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例
—1—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例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案例,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探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关键词:陕西榆林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案例,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探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一、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意义(一)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西部富则中国富,西部绿则中国绿,西部稳则中国稳,西部强则中国强。榆林作为陕西省北部重要的地级市,位于陕、甘、宁、蒙、晋等中西部五省区接壤地带,人口334万,约占陕西省的1/10,西部地区的1%,面积占陕西省的1/5,西部地区的6‰。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对造福西部农民、绿化西部生态、促进西部稳定,富强西部地区及实现“百年榆林”整体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百年榆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2009年,榆林市城镇化率为40.5%,从人口结构上看,榆林地区还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地区;农业增加值为70.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4%,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榆林只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变目前农业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依托资源优势和其他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生态、经济—2—和社会结构。因此,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百年榆林”战略、榆林地区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三)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榆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的全过程,切实抓紧抓好。榆林地区惟有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才能成为现实,榆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只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通过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才能真正建设起榆林地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四)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提高榆林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榆林农业不发达,农村普遍落后,农民收入少,城乡差距过大,农民生活比较困难。2009年,榆林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4856元和4127元,差距是3.6﹕1,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差距是1.5﹕1。城乡差距过大,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如农村市场萧条、医疗昂贵、教育困难、生活生产环境条件差而又无力改变。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提升农业,一方面,通过农业机械化、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技能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可以解决农业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可以加速榆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较快减少农民,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较快地增加,并逐步形成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态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这个“三农”的核心问题。(五)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提升榆林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榆林地区农业比较落后,竞争力弱。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榆林地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会显得更弱。然而,榆林农业不仅要解决当地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与此同时,还承担着农民增收、保护消费者健康、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农业主要靠投入、靠消耗、粗放式增长的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彻底改变榆林地区农业滞后局面,才能提高榆林地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改善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毛乌素沙漠就位于榆林地区,虽然经过多年治理,榆林地区沙漠化现象得到控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榆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榆林只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通过优化农—3—业、林业、牧业结构,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的合理比例,才可以恰当使用当地的林地、草地、耕地、沙漠、山地资源,可以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还可以保持水土、保护地形地貌。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等才能减少化肥、农药等环境有害物的使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进一步改善榆林地区的生态环境。二、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一)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1、榆林拥有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的土地特质,比较适宜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榆林地区土地面积6536.7万亩,耕地面积751.08万亩,人口334万,人均耕地2.23亩(0.15公顷)。陕北地区属黄土高原的主体,黄土覆盖层厚达50~150米。黄土是性质结构优良、化学元素和矿物成分丰富的土壤资源,由于黄土中的化合物和元素含量丰富,种类齐全,分布均匀,决定了黄土层上生长、发育的农作物品质优良。如绿豆、红小豆、红枣、马铃薯、荞麦都是享誉中外的名牌产品,红枣、海红果、沙棘都富含钙质,是营养专家所推崇的食品,大米、小米等农作物也都以其富含葡萄糖、钙等微量元素而深受人们喜爱。2、榆林拥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分等自然条件适合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榆林地区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436.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457.5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地貌复杂多样,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年日照时数达2574~2687小时。土层深厚贮水保肥易,气候温和,常年降雨量为265~650毫米。榆林地处几大自然带的过渡区域,生物品种多,生态类型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玉米、谷子、糜子、高粱、薯类最适生长区之一,马铃薯单产突破万斤,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特色农业中粮食以杂粮杂豆为主,果树以红枣、苹果为主,动物中以羊为优势种,在这种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长的产品绿色、自然、无公害、产量高。3、榆林拥有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榆林市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羊、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草地保存面积1100万余亩,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2%,羊子饲养量达到605万只,占全省总量的37%,位居全省第一。红枣种植面积112万亩,产量5.6万吨,分别占全省面积和产量的67.6%和42.7%。马铃薯种植面积280万亩,产鲜薯280万吨,—4—面积占全国5%,全省50%。绿豆种植面积39万亩,产量近1.8万吨。面积占全国2.8%,占全省44%。同时,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围绕“三杂一薯”特色优势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协会+农户”、“产、加、销”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4、榆林拥有一定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榆林市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村一品”雏形初显,地方名优品牌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169个,涉及粮、菜、果、畜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方面,成为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全市已有“榆薯牌马铃薯”、“一定牌辣椒”、“横山大明绿豆”、“巨鹰滩枣”、“米脂香米”、“五谷园小杂粮”、“榆林豆腐”等100多个农产品品牌得到注册,地方知名的靖边龙洲葱、杨虎台蒜、府谷海红果、横山羊肉、榆林陕北白绒山羊、榆阳色草湾香瓜、定边炉馍、子洲黄芪、吴堡蚕桑、榆林粉条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5、榆林拥有较为丰富的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5省区接壤地带,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榆林人杰地灵,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红碱淖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历史上人才辈出,名胜古迹丰富;信天游、陕北腰鼓、革命史实等文化气息深厚。当地交通便利,拥有201国道、榆靖高速公路、包神二级公路、榆补公路等多条公路;包(头)神(木)铁路、神(木)朔(州)铁路和西(安)包(头)铁路等三条铁路横贯东西南北,连接榆林市6个县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开工建设;榆林机场开辟了通往北京、西安等地的航线,吞吐量和起降能力大大提升。这些为榆林发展现代特色观光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潜力1、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可进一步扩大的潜力虽然榆林地区的果(苹果)、羊、薯(马铃薯)、红枣、桑蚕、杂粮等的连片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自然、经济和区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主导特色产业。如号称20万亩果园优质园所占比例不足20%;横山县脱毒马铃薯的播种面积不足5%,远远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在桑蚕的主要产地吴堡县,坡地桑园只有400公顷左右,占总桑园的30%,仍有25~30度可利用的陡坡地有6600公顷未被利用。杂粮种植普遍比较分散,没有规模效益。因此,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生产规模可进一步—5—扩大。2、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品质单产可继续提升的潜力榆林有些地区苹果树体老化、品种杂乱、管理粗放、施肥量少、不重视病虫防治,造成品质低劣,商品性能差。白绒山羊(母羊)产绒量高达600克,低则240克,平均只有362克,体格相对偏小,整体质量不高。马铃薯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品种布局不合理。蚕茧生产相对规模小,簇具不良及簇中管理技术落后、土法烘烤,致使干茧重量、质量大幅度下降。如果能够提高特色农业种植养殖的科技含量,精心培养、加强管理,则榆林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优势可望得以充分发挥。3、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附加价值可不断增加的潜力榆林市特色农产品由于加工能力、开发力度、宣传手段等方面不足,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名牌产品较少,目前产品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原粮、原果等销售比例大,深加工、精加工不足,产品加工转化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链短,附加价值不高。如果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使其在数量、规模上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则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潜力可望发挥。(三)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1、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目前榆林市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挥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如虽然已基本形成特色羊子养殖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农业产业链,但龙头企业大多处于成长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对市场经营的拉动作用不足,对于其他农户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对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协调力、凝聚力较弱,导致区域辐射范围小、群众受惠人数少,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因此,无法带动农业和农户进人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2、风险防御能力薄弱,农业收益波动大榆林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因此,特色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的影响较大。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大,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榆林市干旱、冰雹、风灾等自然风险的存在使得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收益十分不确定。因此,自然风险的存在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3、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特色农业升级换代—6—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产物,其充分的发展要求具备必要的支撑体系。如齐全的各类市场主体、健全的行业管理、发达的要素市场、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体系等。榆林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产前、产中的育种、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6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