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理论---中医推拿一、按摩推拿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1.舒筋通络舒筋通络可以理解为使患者肌肉放松、精神放松。手法使精神放松的直接原因是:a.提高局部的温度;提高局部的痛域;使痉挛的肌纤维被拉长。手法能使机体放松、损伤组织得以康复的间接原因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营养得到改善;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的肿胀;通过手法使粘连分解。2.理筋整复理筋整复的含义是调理筋骨、整复错位,也就是纠正紊乱的解剖关系。3.活雪祛淤、滑利关节活雪祛淤、滑利关节的含义是通过手法使淤血消散、肿胀消除,从而达到促进肢体运动、促进气血流动的作用。二、按摩推拿的禁忌症在有以下情况时应慎用或禁用按摩推拿治疗:1.有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和各种骨病的患者。2.在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较重的部位。3.有出血倾向者。4.孕妇及经期妇女的腰骶部和小腹部。5.醉酒及精神失常等与医生不合作者。6.有严重心肺等疾患者。7.皮肤破损处。8.传染病患者。三、手法的基本要求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四、中医推拿常用手法一、滚法:操作: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带动空拳滚动,称滚法。要求以手臂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吸定于治疗部位,不应拖动和踊跃,保持一定的压力、频率和摆动幅度。作用:缓解肌肉痉孪,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二、揉法:操作:分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大小鱼际,掌根揉法,前臂揉法(尺侧)。各手法分别用相应部位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在掌根揉法中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作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缓解局部肿胀、疼痛,调理胃肠功能。临床作用:指揉法---穴位,掌揉法---腰背、腹部,鱼际手法---头面部,掌根揉法---前臂,肘揉法---腰骶部。三、摩法:操作:1、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背伸。将手掌平放在治疗部位,以掌心或掌根为着力点,连同前臂一起作环旋摩动。2、指摩法: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有节律抚摩。作用:属通类手法,可温通经络。临床应用:掌摩法主要作用于腹部,能调理胃肠功能,预防术后肠粘连。指摩法主要作用于颜面,眼周及穴位,可用于治疗眼部疼痛,也可用于美容、保健。四、擦法:操作:用于掌的大、小鱼际,全掌或手的尺侧,贴附于体表治疗部位,稍用力下按,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往返摩擦移动,使治疗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作用:温通经络,治疗寒性疾病。临床应用:掌擦及侧擦可用于腰骶、四肢、肩部,侧擦还可应用于背部,鱼际擦法则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自我保健:晨起擦面,有和气血,升阳益胃之功。可防治感冒、鼻炎、头痛、失眠等。五、推法:操作:用指、掌、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时行单方向直线推动。推动肘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推动方向应遵循气血流动方向。作用:通经活络,促进静脉身液回流,化瘀消肿,活血止痛,可健脾胃。临床应用:掌推法---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指推法---肌腱、肌鞘肘推法---背椎两侧六、搓法:操作: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要求双手用力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作用:舒理肌筋,调和气血,多用于治疗结束时。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七、抹法:操作: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做上下或左右的掌向移动。作用及用:作用于头面部,具有开窍镇静,安神明目之功。作用于手掌部,具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之功。八、抖法操作:用双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快速上下颤动。作用: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手法,具有疏松经脉,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之功。临床应用:适用于四肢九、按法:操作:分指按法和掌按法,分别用拇指端或指腹,单掌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着力部位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用暴力。作用: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临床应用:本法常与其他手法配合应用,如按揉、按摩。可作用于背部及穴位。十、拿法:操作: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捉起称为拿。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消除疲劳,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应用:本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头部,颈部、肩部和四肢。十一、捻法:操作:用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搓揉动作。要求捻动要快,移动要慢,捻动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动作要连贯。作用:捏筋通络,滑利关节,调和阴阳。应用:主要用于手指和耳部,常用于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十二、拍法:操作: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用前臂力量、腕力使整个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作用:本法有振击脏腑,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十三、击法:操作: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着力,有弹性,有节律的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应用:掌根击法---腰背部,侧击法---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指尖法---头部,拳击法---背部,腰骶,下肢作用:舒筋通络,调和气血,常用于结束时十四、手指拔伸法:操作: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此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作用及应用:可以调整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系,用于治疗手部的伤筋,也是保健的常用手法。