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经济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育结构: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2、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3、教育个人成本: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支付的全部成本,以及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4、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亦称公共物品。是指这些产品和劳务的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用,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单独享有,如国防、社会治安等。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怎样的?答: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也正因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经济相关的领域,故它的研究更多地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这也就使得教育经济学具有了教育学和经济学交叉的特性。2、教育供求关系是如何表现的?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3、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包括哪些?答: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其中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有:教职工与学生比、教师与学生比、教师平均授课时数、中小学的班师比、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等。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有: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校舍利用率、教室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又可细分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和结构指标。4、简释教育成本控制的环节与方法。答:教育成本控制环节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有人员控制、资金控制、物资控制、制度控制。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答:它纯粹是一个中国概念,它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国外,其相似的是“教育市场化”,但其实质是神异的,两者在起源、背景、动机、政策取向、目标、运作过程等方面是不同的。2、试论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对策。答: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对策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政府的主要责任,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现阶段我们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法》中关于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第二,继续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资总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投资模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投资体制。第三,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第四,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第五,完善教育经费法律法规,保障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与程序化。答: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明确政府的主要责任,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现阶段我们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法》中关于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即“各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在校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二)继续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资总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投资模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投资体制。也就是说,要在保证政府主体责任的基础上,鼓励创办学校产业(尤其是高校),以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抓好创收,弥补办学经费不足;逐步完善教育成本的补偿机制,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提倡和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办学,并给捐资者以一定的税收减免,以通过各种形式争取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学校的建设;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尝试一些新的模式,如发行教育彩票,更好地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办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的重要作用,给予民办教育法律上的认可和保障;采取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模式,如民有公助、民有民办、公私合作、股份合作、国有民办等;组织对各类民办学校的监督评估和检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反馈信息;注意保证民办教育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减少对其不必要的管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缓解本来就严重的财政负担,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将竞争引入教育领域,有利于各公立及民办学校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调动其有效办学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提供者应该是政府,政府有责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大致相等的基础教育服务。政府解决地区间教育投资差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建立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尚不完善、转移支付的额度较小、范围狭窄、形式也比较单一。因此,中央及各级政府有义务也有必要自上而下通过建立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补助制度对义务教育提供资金帮助。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得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全国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受质量均衡的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最终免费。其次,要明确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主体。应该采取以中央政府为主、省级政府为辅的方式,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省市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再次,确定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即加大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份额,达到专款专用,有效避免义务教育经费被地方政府层层挤占、挪用现象的产生。最后,设计科学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这里主要是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确定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具体额度。尤其要注意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方教育的投资力度,已逐步缩小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四)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目前,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征收一定学费的做法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由大学生个人缴费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也是教育的受益者。因此,除学生外,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相当一部分教育成本。对分担的比例及标准,则更需要我们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各地区财政实际收入状况,综合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最终确定。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实时收费制,即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初一次缴纳学费的补偿形式;预付学费制,即指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由家长按现行价格为子女付清全部学费或储蓄形式为孩子预先储备学费;延迟付费制,即学生以未来的收入或服务形式来支付现期的学费,主要形式有学生助学贷款、毕业生税、服务合同、社会奖学金等等。当然,这些制度的实施条件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定。(五)完善教育经费法律法规,保障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与程序化为了确保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的规范化与程序化,我们应该尽快修改现行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经费的内容和条款,制定《教育投入法》,使得教育投资的各个实施环节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教育投资的各方主体的实际责任,才能切实将教育投资的多渠道筹措和管理落到实处。法规中重点要强调的就是政府应承担的财政责任,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应将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农村义务教育,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在对待非义务教育方面,政府应该做到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或家庭合理分担与补偿的新机制。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和相互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四、案例分析(共18分)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村自然条件恶劣、耕地贫瘠,由于教育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种植知识,村民们吃尽了贫穷的苦头。干部、群众意识到,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有机会接触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在农村的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1987年开始,设在村里的前元庄实验学校通过推行普教、职教、成教的“三教统筹”,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职业技术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使农村教育直接为农村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前元庄实验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成人教育四个学部,对初中毕业不能升学的学生,学校的成人教育部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成人教育部还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对不同农民分层次编班学习。专职教师,每年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村民张九泉在学校学会了养猪技术后,不仅很快形成了规模,还带动了村里其他人致富。前元庄实验学校连续多年在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等方面在当地名列前茅,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村初中毕业生中有近一半升入高一级学校,大中专毕业生占全村总人口的20%,使当地整体文化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一部分掌握劳动技术的村民,已经从纯劳动型农民向智力型和开发型农民转变,村民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320元跃升到现在的2000元,高于地区平均水平。请根据上述内容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说明教育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答: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教育不仅落后,而且不能和农村实际相结合,致使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实用科技知识。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其中的原因,山西前元庄实验学校通过推行普教、职教、成教的“三教统筹”,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职业技术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使农村教育直接为农村服务。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而且也使教育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教育和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一事例再次说明,从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虽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强调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既要强调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应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份额,而且政府教育经费投入要确保“三个增长”,但在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过于依赖辅助性教育经费投入渠道,使得政府在教育经费筹措重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出来,主渠道反而成了辅助渠道。政府的主渠道责任一方面转嫁到社会上去,以捐助集资的形式广纳财源,另一方面将责任转嫁到学生及学生家长身上,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结果家庭和社会成了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对此必须加以改进,要重新明确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继续加大政府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努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等。
本文标题:教育经济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21252 .html