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目标是通过环境指标体系表征的,环境指标体系是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拙上,运用数学方法,时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环境功能区是指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是整个规划工作的中心,它是在考虑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规定、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污染状况和污染削减量,以及投资能力和效益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的措施和对策。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根据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从各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中,通过分析、评价、比较,选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环境规划方案的过程。环境规划的重要工作是组织规划的实施,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是一个动态追踪的发展过程。第一节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一、环境规划的目标•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它既体现了环境规划的战略意图,也为环境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管理依据。•环境规划目标应体现环境规划的根本宗旨,即要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因此,环境规划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要恰如其分,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环境规划目标对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才能使环境规划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可能。•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规划指标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三、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目前,环境规划指标主要采用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I.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如安静)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环境质量指标是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其他指标的确定都是围绕完成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的。•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后者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我国现在执行的指标体系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采用。•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是首先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进而达到环境质量指标的支持性和保证性指标。这类指标有的由环保部门规划与管理,有的则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但这类指标的完成与否同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因而将其列人环境规划中。•4.相关性指标•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相关指标大都包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与环境指标有密切的联系,对环境质量有深刻影响,但又是环境规划所包容不了的。•第二节环境评价和预测•一、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它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工作。通过评价以了解区域环境的特征、环境的调节能力和承载能力,并找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及其发生原因、地域分布。•(一)环境调查与环境信息采集•信息情报的收集分析不仅在编制规划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要经常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调查规划或采取应变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信息和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是贯穿于规划全过程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规划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1.自然环境评价•自然环境评价主要为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服务。一般应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现状、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水体环境污染现状、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噪声污染现状和固体废物污染现状。•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1)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区域相关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指与环境规划内容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那部分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着区域环境质量的状况。所以,在进行区域环境规划时,需要考虑这些相关的经济发展状况。•(2)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人口状况的分析和社会意识状况的分析。另外,还包括社会制度和体制、体育等社会概况,并分析对区域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由此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评价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2)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人口状况的分析和社会意识状况的分析。另外,还包括社会制度和体制、体育等社会概况,并分析对区域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由此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评价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三)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1.污染源调查•了解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物毒性,综合评价污染源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作用,选出地区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2.监测项目的确定•在主要污染物地球化学性质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何类污染物为本区的监测项目•3.监测网点的布局•根据工、农业和城市各物质要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条件,规划合理的监测网占•4.获得环境污染数据•采集代表性样品,设计样品前处理方案测试,获得可靠数据:•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合理叠加,用作图方法显示评价区环境质量综合污染状况•6.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计算各种疾病率(死亡率)与环境质量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健康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7建立环境污染计算模式•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室内模拟实验,确定模式中的参数,建立符合评价区情况的计算模式。•8.环境预测研究•将未来工业设计数据、工业治理设计参数带人模式。研究随工业发展和“三废”治理,环境污染的未来变化趋势。•二、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一)环境预测的依据•1.环境规划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预先推测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某个水平年时的环境状况,以便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具体的安排和部署。所以这种环境预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且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作为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2.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通过环境评价探索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为建立环境规划的预测或决策模型奠定基础。3.规划区内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水平年的发展目标是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这是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这种关系才能作出未来环境状况的科学预测。4.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等有关资料都是环境预测的依据资料,例如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型煤、煤气化、绿化和建污水处理厂等,都直接关系未来环境的状况,这些数据资料都是环境预测所不可缺少的。•(二)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1.经济社会发展是环境预测的基本依据•要注意经济社会与环境各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是影响预测的重要因素。•3.突出重点•即抓住那些对未来环境发展动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不仅可大大减少工作量,而且可增加预测的准确性•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环境预测涉及面十分广泛,一般可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要注意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要求。•(三)预测的类型•进行环境预测时,根据预测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就不一样。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预测和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四)预测的主要内容•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规划期内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区域内人们的道德、思想、环境意识等各种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消费倾向和对环境污染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基础、经济规模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和工业部门产值预测。•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区划、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标准来预测区域环境容量的变化,预测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开采量、储备量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3.环境污染预测•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布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4.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各类污染物的治理技术、装置、措施、方案以及污染治理的投资和效果的预测;预测规划期内的环境保护总投资、投资比例、投资重点、投资期限和投资效益等。•5.生态环境预测•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的贮量、消耗量、地下水位等,城市绿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和城市化趋势等;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农业耕地数量和质量,盐碱地的面积和分布,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分布;此外还包括区域内的森林、草原、沙漠等的面积、分布以及区域内的物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的变化趋势。•(五)预测方法的选择•1基本思路•环境预测是在环境调查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综合分析或一定的数学模拟手段,推求未来的环境状况。其技术关键是:•(1)把握影响环境的主要经济社会因素,并获取充足的信息。•(2)寻求合适的表征环境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式和(或)了解预测对象的专家系统。•(3)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取决于规划人员的素质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与水平。•2.常用预测方法选择•目前,有关环境预测的技术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1)定性预测技术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某种意义上跟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定量预测有时相当复杂,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只要能够获取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一些有用信息,便可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预测工作。由于环境规划是要达到合理投资、使用与支配环境保护资金的目的,所以应尽可能使预测定量化。但这类技术方法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对分析复杂、交叉和宏观问题十分有效。如专家调查法、历史回顾法和列表定性直观预测等。•(2)定量(或半定量)预测技术以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系统动态仿真和统计学为基础,对于定量分析环境演变,描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关关系比较有效。•(六)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目的是找出主要环境间题及其主要原因,并由此规定环境规划的对象、任务和指标。预测的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下述内容:•1.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分析规划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资源供求矛盾,并对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环境规划区功能的重要依据。•2.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明确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地域或受污染的环境介质。明确大气、水体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指出其与功能要求的差距,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必要时,可定量给出污染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等,以此加强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和说服力。•3.
本文标题: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5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