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椴传染病学名解1.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3.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其他动物宿主感染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4.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相互作用,根据人体防御能力的强弱、病原体数量、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5.3.隐性感染:又称作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且可引起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5.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停留在入侵部位或入侵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这是在传染过程中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的表现。6.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2-椴7.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提问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正常,又再发热,见于伤寒等)8.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9.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分5型,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戊型—急性感染,粪口途径乙、丙、丁—慢性感染,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10.Dane颗粒:又名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与核心组成。包膜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11.共同感染: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如同时发生HBV和HDV的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12.重叠感染:在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又有另一种的感染,如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已受HBV感染人群。13.窗口期:指感染HBV后,血清中HBsAg已消失,HBsAb尚未出现,只能检测出HBcAb和HBeAb的阶段。14.人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H5N1亚型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情严重,可出现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瑞氏综合征等并发症而致人死亡。-3-椴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传播途径:呼吸道、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病毒污染的水等。15.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的各型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传染源:啮齿类为主(黑线姬鼠、褐家鼠)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传播。16.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接触、母婴、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17.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18.伤寒细胞: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19.伤寒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结节状,称伤寒肉芽肿,具有病理诊断意义。-4-椴20.肥达反应:又称伤寒血清凝集试验,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5种。目的在于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协助诊断伤寒或副伤寒。2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又名二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引起霍乱爆发流行。22.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畏寒寒战、高热,毒血症装;以及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等;部分病人有迁徙性病灶等严重并发症。血培养常培养出细菌。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意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菌血症: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或仅有轻微的血症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上对符合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者。①体温>38°C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20次/分或CO2分压在4.3kPa(32mmHg)-5-椴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未成熟细胞>10%23.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以反腐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传播途径: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24.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引起的疾病。传染源:人畜共患病,为患者和保虫宿主。传播途径:粪便入水、钉螺滋生、接触疫水。
本文标题:传染病学-名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3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