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概述教学目的:通过介绍环境管理学的产生、学科地位、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使学生了解关于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对环境管理学的理论根源、理论和方法体系有深刻认识。教学重点:环境管理学的概念、环境管理学体制、环保战略,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环境管理方法。教学难点:环境管理与环境管理学的区别与联系;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特征;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中理论与方法研究关系;战略、政策、对策之间的关系。本章设置:本章共设四节:第一节:环境管理学的产生第二节:环境管理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学科地位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学的产生一、环境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见朱庚申2-3)120世纪的科学知识体系2环境科学是知识体系中一门最年轻、发展最快的科学3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4环境管理学二、环境保护实践发展的需要(见朱庚申3-6)1.从环保实践中产生和发展2.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个工作领域(1)作为一门学科(2)作为一个工作领域①缺乏理论上的指导a: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b:认为环境管理仅是微观层面的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的重心和注意力放在了局部污染预防和治理上,忽视了宏观的环境决策和管理c:阻碍了环境实践的深入和发展。②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的理论研究脱离中国的环保实践a:环境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b:缺乏总体上的规划和指导:出现超前性和滞后性两种趋势3、《环境管理学》应运而生4、意义(1)是环境管理实践的总结和提炼,环境管理理论的升华和发展。(2)标志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成熟。第二节环境管理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学科地位一、环境管理学的概念1环境管理学——(见朱6)2环境管理——(见沈3-5)(1)休埃尔定义(2)1974年定义(3)我国学者定义(4)广义的环境管理3两者关系(1)区别:前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包括了后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2)联系: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二、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学科体系构成方法论基础学科A专业基础学科B技术基础学科C2.环境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学科(见朱P8-11框图)环境哲学环境数学:运筹学——环境决策;环境统计学——环境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环境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3.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医学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化学、污染气象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化学环境物理学:声学、电磁学、光学、空气动力学、热学环境科学ABC4.环境科学的技术基础学科(见朱11-12)环境评价学环境决策学环境工程学:大气、废水、固废、噪声、生态工程环境信息管理三、环境管理学在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见朱12)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学科、作为工作领域1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学组成:(1)理论基础a:管理社会学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控制论、行政管理学b:管理心理理论c:系统理论核心是系统协调理论(2)专业基础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法学、环境生态保护、环境经济学、环境监理(3)技术基础环境评价、环境预测技术、环境决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信息管理技术2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学面对和解决的环境问题包括了环境科学的全部实践内容(1)领域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2)要素环境管理(水、大气、噪声、固废、海洋)(3)专项环境管理(城市、乡镇、农业、生态)(4)行业或部门环境管理(冶金、电镀、电力、印染、造纸)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二、研究对象的构成构成地位作用关系生态系统基础受制于其它子系统的同时,又对其它子系统产生反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系统纽带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资金和技术。社会系统核心人口数量与素质对整体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对其它子系统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三、研究对象特征1层次性:(1)系统结构层次性:一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理论基础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环境管理技术基础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如:生态系统分解者第一生产者第二生产者(2)系统联系的层次性:三个系统由低到高层次2协同性:两种形式(1)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与发展在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下存在趋同现象(2)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子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与变换都受到其他子系统的限制与影响3整体性(1)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整体性。(2)人类对系统发展变化及环保目标的整体性要求。第四节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理论研究1必要性(1)从工作领域发展到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揭示环境保护的发展规律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2)从哲学角度看,理论和学说是发展变化的(3)关系重大,战略、政策、对策、体制2如何研究(朱17)(1)研究现代的管理科学的理论—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科学(2)对传统的环境理论进行创新——推陈出新二、方法研究1什么是环境管理方法(朱18)2环境管理方法(1)系统工程方法(2)预测方法(3)决策方法以上三种方法为定量化、程序化方法(4)权变分析方法(情势分析方法):定性非程序化方法三、体制研究(体制创新研究)1环境管理体制(朱19)2为什么研究?系统理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3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1)以“块块管理”为主的区域管理体制,受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2)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环境管理机构,形成倒置的“金字塔”结构。