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7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互相兼并。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百家争鸣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②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学以致用•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孙膑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亚圣”。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思想学说影响战国儒家奠基人,“亚圣”邹国《孟子》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政治观:“仁政”学说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人格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1、孟子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重民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这是为什么?仁政学说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探究: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主张?(1)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的“义利”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意志品质。(2)实质: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2)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3)“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学以致用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制天命而用之”④“人之初,性本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3.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孟子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你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孟子说:“连孔夫子都不敢称自己是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公孙丑列举了几个以贤德著称的人问孟子,他们是否和孔子一样。孟子回答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的。”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他们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说:“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又都远远超越了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是远远地超出那一类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小故事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五十步笑百步。•尽信书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荀子主要思想:先秦思想的总结者“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主义)(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性恶论”,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3)政治: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人性本恶,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3、影响及其特点: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学以致用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1)“性恶论”的主张(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A(1)(2)B(3)(4)C(2)(3)(4)D(1)(2)(3)(4)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异人性论爱人仁政仁义(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二、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1、“兼爱”(无差别的爱)2、“非攻”(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战争)3、“尚力”、节俭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后不被重视。年代:国籍:地位:著作:墨子生平墨子的思想学说墨子的影响战国墨家的创始人鲁国《墨子》“兼爱”或“仁”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有安定生产生活环境。尚力(热爱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节用、节葬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三、生命的超越——庄子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三)庄子和道家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思想学说战国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宋国《庄子》宇宙观:“齐物”,万物本质相同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探求真理的信心。人生观:“逍遥”“无所恃”,即不受限制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评价: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老子更为消极,代表是战国中期没落的贵族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鄙视富贵利禄《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齐物”——“逍遥”——“无所恃”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四、韩非与法家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他到楚国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回到韩国,眼见国势衰弱,向韩王建议通过改革,增强国力,可是韩王不信任他,于是他写了很多著作,希望韩王改变主意。秦始王读过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秦王的宰相——李斯告诉秦王韩非正是他的同窗师弟。于是秦王为取韩非,攻打韩国。秦王十分欣喜韩非的理论,但这却惹来李斯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秦王误信小人谗言,命令把韩非关进天牢。公元前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自己信错小人时,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六国,可惜他实施法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韩非子的主要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律、法令统治的权术君主的权威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守株待兔《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
本文标题: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8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