作品与《李双双小传》的异同:P50※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其实,在浮夸风、共产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赵树理以其冷静和严肃态度创作了《“锻炼锻炼”》等面对现实敢于揭露问题的小说,这正标志了赵树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气、有使命感的作家,为当代文学历史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篇章。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与山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周扬在序言中以“卓见和勇敢”称赞赵树理的为人与为文。《“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2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作业2一、填空题1、19492、19493、俞平伯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19576、登记7、刘绍棠8、赵树理9、王愿坚10、白茹11、延河12、山那边人家13、大波14、红旗谱15、革命与反革命16、白莉苹17、邓友梅18、重放的鲜花19、青春万岁20、草木篇21、时间开始了22、198123、战歌24葬歌25刘半九26唐是27、女巡按28、龙须沟29、蝶双飞30、小品文的新危机二、单项选择题1—10BBBACACAAD三、多项选择题31、BC2、ABD3、ABC4、BCD5、ABC6、ACD7、ABD8、ABD9、ABD10、ABC作业3一、题目:朦胧诗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二、在讨论中,可参考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三、要求:(1)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讨论的主要内容;(2)说明每位参加讨论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3)针对讨论题目、参加讨论者的观点和结论,阐述自己的意见。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暗红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特点及其表现。答题思路:本次作业要求在学习完教材第19章《文化寻根》后进行。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诗歌流派进行研讨。要完成这个研讨,首先应读朦胧诗的代表诗作,其次应读相关资料,读教材,了解产生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还要了解什么是现代主义,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史,确立自己的观点,再按作业要求思考并回答问题。按讨论记录的形式做好。4一、1、P343P340—3412、P342P344P345(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答案要点提示: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实际上,“朦胧诗”所指涉的不仅仅是某类诗歌创作,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集团,而是一个文学潮流,它的存在意义基本上建立在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质疑和批判之上,因其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成长于“文革”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诗人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文革”结束后,一些和“白洋淀诗人群落”具有相似风格和倾向的诗歌作品开始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1980年春夏,《福建文学》和《诗刊》等刊物又相继集中发表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至此,朦胧诗彻底浮出水面,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指的是“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的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从人文精神和美学风格两方面进行分析。5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五四”人文精神的继承;第一,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以悲壮的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战斗精神。第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了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第三,重建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2)从美学风格看,朦胧诗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注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第二,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第三,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跃6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参见教材340-342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这样阐述:“文革”后的中国文学界对文学现代意识的追求,虽然开始时局限在现代派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显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矛盾与个人生存意义的整体性思考,所以,它引起学术领域的不同看法以至争论是必然的。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在80年代初期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引起一场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争议。从70年代末“伤痕文学”的蓬勃掀起,到1980年对电影《苦恋》的批判;从80年代初的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到1983年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批判,都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性。1985年以后,现代主义思潮7在中国已经不再成为禁区,而且现代技巧和现代意识也已经普遍地被知识界所接受,不再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当代文学创作在表现艺术方面由此获得了质的提高。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朦胧诗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是2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延续。现代主义的特点可参阅上文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特点来理解。以上观点和材料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以便抛砖引玉。作业4一、填空题1、今天2、傅雷3、我的家在哪里4、钱钟书5、鱼化石6、活动变人形7、王秋赫8、台儿沟9、陈奂生上城10、我是谁11、高邮12、文学的“根”13、钟山14、烦恼人生15、张炜二、单项选择题1—5BBCCA三、多项选择题1、AC2、ABC3、BCD4、ABC5、ABD四、简答题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暗红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一.《林海雪原》与《红日》有什么异同?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答题思路:8第一,分析题意,这是一个比较分析题,比较两部战争题材的小说的异同。第二,有条件,可以浏览《林海雪原》与《红日》这两部作品。第三,读教材,主要从相同和不同点来来答题。答题要点提示:1.两部作品都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由被动而主动为故事内容,既塑造英雄形象,也塑造具有艺术个性的反面形象。2.不同的是,《红日》主要表现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而《林海雪原》则集中描写解放军小分队的剿匪故事。3.《红日》以巨构性见长,《林海雪原》以传奇性取胜。(说明,第1点是相同点,第2.3点是不同点。)二.在《茶馆》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考核的知识点:掌握《茶馆》中,王利发的努力。答题思路:第一,读《茶馆》或观看北京人艺话剧《茶馆》。(VCD光盘)第二,主要从三幕剧中王利发经营的《茶馆》及其努力来进行分析。答题要点提示:1.第一幕时,王利发才20多岁,继承着父亲为人处世的信条,9“多说话多请安”,勉强支撑着茶馆的生意;2.到第二幕时,王利发则不得不进行“改良’,前面卖茶,后面改成公寓,茶馆里也撤去了财神龛,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外国香烟广告画;3.到了第三幕,在“莫谈国事”的字条旁,王利发又不得不添上了一张“茶钱先付”,甚至用上了女招待。三.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了哪些商业性的外衣?考核的知识点:掌握并分析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的商业性的外衣。答题思路:第一.阅读小说《妻妾成群》,观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了解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化过程。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底,它是苏童的成名作,也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
本文标题: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