四、战略研究1什么是环保战略(见朱20)2环保战略的重要性(见朱20)(1)是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对策的依据(2)包含若干环境管理政策和管理对策3我国的环保战略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朱20)五、政策研究1、环境政策分类(朱21):根据制定机关、内容不同(1)国家环境保护政策(2)地方环境保护政策(3)基本环境保护政策(4)单项环境保护政策2为什么研究(1)环保政策环保对策(2)环保政策之间必须相互衔接和协调(3)环境管理工作要依据环境政策(4)已有的环保政策显出不足和局限性3我国的环境政策(1)预防为主(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4)其他政策:产业、技术、经济、政策(见朱22)六、对策研究1什么是环境对策2对策分类(1)指导性对策比较原则的规定笼统(朱23)(2)具体对策具体的规定细化3目前存在问题(1)对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协调现象(2)已有的环境政策过于形式化,脱离了中国的国情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教学目的:讲解作为一个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中涉及到的基本问题,包括环境管理学的内涵、性质、特点、类型、模式、对象、内容、手段、职能,使学生通过上述学习上述内容的学习掌握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从环境保护角度认识环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管理概念;环境管理模式、概念及类型;环境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内容。教学难点: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环境问题的实质;宏观与微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本章设置:本章共设四节: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内涵、性质与特点第三节:环境管理的类型与模式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手段、职能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1概念2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3环境质量(1)概念(2)衡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3)特征①可度量性②区域性③反馈性:处于从属、被动地位具有反作用二、环境问题1.概念2.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自然因素②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人类活动a:环境污染(人类环境问题)b:生态破坏3产生与发展(1)古代文明阶段:采集和狩猎不存在人为的环境问题(2)农业文明阶段:养殖和种植业生态破坏(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生产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4)20世纪70年代以后:综合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4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1)古代文明阶段: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2)农业文明阶段:有朦胧的认识(3)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工业污染防治——技术问题(4)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5环境问题的实质(1)技术问题(2)经济问题(3)社会问题、发展问题、安全问题第二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涵、性质和特点(朱38-44)一、环境管理的概念1概念(1)狭义:环境保护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控制污染的行为。(2)广义2内涵(1)针对次生环境问题(2)是对人的管理(3)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环境管理的内涵1环境管理(1)宏观管理(2)微观管理2宏观环境管理(1)含义:环保战略、政策、对策、措施总体(2)实施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3微观环境管理(1)含义: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2)实施主体:环保部门4两者关系:相互补充(1)宏观环境管理高度统一,微观环境管理非常具体。(2)微观环境管理以宏观环境管理为指导,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分解和落实。(3)离开宏观环境管理的指导,微观环境管理无法实施。(4)离开微观环境管理,宏观环境管理将无法实现。三、环境管理的性质1.权威性: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2.强制性:措施和对策的执行四、环境管理的特点1区域性: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资源配置的区域性等特点决定2综合性: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管理手段的综合性、管理领域的综合性、应用知识的综合性3社会性: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开展环境管理除了专业力量和专门机构外,还需要公众参与4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环境执法监督等一类非例行状态的决策第三节环境管理的类型与模式(见朱45-50)一、环境管理的类型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1)流域环境管理①跨行政区域流域环境管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②行政区域内流域环境管理:滇池、巢湖(2)区域环境管理行政区划:省域、市域、县域(3)行业环境管理:按照特定行业:化工、建材、电力、服务、冶金(4)部门环境管理:具体的单位和部门:企业环境管理2从环境管理的属性来划分(1)资源环境管理依据:国家资源政策内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恢复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代替、开发实例:流域环境管理(2)质量环境管理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内容:环评、环境监测(3)技术环境管理依据:环境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内容: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环境技术包括:环境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预测与评价技术、环境决策技术3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1)计划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管理):超前的环境管理内容:环境规划—环保年度计划—实施监督—对策和措施(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据:环境管理制度内容:建设项目管理(新、扩建、改建及技术改造项目)(3)执法监督环境管理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内容:监督一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实例:环保执法大检查、环境监理二、环境管理模式1管理模式与组织模式管理模式是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组织模式是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2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模式是指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3类型(1)区域管理模式涵义:“横向管理”“块状管理”,解决同一区域内的环境问题特点:按行政区划,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美国、中国实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地位:环境管理模式中的主要模式,是其他管理模式的基础。缺点:①地区间环保工作不平衡②受地方保护主义制约(2)行业管理模式涵义:“纵向管理”,“条条管理”,解决跨行政区域行业内的环境问题特点:以行业作为管理对象,出现时间较短,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作用:弥补了区域环境管理模式的不足和局限性缺点: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行业管理模式,此模式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区域环境问题(3)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涵义:以区域管理为主,区域与行业相结合
本文标题:环境管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5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