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高职、高专类院校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整理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说法,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沛西·能、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其中劳动起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3.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5.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6.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7.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依据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1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二、名词解释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2.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仅指教师。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三、简答或论述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包括:①.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②.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包括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填空题1.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孔子,重视启发诱导。3.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贤人”和“君子”。4.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5.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7.教学原则上,孔子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8.孔子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孔子—儒学,墨翟—墨学;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札记》)。《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0.《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11.《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2.古代西方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回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他的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13.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人类要通过教育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14.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认为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5.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重要教育家与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期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1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名独立科学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18.卢梭《爱弥儿》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19.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2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21.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与知识来自后天,他还主张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的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22.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建立。23.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着教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25.杨贤江的(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26.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论。29.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30.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全面发展。32.1970,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33.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二、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三、简答或论述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一、选择题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4.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含义:如上名词解释“人的全面发展”(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我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这种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时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2)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指明了方向。它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丰富培养人的素质,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试试素质教育买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7.2010年《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中长期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该规划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没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8.教育功能的类型(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注: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9.简述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①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个体社会化,其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①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b.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②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b.教育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③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的功能。三、论述题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制度化教育。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多欧洲国家)、单轨制(最早产生与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3、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发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4、1903年的“癸卯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5、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讲学堂改为学校。6、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并沿用到解放初期。7、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按行政权力分配关系)中央集权制(我国的教育行
本文标题:高职、高专类院校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8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