十五、摇法:操作:肩关节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作环转摇动。前臂摇法: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拇指点按于肱骨外上髁处;另一手托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腕部摇法:一手握住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环旋摇动腕关节。摇动时动作要缓和,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用力要稳,速度要匀。作用:对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有滑利关节、增强其活动功能的作用。应用:本法适用于肩关节、前臂、腕部等。五、常见病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病因病理:见关节周围炎在病理上又叫慢性闭塞性滑囊炎,是指肩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一种范围较广的慢性炎症反应,引起关节囊广泛粘连。周围韧带,肌肉痉挛限制肩关节的活动,故亦称:肩关节粘连、肩凝症、冻结肩。它好发于50~60岁年龄层,故也有‘五十肩’之名并属中医“漏肩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主要是由于营卫不固,风寒、湿趁虚而入引起。临床表现:1.症状:肩关节疼痛和其功能活动受限或僵硬是肩关节周围炎的主要两个症状。疼痛早期成阵发生,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夜间明显,甚至痛醒可放射至前臂或手部、颈部、背部。2.体征:局部压痛点在肩峰下滑膜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常见肩部广泛压痛而无局限性压痛点。肩关节各方向主动和被动性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碍最显著。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不能梳理头发、穿衣服等。1诊断要点1.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2.有肩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的病史。3.肩部疼痛、昼轻夜重,如遇劳累、气候变化则疼痛剧烈。4.肩关节周围有广泛的压痛点。5.活动受限,有“扛肩”现象。6.后期有肌肉萎缩,多见于三角肌。手技疗法:早期宜舒筋活血通络为主,强调适当制动。后期应舒筋活络,滑利关节主被动结合。步骤:患者坐位,一手托患者肘部,一手施术,在不同部位两手可交换。1.先滚患肩前部及上臂内侧,配合患肢被动的外展、外旋及后伸活动(5min)再滚肩上部及外侧三角肌部,配合患肢被动的内收及内、外旋活动(5min)最后,滚肩后部及上臂后部,配合患肢被动的外展、内旋及前屈活动(5min)。2.用掌根揉法在肩部施术,重点在肩前、后、三角肌部,配合肩关节的被动运动(5min)。再用拿法于上臂及前臂部肌肉治疗(5min)。3.用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按揉法依次在肩井、天宗、曲垣、肩(骨禺)、肩贞、曲池、合谷等穴位治疗,每次1min,并再用掌根在肩前部、后部及外侧三角肌部做轻快按揉(1min)5.环转摇肩法6.上肢被动后扳法7.背后拉臂法8.提抖法9.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数下,最后牵抖上肢数次作为结束动作。患者锻炼提示:1弯腰晃肩法2.爬墙动作3.体后拉手4.外旋锻炼5.甩手锻炼先用滚、推、按法于患者颈部及肩井部,放松肩至颈部的肌肉。医者以一足搁凳,患者腋下放在医者膝关节大腿面。医者一手握住腕部,一手施滚、推、按、揉法于三角肌;点、推、按拨于肩部压痛点。接下来用滚、推、按于胸大肌、冈下肌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使这些肌肉得到放松。然后,配合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待疼痛有好转后,配合大云手法、肩部侧板法,以后视病情再可加用内收、后弯等被动动作。』***肩关节扭伤病因病理: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位多在软骨组织、肌腱及韧带等起点处。2.由于肩部受强力扭转、提拉等间接外力或为关节一过性错动伤所致,常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或部份组织纤维撕裂。临床表现:1.症状:一般有肩部不协调动作或扭伤史,伤者当时多不在意,休息后出现症状,逐渐加重。自觉肩部疼痛或酸胀,伴有不同程度的见关节功能受限,但多为暂时性。2.体征:压痛多局限于软组织和腱韧带的起点处,同时伴有三角肌或冈上肌痉挛。手技疗法:本病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为治疗原则。1.滚揉舒筋:患者坐位,患者一手托患肘,另一手施术。因部位不同,两手可以交换。先滚肩关节前缘,配合肩关节内旋、外旋及外展的被动运动(5min)。再滚肩关节外缘,配合其内旋、后伸的被动运动(5min),最后,滚其后缘,配合其内收及前上举的被动运动(5min)。各部位手法、幅度由大到小,力度由轻到重。2.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按揉法:依次在肩井、天宗、曲垣、肩(骨禺)、肩贞、曲池、合谷等穴位治疗,力量以患者感局部酸胀为度,每穴施术约1min。3.弹拨法或镇定法:在压痛点或肌束痉挛处行轻柔弹拨法或痛点镇定法(点按不动1min),再搓揉肩部约5min。4.旋肩: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右(左)手虎口背托于其右(左)腕上,屈肘内收带动患者屈肘,由下内胸前上举,再外旋外展后伸放下,重复数次,幅度由小到大。提示:及时治疗,防冻伤;注意保暖,避免过多活动。***肘关节扭伤病因病理:本病多由间接外力所致,如跌扑、坠落、滑倒肘下掌撑地,肘关节外展,伸直立,导致扭伤,根据受力等情况,以外侧及前侧等的损伤较多,见于关节囊、侧副韧带、环状韧带和肌腱,伤势日久,瘀阻关节不利,血肿肌化,可形成骨化性肌炎,导致关节孪缩强直。临床表现:1.症状:有明显外伤史,肘部肿胀、疼痛,以内后侧较明显,肘关节位于半屈曲位,压痛点在肘关节内后方或内侧副韧带附着部。2.体征:部分严重的损伤,有可能是肘关节脱位后自行复位,只有关节明显疼痛,而无脱位症,易误认为单纯扭伤。若肿胀退去,疼痛减轻,但关节伸屈功能不见好转,压痛点仍在肘后内侧,局部皮肤肌肉较硬,可通过X线检查,确定有无合并化骨化性肌炎。手技疗法:手法以舒筋活血为原则。1.患者坐位,术者以一手托着患肘,另一手以轻柔的鱼际揉法在肘部上下治疗(10min)同时配合肘关节小范围的被动屈伸运动。2.用拿法沿肉走行方向在部治疗,以肢体近端向远端,以舒筋活血,此法施力要轻,速度适中(5min)。3.肘部摆法:患者手掌向上,术者一手拿住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将前臂由内向外做回旋摆动,此法称为肘部外旋摆法。另有内旋摆法,患者掌心向下,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一手握住腕关节将前臂由外向内做回旋摇动,反复数次。提示:早期应限制其伸屈活动,摇法要求动作由小到大。***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症状:一般无明显外伤史,起病缓慢,多起病于经常从事单一上肢操作,使用肘部及腕部用力的操作工或家务劳动者,轻微的外伤常为此症的诱发原因。起病后肘部经常感酸痛无力,局部肿胀,劳累后感疼痛加剧,并可涉
本文标题:中医理论推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2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