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职目标定位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模式创新
高职目标定位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模式创新关键词:高职定位课程体系课程模式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WWH模式研究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办高等职教?社会企业国民如何办高等职业教育?政府企业学校WhatWhyHow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前若干职教热点1、打造本土模式2、构建职教体系3、注重人文教育4、就业的质与量5、深度校企合作6、改革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技师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高职发展的动因●社会转制的需求;●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的需求;●职教发展的需求;●个人拓展的需求;●大众心理的需求;高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政府学校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政府主导学校主体校企合作层级式人才结构理论学术型人才(科学型、理论型)工程型人才(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术型人才(工艺型、施工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操作型、服务型)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操作型静态人才(工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应用性动态人才(技术员)理论型静态人才(工程师)(1)工程师的助手(2)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联系人(3)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4)担负现代化高新科技设备的调试、操作及修理工作(5)高层次和高素质的高端服务管理型人才高等职教的培养目标德国高职的培训目标(1)工程师的助手(2)工程师和工人之间的纽带(3)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4)一个能提出切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的计划者(5)是能解决实际加工问题的内行(6)具体施工小组的台柱(7)安全生产、质量合格的保证者(8)一部门或一个工段的负责人(9)小型企业的技术骨干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一、高等职业教育哲学观定义、特质、内涵、哲理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体现。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结合点的内涵、文化观的体现形式。三、高等职业教育历史观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高职模式,研究高职的历史,全面了解高职的发展史,并测定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政府主导、行业主导和市场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及院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五、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学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意义研究。六、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研究。七、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院校特质性的管理研究,管理和经营的双重性。八、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定义、性质、特征、层次、分类、功能、作用等研究。九、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论高职专业设置的定义、动因、理念、模式、原则、类型、内涵、形式、过程和方法等研究。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论理念、体系、模式、开发、结构、形式、实施等研究。十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研究。十二、高等职业教育评估论符合高职特征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高职课程?为实现预期专业目标的课业与进程的总和。广义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狭义指单一的课程、它包括教学内容(培训项目)的选择、安排及其进程、时限,也包括大纲和教材。课程是达到教育目标理想彼岸的桥梁,其是把宏观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等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高职课程一般可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实训、实习、实验)等类型。高职课改的基本依据高职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是高等阶段的教育。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是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实用性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课改面临的问题社会的变化——人文价值观的改变经济的变化——计划到市场的过渡科技的变化——高新科技、高新技能的涌现产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内涵的复合企业的变化——企业管理、生产工艺和设备等的现代化学科的变化——知识的综合以及新知识的生成学生的变化——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观的变化高职课改的八大目标有利於学生就业有利於企业需求有利於学生理解有利於教师授课有利於素质养成有利於技能鉴定有利於岗位对接有利於考核评价高职课程的基本理念1、课程体系功能化——能力、知识、人格、体质2、课程模式多元化——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模块课程、学习包课程、分科课程模式等3、课程开发合作化4、课程结构四段化——文化课程学科化、基础课程综合化、专业课程一体化、顶岗实习课程化5、课程内容实用化6、课程编制系统化7、课程主体实践化8、课程序列科学化高职课程的若干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课程设置与企业现状的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融合课程实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课程体系与生涯发展的融合高等职教课程的特色专业设置的市场性培养目标的定向性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模式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人本性考核评价的实效性毕业学生的双证型中高职课程的差异课程模式上的差异——能力本位、技能本位?课程设置上的差异——管理、创业课程等?课程结构上的差异——三段或二段?课程组织上的差异——系统化的和够用为度?课程内容上的差异——深与浅?人文素质上的差异——高端人才和一般人才?技能等级上的差异——中级、高级?外语水平上的差异——识文解意、一般口语?中高职十大衔接原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二、专业结构布局的有效衔接三、课程以及教材的有效衔接四、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五、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衔接六、人才成长途径的有效衔接七、教师培养培训的有效衔接八、行业指导作用的有效衔接九、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衔接十、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衔接高职课程体系则是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论”审视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职课程既要符合行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同时又必须遵循相应的教育规律和达到国家的教育目的。因此,其课程的内涵既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人格完善和体质增强,从这一意义上讲,高职课程体系与其他教育类的课程体系一样,也同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知识人格体质结合素质就业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动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性+职业性+教育性。学生的素质现状要求我们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化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就业形势的严峻,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获得就业岗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增强。综合素质就业导向高职课程的特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就业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渐进性研究基础课程和项目课程(模块或领域)的有机结合完善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探索顶岗实习课程化和校内化高职课程的功能研究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主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基础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支撑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保障高职课程体系分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拓展课程体系人文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专业理论课程: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实践课程体系认识实习——参观考察、角色转换——融入职校校内实训——模拟仿真、训练技能——融入职业顶岗实习——真实环境、理实结合——融入社会教学实验——真观演示、验证理论——知识深化人文课程体系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感恩教育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文教育的内涵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高尚、高贵、高雅、高能。素养、涵养、教养、修养。风尚、风度、风范、风情。人文教育中的若干标识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文化底蕴的增强校园文化的熏陶德育课程的改革全员教师的榜样企业文化的衔接高职课程中的意识教育劳动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规范意识礼仪意识道德意识革新意识敬业意识职业意识拓展课程体系拓展课程是指职业院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可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兴趣拓展课程、修身拓展课程、升本拓展课程、学科拓展课程、技能拓展课程等。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就是职教课程的追求合理的专业设置规范的课程开发有效的教学过程客观的考核评价“就业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四要素市场导向、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是当今合理的专业开发策略,其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础工作。市场导向、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指令性计划社会需求政府个人需求供给保障专业设置供给驱动职业院校专业开发的供给驱动模式专业开发的需求驱动模式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政府个人需求需求匹配专业设置需求驱动职业院校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职教课程规范的开发方法。其为就业导向提供了行业、企业定向的课程内涵。(基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分科课程模式专业分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证书结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岗位分析市场分析社会需求、教育需求、企业需求、发展需求课化分析人才规格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三段递进分科课程模式以专业为主导,通过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和过程分析,获得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一系列职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并采取系统化、逻辑化和课程化的方式,使这些职业能力转化为以三段递进形式呈现的,而其内容又以实用性为主体的各类各门课程,这样一种系统递进、实用的课程模式,便是三段递进分科课程模式。(基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三段递进项目课程模式专业分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证书结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分析市场分析社会需求、教育需求、企业需求、发展需求课化分析人才规格项目课程(一体化)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其不是按学科而是按照具体的任务(项目)、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构建的课程形式。三段递进项目课程模式三段递进项目课程模式则是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项目课程,三步逐渐推进的课程模式。也可称之谓“基础支撑的项目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同时具有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利。职教课程开发①(案例)岗位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课程教材岗位1项目1任务1知识技能态度课程1课程2……教材1教材2……任务2………………任务3……………………………………项目2任务1例:岗位——维修机工项目——项目1.汽车修理项目2.汽车保养项目3.性能检测……项目1——任务1.发动机维修职业能力——课程——教材任务2.汽车底盘维修职业能力——课程——教材任务3.离合器维修职业能力——课程——教材……职教课程开发②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政治思想、人文精神、修养涵养、感恩孝道、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行为形象、环保意识、劳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开发。①+②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而言能产生一个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课程体系。XX专业······岗位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技能知识态度社会标准人才规格行业标准技能知识态度证书······XX专业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分析会流程层次定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XX专业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分析会方案一.工作分析目的——要做什么?1.理清XX专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其相应的工作项
本文标题:高职目标定位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模式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8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