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巩固创卫成果建设美好家园——在三亚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之际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市民朋友们:大家好!在这个金秋送爽的美丽季节里,在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喜庆气氛中,三亚又迎来了新的喜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已于10月9日研究决定,命名三亚市为“国家卫生城市”。这意味着,经过十七年的艰苦努力,三亚终于成为海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创卫的成功,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三亚历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极力争取、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众多海内外朋友长期以来关心爱护、积极帮助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三亚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上下为创卫活动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市民,向关心、支持三亚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创卫的成功,意义重大。这对进一步提升三亚美誉度,促进三亚旅游等产业发展,提高三亚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三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意味着三亚人民藉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卫生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同时也为三亚的持续发展,为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和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创卫的成功,只是开始。江泽林书记强调,创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完善的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的人居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社会风气,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创卫的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巩固成绩,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希望每一位市民朋友都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志们,广大市民朋友们,18日到20日,我们将在全市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活动,这是我们将创卫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的第一场战斗,希望大家都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打好创卫新阶段的第一仗。创造良好卫生环境,人人有责,家家受益,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洒下汗水,献出热情,将创卫进行到底,为把三亚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我们自己拥有一个更加美丽可爱的家园而共同努力!谢谢大家!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上的讲话张振川(2011年5月19日)同志们: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各级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新跨越,全面提升济宁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什么开会)。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文化改革发展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担当起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品格,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名片、精神,蕴含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人类文化进步的烙印。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去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近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围绕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指示要求,提出了“四个基本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相继召开多次会议,对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热潮作出系统部署,提出了打造“五个新优势”的重点任务。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自觉担当起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在现代经济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其自身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历史表明,没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匹配支撑,一个地区就不可能长期立于发展竞争的不败之地。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支柱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文化强国美国,文化产业与军事工业一起,成为其两大经济支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5%以上,全美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电影产量虽仅占全球的6%,而市场占有率却在80%以上,其视听产品已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仅动漫、游戏产业就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从国内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西安、深圳、南京、郑州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5%,有的在10%以上,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泰安市的文化旅游业,短短数年就实现了“登泰山”到“游泰城”的重大转变,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创造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泰安样本”。我们济宁作为久负盛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独享“东文西武、南水北佛”的巨大优势,可以说,文化资源之丰富无与伦比,文化底蕴之深厚独步天下。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又为我市加快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文化建设搞上去,没有理由不成为全国全省文化发展的排头兵。进入“十二五”以来,各地竞相把文化发展作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纷纷推出大动作、亮出杀手锏,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如果我们不能发挥优势、放大优势,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就会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痛失良机、丧失主动。各级务必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好地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大幅提升济宁的区域综合竞争力。(二)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既是支撑又是动力。从结构调整上看,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促进就业上看,文化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涉及交通运输、城建园林、房地产、文物博览、金融商贸等十几个领域,就业容量大,吸纳就业的能力很强。据测算,到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将达到万亿元左右的规模,可吸纳4千万人就业创业。具体到我市来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多提供5万人就业。从扩大内需上看,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持续增长;而当超过5000美元时,则会出现文化消费的“倍增”态势。目前我市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大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空前旺盛的时期,文化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从节能减排上看,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显著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对济宁这样一个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抓文化产业,就是抓产业优化升级,就是抓转方式调结构。现在看得很清楚,影响济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文化产业总量小、层次低、贡献少,对经济转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乏力,项目数量少、个头小、科技含量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体制改革不到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文化单位经营分散,形不成集群效应。这些情况表明,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短板”。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引领、驱动作用,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路径、拓展新空间。(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还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经过各级的不懈努力,我市文化建设呈现出亮点增多、实力增强、影响力扩大的态势,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拉动群众文化消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文化建设离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这些问题在农村的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发展的新形势、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务必审时度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城乡群众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二、着力打造文化改革发展新优势当前,我市正处在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全面推开,文化产业由小到大加速发展,文化实力由弱到强逐步提升的关键阶段。站在新起点上谋划新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大胆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集聚放大资源优势,倾力塑造特色品牌,加快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历史性跨越。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是我市文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当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体制机制弊端更加凸显,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下定决心,按照中央和省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坚决打好文化体制改革这场攻坚战,力争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在改革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算大帐、算长远帐,正确对待改革成本问题,处理好“长痛”与“短痛”的关系,如果解决“短痛”不付“手术费”,那么对付“长痛”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一要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推动影视制作、文艺院团、电影发行放映、广电网络、非时政类报刊等领域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要完善和落实改革配套政策,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要求,妥善解决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确保转企改制平稳有序。文艺院团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难点,由于多种原因,文艺院团多数基础弱、包袱重、积累少,需要在政策、资金上多给予扶持。转企改制要真改真转,转制单位必须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切实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决不能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二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现在的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要抓住转换内部机制这个关键,继续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党报党刊要以发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党刊发行的新途径,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党报党刊的影响力。电台、电视
本文标题:领导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8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